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铸造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实践教学现状
二、实践教学环节改进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手段,挖掘潜力
目前,不少院校铸造专业方向实验室教学模式落后,内容陈旧,仪器设备落后。由于实验教学环节条件限制,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各实验间相互独立,系统性较差。学生多人一组,按照实验指导书机械地完成,局限于传统的砂型铸造工艺进行实验,甚至还缺乏铸造实验的最基本手段,没有切合实际生产中的先进的铸造工艺、材料、设备等开展,这些都制约了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和新工艺的认识和掌握。要开展好实践教学,除必须完善相应的必要的实验手段外,还必须与时俱进,要结合铸造工艺、熔炼的发展方向,结合一些新工艺,尽可能开展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将原来的单一、过于简单的实验进行整合、改进,可以分为铸造工艺、熔炼工艺两大模块开展;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有机会自己进行设计、构思实验,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给他们创造、提供必备的实践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技能实践等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四)巩固并扩大校内外实习基地,提高生产实习质量
(五)狠抓毕业设计(论文),巩固专业培养效果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校内检验未来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最后一次综合考试,是教学型大学增强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当前铸造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设计过程往往流于形式;
2.题目陈旧,不能适应新的发展;
要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教师和学生充分重视毕业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毕业题目要推陈出新,多从生产现场中提炼毕业题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要做到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监控和检查,许多学生以找工作为借口,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设计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这些都是指导老师以特别重视的环节。
(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师生之间沟通协调
(七)创造条件,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
学校尽可能给学生设立一些自主创新实验项目,举办学科竞赛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验条件,让学生感受到深厚的学习研究氛围。同时,老师们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也可积极地吸收学生参与,让他们了解科研活动的过程,参加设计、完成一些研究实验活动,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在卓越计划下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的工程人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铸造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华.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金属材料焊接》课程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233-235.
英文名称:JournalofMaterials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4381
国内刊号:11-1800/TB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期刊收录:
CA化学文摘(美)(2009)
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工程实践;国际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2]。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于“卓越工程师项目”的主旨与重点,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为核心,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企业工程实践环节,注重国际化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和全国大赛。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和教学改革,上海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在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师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
一、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
二、加强企业工程实践
三、注重本科生“国际化”的培养
通过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互派学生访问交流,我们鼓励学生到海外大学或企业参加交流学习或短期实习,开拓视野,在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海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活动,尝试以国际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已开展的主要项目有:IHEEC赴美暑期交流培训、台湾成功大学/台湾大学联合培养、美国罗格斯大学研修生、上海大学优秀本科生夏季学期赴海外交流项目、密歇根州MACOMB郡海外实习项目等。不同的交流项目均有相应的交流方案和培训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实习项目或者交流项目,可以选择短期或者长期项目。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学生在享受异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更能开拓其国际化视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视野都有一定的改变。这些海外学习、实习经历除了学生本人受益之外,还带回一些“国际化空气”,营造了学生更加努力开展专业学习、问题思考与探讨的良好氛围,不断集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四、组织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与考取资格证书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自2012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培训与考试。2015年又有14位学生顺利通过了“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考试,目前累计37名学生获得“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资格证书”,并且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数逐年递增。
五、积极参加全国大赛
1.“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主要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鼓励在校学生学习铸造专业知识,为铸造企业培养优秀人才,促进我国铸造行业的发展。自举办以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这项全国赛事。在教练组长杨弋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参赛学生积极备战,克服缺乏实际设计经验的瓶颈,全面完整地完成了从铸件零件图、铸造工艺图、型板图、芯盒图到铸造工艺方案计算机辅助模拟优化的全部内容。在面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对书中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虚心求教,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这些为他们日后走上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连续参加了四届大赛,每次均有获奖。迄今为止共有63名学生取得22个奖项(2013年有8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奖,2014年有16名本科生获奖,2015年共有9名学生获奖)。特别是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上海大学获得“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一等奖,充分体现了金属材料工程学科在培育“卓越工程师”上取得的实战成效。
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和教学改革,上海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在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师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在收获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在校大学生吃苦精神不够、动手能力不足、沟通欠缺,特别是因缺乏诚信给实习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了实习单位对后续学生实习的接纳。这些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最大的障碍。今后,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卓越工程师。
致谢: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上海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的支持。
[论文关键词]教学研究多媒体能力培养探索
0.引言
《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出是近机类和部分非机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从工程技能培养角度来看,这门课的学习是保证学生(未来的工程师们在今后的设计和制造活动中,能够合理地选择程材料及其加工方法,从课程学习阶段的连续性角度来看,这门课又是材料力学、机械设计、课程没计和毕业设计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学习的基础。因此,该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尤为重要。
教学中,《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课程涉及大量的工程材料和众多的生产过程成形技术,许多材料和生产过程都是现场课堂教学无法展示和演示的,教材中的合金相网、结晶过程、铸造过程、锻造过程等插图无法清晰展示动态过程,因此该课程被普遍认为抽象、枯燥,难教难学。为此,本文利用日益普及的计算机技术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计算机技术强大功能,对《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课程进行多媒体教学探索。
1.多媒体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这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四个要素又构成了教学结构。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借助教学媒体,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同时不断接受学生和环境的信息反馈,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外部的教学刺激和内部的心理操作过程具有一定的效应性,多媒体教学正是以图、文、形、色、声等因素的综合,有效对学生的内部心理起着激发和促进作用,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多方位的认识和感知。《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课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幻灯片为载体,配以适当的lfash动画设计,辅之以清晰的音视频文件,通过对声音、图像、颜色、动画设置的编辑和制作,方便和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
2.《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图形、动画和视频是多媒体课件的特点,多媒体课件能够表达传统教学课堂上难于表达的图形、动画等内容,使讲课内容生动直观,灵活多变,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闻名达意,课程主要内容为丁程材料和成形技术,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获得常用零件毛坯的加工工艺知识,培养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和结构工艺性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教师将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间的关系给学生进行透彻地剖析讲解。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具有将概念形象化、图形化便于学生理解和增强记忆的功效,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例如在对铁碳合金相图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见图1所示,相图中的特征点、特征线和相区的辨识和说明,学生经常分不清楚或张冠李戴,但如果在多媒体课件中对合金线网通过不同线条、不同区域颜色的进行演示,随着讲解的需要,点击相图中的特征点、特征线和相区均会动画显示相应的名称和组织,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铁碳合金相图的印象和理解,同时也减轻了教师在黑板上的费力讲解。
在工程材料的成形技术教学过程中,如铸造工艺、锻造冲压工序、焊接过程的讲解,多媒体的教学视频作用也非常显著。图2所示为多媒体课件中的铸造缺陷的浇不足与冷隔教学视频,视频将铸造过程完整有序地展示出来,用动画的方式显示出了铸件内部的缩孔、缩松缺陷,产生浇不足和冷隔的原因,学生看到铸件内部出现的缺陷后表示的确加深了对缩孔缩松等概念的理解。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教学,虽然学生没有亲历生产现场,但通过观看铸件、锻件、焊接件的教学视频,聆听讲解,能够看到现场实习无法看到的丁件内部结构,以及动画的生动演示,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3.多媒体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Abstract】InordertochangethedendriticgrainstructureofAl-Cualloy,theeffectsofelectromagneticstirringintervaltimeofnormal-reversestirringonthemicrostructureofanAl-Cualloywereinvestigated.Theresultsshowthatintervaltimehavelargeimpactonmicrostructureofprimaryα.Themorphologyofα-Aliscloselyrelatedwiththecomprehensiveinteractionsbetweenstirringstrengthandstirringtime.
【Keywords】Eletromagneticstirring;Intervaltime;Al-Cualloy;Microstructure
1试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的Al-Cu合金,其成分(质量分数,下同),Cu为6.67%,Al为93.33%。将Al-Cu合金在中频感应炉内加热到800℃使其熔化,再对其精炼、除渣,将精炼过的浆料倒入不锈钢坩埚中,再将不锈钢坩埚放入到搅拌器内。搅拌器通过调节电机的输入电流来改变磁场大小。本实验采用正反转等温搅拌。当合金液温度降到600℃时开始等温搅拌,搅拌15min,搅拌电流为15A。搅拌结束后将整个坩埚置于水中快速冷却以保持搅拌时的合金形貌。
2试验结果与讨论
正反转搅拌中不同搅拌频率下合金的显微组织:
分析图1(d)和图2,此时的组织与共晶组织相似,但是本实验用的合金铜含量不到7%,而Al-Cu合金共晶组织铜含量为33.3%,本实验中的合金铜含量远离共晶成分,因此电磁搅拌不太可能将其转变为共晶成分的组织,所以认为此时的组织有两种可能,其中一种可能是共晶组织,另一种可能就是非常细小的初生α-Al与共晶组织。我们通过分析软件对图2中初生α-Al的百分比进行分析,若是共晶组织,则初生α-Al的百分比大约为39%,而图2中初生α-Al的百分比为83%,大大超过了共晶组织的百分比,因而可以证实其组织仍然由初生α-Al与共晶组织构成。
3结论
【参考文献】
[1]毛卫民,李树索,赵爱民,等.电磁搅拌对Al-Si合金初生Si长大过程和形貌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1,9(2):781-784.
[2]陈莉娟,金青林,卢德宏,等.电磁搅拌方式对半固态Al-Cu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J].铸造技术,2008,29(5):655-657.
[3]陈莉娟,李永晖,陶淑芬.电磁搅拌对铝铜合金宏观组织及偏析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0,39(07):69-71.
[4]陈莉娟,金青林,蒋业华,等.电磁搅拌下铝铜合金初生晶生长机理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9,38(11):24-26.
[6]毛卫民.半固态金属成形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冷冲压模具加工;问题;质量控制措施
Abstract:moldprocessinghasbecomeanimportantbaseforthedevelopmentofautomotiveindustry,moulddirectlyaffectsthequalityofautomobileproductquality.Moldqualityisnotonlyreflectedinthemanufacturingqualityoftheparts,butalsointheinstallationandcommissioningquality,atpresent,processingindustrymoldcaralsohasthiskindofqualityproblems,mainlyisthemoldofoverloadfailure,wearfailureandfatiguefailure,thepapermainlyanalysisofcoldstampingdieprocessingproblemsandmeasuresqualitycontrol.
Keywords:coldstampingmouldprocessing;problem;qualitycontrolmeasures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销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在汽车生产中,很多零部件需要历来模具的加工,模具加工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模具的加工和安装质量直接影响着汽车成品的质量。模具的质量不仅表现在零件的制造质量上,也表现在后期的安装及调试质量中。因此,在模具加工中,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制造质量和安装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汽车的整体质量。目前,在我国模具的加工工还存在各种问题,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1、冷冲压模具安装过程中的问题
冷冲压模具的安装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将模具安装到模架上,另外一个部分就是将安装好的整套模具放入冲床内。
对于模具在模架中的安装,在安装之前要将模架的毛刺清理干净,在装配前检查所有的螺钉是否固定,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对于带有导向装置的模架,在将其装进模具时一般不需要调整模板的位置,但是在装配的过程中,要对模板进行检查,看其中是否有脏物,如果有赃物要及时的清洁,防止造成不对中情况的产生。对于各个模板的组装,均要设置好定位销,保证安装的位置,在安装时要控制好定位销的深入,保证安装的有效性,如果发现销有磨损的情况,要及时更换。
在装配模具的过程中,要将装配好的模板与定位销对准,用工具进行敲打使两者可以平坦的结合在一起,在将紧固螺钉先用人工旋入,再利用扳手将其紧固,在拧螺钉要注意不能一步到位,要使用逐步到位的方式,保持安装的均衡性。在冲床的死点位置进行安装时,不能露出钢珠保持架的导套。在模具组装完成装入冲床时,根据实际的定位情况安装固定螺钉及定位销。在这两个过程中,很容易由于操作的失误出现质量问题,导致以下问题的产生:
1.1过载失效
过载失效即材料的承载力难以抵抗工程过程中的的荷载引起的失效,这种失效包括韧度不足和强度不足。由于材料韧度发生的过载失效危害较大,这种失效常常是突发性的,容易导致人身事故的发生,给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威胁,在这宗失效情况下模具很容易出现开裂、冲头断裂甚至爆裂的情况,难以修复。由于强度不足带来的失效在新模具中较为承建,这种失效与工作和在和模具的硬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冷挤冲头的硬度小于62HRC、黑色金属的冷镦冲头强度小于56HRC时容易出现强度过载失效,这说明材料的强度不足。一般解决这种失效的方法是变形失效增加硬度、脆断失效降低硬度。
1.2磨损失效
磨损失效即模具被加工材料与工作部位之间产生的摩擦损耗,导致模具工作的刃口和冲头形状以及尺寸发生变化的失效情况,具体包括正常磨损和非正常磨损两种;正常磨损即模具的被加工材料与工作部位在工作时发生的正常损耗,飞正常损耗即在局部高压力作用下被加工材料与工作部位的咬合,从而导致被加工产品表面出现磨损、划痕等情况,一般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弯曲、拉伸的模具以及冷挤压模具中。
1.3疲劳失效
由于冷冲压模具都是以一定的能量和速度作用周期施工,这与疲劳试验有着一些相似性,模具的断裂寿命也大多集中在1000到5000次,在长期的运行工作中,容易出现裂纹,一般模具的裂纹大多出现在材料的表面部位,如应力集中部位、晶界、碳化物部位,一旦裂纹产生,那么模具就是快速的产生失稳扩展,疲劳失效是模具加工中最为常见的问题。
2、冷冲压模具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控制以上问题的产生,可以采取改进现阶段的加工流程,按照以下两种工艺流程来进行:
2.1工艺流程一
2.1工艺流程二
【1】于维民.冷冲压模具加工过程中的问题与质量控制[期刊论文],应用能源技术,2009,07(25)
【2】陆茵.冷冲模具使用寿命的影响及对策[期刊论文],金属加工(冷加工).2008(12)
梅钢1420冷轧生产实践
连续热镀铝锌退火炉生产控制介绍
酸轧机组AGC控制应用介绍
连续退火炉炉辊的应用与改进
1420冷轧轧机斜楔调零装置设计
1420冷轧乳化液系统的应用与实践
电镀锡机组锡溶解工艺的应用研究
提高冷轧普冷家电板抗时效性能的试验研究
镀锡板切斜的控制与研究
镀锡板表面淬水斑产生机理及控制研究
镀铝锌机组辊涂工艺研究
锌锅外部加热装置在镀锌机组的应用探讨
镀锌板平整边皱缺陷的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镀锡机组电镀电流的控制
减少热镀铝锌锌渣的产生
降低轧制T5料轧制力异常升高的措施
镀锡机组橡胶套筒损伤原因及防范措施
T4料局部边浪形成机理分析
冷轧厂轧制油消耗分析
对钢板桩有关特性参数的初步认识与分析
转炉炉体挡渣板装置
梅钢新原料贮运工程特点
高炉料面探测系统使用雷达探尺的实践
干熄焦技术在梅钢的应用
中间件在镀锌机组L2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梅钢1420mm酸轧机组的自主集成与创新
罗斯蒙特3051型智能变送器在套筒石灰窑中的应用
转炉倾动装置切向键装配工艺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的BNS440热轧板力学性能预测
12MW汽轮发电机轴承破裂问题研究处理
原料码头门机卸煤能力与泊位功能定位分析
烧结烟气湿法脱硫与干法脱硫工艺比较与总结
浅析自耦式电网无功连续补偿技术
热轧板边部损伤缺陷分析及控制
钢中氮含量对翘皮的影响
热轧平整过程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调整6RA70整流参数的铸机动态负荷分配实践
建构适应企业发展的培训学科体系的思路
科技论文中常见不规范表达问题分析
降低硬度的新技术在梅钢回用水厂的应用
一种连铸拉矫机动态负载分配控制装置
板坯去毛刺机控制系统及其在梅钢的应用
蓄热式燃烧技术在梅钢加热炉上的应用
含杂质气体的取样探头
液压交换机速度过缓问题处理实践
钢板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一种连铸坯表面目标温度监控分析方法及其装置
铸造起重机起升机构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维护
一种新型试验焦炉的自动控制系统
DCS系统中在线无干扰升级的过程与技术
采用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对在线流量计的检测
冷轧带钢电解碱洗技术
梅山尾矿分级过滤试验研究
对一种连铸板坯异常变形的分析
梅钢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探讨
梅钢压缩空气系统概况及节能思考
锅炉引风机的变频节能改造探讨
关键词:循环水泵,表面粗糙度,经济运行
中图分类号:U464文献标识码:A
如今我国是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大国,全国上下都在提倡节能减排,如果利用高科技来高效率的利用当前的资源,已经是我国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前电厂是能源消耗大户,能把电厂的资源利用提高就能够大大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我国资源匮乏的局面,在电厂中,耗能最大的就是水泵循环系统了,其占电厂消耗的10%左右,因此,当前应该研究如何提高循环水泵系统的利用率。如今,常见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改进流通来提高汽轮机的工作效率;2、通过改善压力、温度等系数来提高机组的循环效率;3、尽量减少故障,来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等。这些都是有效的节能办法。
系统的优化是一种新的节能方式,其与以往的方式不同,其可以保障电厂的最大经济利益,并且能够使得系统在最稳定的条件下运行,它是一种新的理念。在我国的各大电厂,循环水泵一般都是定速运行的,这也有利于节能,但是电机的消耗太大,再加上我国一些电厂使用的老的机组,耗能更大,效率更低,因此如何优化循环水泵系统,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1、循环水系统经济运行原理及判定
循环水系统在电厂机组运行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由水泵和循环水管组成,为机组各部件工作提供冷却水,来满足技术的冷却功能。为了能够提供机组冷却最好的效果,要适合的调整循环水的量。循环水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要使得循环水量和机组其他部件性能参数达到一定的比例,不同季节的用水量也不同,一般来说夏天的用水量比较大,冬天相对较少,一般电厂都要保证随着温度的增加来改变循环水泵的用水量,这种效果就要由汽轮机、凝汽器和循环水系统三者共同确定。
(1)汽轮机特性
电厂机组的运行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水的流量、水入口的温度等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凝汽器的清洁度和真空的严密性。这两者直接影响机组的运行效率,其中凝汽器的压力值很重要,其经常随着其他性能的变化而变化,直接影响机组的运行效益。因此研究凝汽器的压力变化十分重要。
(2)凝汽器特性
凝汽器主要是辅助发电机组进行工作,它主要是保证汽轮机的凝结,其主要是使汽轮机的排气口真空。并对真空的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其主要的特性就是与水泵循环系统的水初温、水流量以及排气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3)管道特性
管道就是水泵的管路系统,它主要有附件、吸入管路、压出管路、以及容器组成。管道的特性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找到各个泵在各种工作方式下的工作点。它的运行曲线是根据系统的能头和水的流量进行比较得出的能头就是流体所做的功。
(4)循环水泵优化运行的判定方法
循环水泵的优化运行方法判定很复杂,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循环水系统的优化与汽轮机的出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如果循环水系统的入口温度和汽轮机的排气量也一定时可以增加水泵的台数或者增加水泵的转速来控制功率的变化,反复的运用以上的调节方法就可以确定出不同的优化方案,使得在不同的负荷下有最优的运行效果,同样也可以为以后安装的新机组提供参考的有效数据。
2、提高循环水泵效率的措施及其应用
(1)降低叶轮及泵体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根据上文的分析以及一些实践可以得知,若想提高循环水泵的效率就要从水泵的本身制造工艺来找问题,如今我国的循环水泵制造技术根本满足不了这种要求,我国很多厂家的水泵系统风叶轮表面很粗糙,因此要降低循环水泵系统的表面粗糙度。
(2)提高铸造工艺水平
相对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来讲我国的铸造水平还是相对落后的,一些产品还需要进口,虽然我国的铸造业发展有了一些小小的成就,但是整体来看还是发展缓慢的,铸造水平无法满足水泵的运行效率。
(3)打磨
打磨主要是针对风叶轮表面不平的时候进行的一种解决方法,也是目前我国电厂循环水泵系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其缺点就是只能人工操作,对尺寸以及光滑度要求极高,一般情况很难达到理想的要求。
(4)喷涂
喷绘也是一种提高循环水泵工作效率的一种方式,其主要在表面工程上应用广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主要是通过一些先进的涂料喷涂在零件的表面上,形成一种图层,常用的方法有:电弧法、火焰法、离子法等。当前在我国最先进的方法为离子法,其主要是用来喷绘在循环水泵的风叶轮上,不仅可以防止风叶轮的腐蚀而且还可以较好的防止风叶轮的磨损,这种方式在循环水泵的性能保护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虽然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国专家对风叶轮上的表面粗超度研究的较少。
(5)喷防腐材料
喷防腐材料对水泵的叶轮防腐有很显著的效果,经过查找一种叫SEBF的防腐材料其性能优良,可以作为水泵叶轮的防腐材料。SEBF是一种节能环保的的涂料,主要用于金属的防腐,叶轮一般都是由铸铁做成,因此用SEBF涂料可比不锈钢的性能更加优良。
3、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于节能,能量消耗最大的电厂也不例外,在电厂发电的过程中循环水系统耗能不容小视,分析了我国电厂循环水泵的效率低的原因后,从理论和实际上给出了提高水泵运行效率的一些建议。相对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来讲我国的铸造水平还是相对落后的,一些产品还需要进口,虽然我国的铸造业发展有了一些小小的成就,但是整体来看还是发展缓慢的,铸造水平无法满足水泵的运行效率。根据上文的分析以及一些实践可以得知,降低叶轮及泵体表面粗糙度的方法;提高铸造工艺水平;打磨与喷绘;喷防腐材料,这些方法在电厂循环水泵系统中都有应用,而且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郭丙然.最优化技术在热能动力工程中的应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11.5~6
[2]李敬,魏运刚.循环水泵的节能改造理论与应用.东北电力技术,2012,(7):47-50
[3]林万超.火电厂热系统节能理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72~75
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二、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做好基础自动化的工作仍是我国制造企业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但加工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看到国际上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1.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4.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应是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尺度,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在2000年已达到纳米级,在21世纪初开发的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达到0.0003~0.0001μm,现在精密工程正向其终极目标——原子级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说,可以做到移动原子级别的加工。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术,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二是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1.精密成形技术成形制造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湿膜精密成形铸造、刚型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锻压(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精密热塑性成形、精密焊接与切割等。
2.无切削液加工无切削液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机械加工行业,无切削液加工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废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术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RPM),其设计突破了传统加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则,而采用添加、累积的原理。其代表性技术有分层实体制造(LOM),熔化沉积制造(FDM)等等。
由于以上工艺和技术不仅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耗用量或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成本,而且有些工艺的
煤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在工业生产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把煤炭气化成煤气的技术应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炭气化的技术得到长足的进步,煤气发生炉向小型化、简单化、生产低成本化发展,大大降低了能量损耗、生产成本和污染排放。改进后的煤气发生炉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因此提高煤气发生炉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原理
煤气发生炉主要由机械加料系统、煤气发生系统,蒸汽发生系统,卸渣排污系统等组成,其核心是煤气发生系统。煤的气化就是发生在煤气发生系统中,它是一个在高温条件下,借助气化剂的化学作用,将固体煤炭气化成可燃气体的化学过程。根据煤炭的气化过程,可将炉内煤炭自下而上分成灰渣层、氧化层、还原层、干馏层、干燥层。如图1所示:
每个煤层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都是不同的,而且对整个气化过程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1.灰渣层。由空气和水蒸气所组成的气化剂在灰渣层中预热,并通过灰渣层均匀地进入氧化层。同时灰渣层还起着保护灰盘的作用,使其工作期间温度保持一定范围内。多余的灰渣通过灰盘排出煤气发生炉。
2.氧化层。氧化层是产生煤气和热量的关键部位,其高度一般为150mm左右。在氧化层中煤炭中的炭被气化剂中的氧气氧化,生成CO2及少量CO,同时释放出大量热量。氧化层中温度最高,一般可达1100℃~1200℃。与氧化层接触的钢板最易发生腐蚀。
C+O2CO2+CO+热量
3.还原层。还原层在氧化层上面,是产生煤气的主要部位,还原层经过氧化层的加温,还原层的温度达到1000℃以上。煤中的炭与CO2和水蒸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O和H2+,同时吸收大量热量。
热量+C+CO2CO
热量+C+H2+OCO+H2+
4.干馏层。干馏层中也能产生少量煤气,把干馏层的煤炭加热到700℃以后,煤炭开始出现干裂、解体,同时干馏出甲烷、CO、氢气、焦油等气体。
5.干燥层。干燥层实际上就是煤炭烘干和预热的地方,煤块从煤气发生炉顶部加入后,迅速被加热到500℃左右,煤炭表面的水分迅速蒸发变成水蒸气,与煤气一起排出炉外。
三、检验案例
2007年上半年,我们对宁波某铸造厂的一台使用了3年的煤气发生炉进行了首次全面检验,在宏观检查中,我们发现筒体底部轻微鼓起,询问设备管理员后,得知在煤气发生炉投用后,曾发生过一起夹套缺水事故,在夹套缺水,钢板过热的情况下,操作工没有采取紧急停炉出煤渣等措施,而是往煤气发生炉上方汽包紧急加水等错误操作,导致夹套内部压力突然增加,从而引起夹套底部变形。在了解情况后,我们要求用户单位打开人孔,并清除内部煤渣后,发现内罐底部未发生变形,但腐蚀严重,待打磨测厚后,发现处于氧化层的钢板腐蚀最严重,14mm的钢板已腐蚀了7mm左右,位于人孔下方200mm处腐蚀最严重,壁厚仅为7.1mm,而还原层以上的钢板几乎未发生腐蚀。对焊缝进行磁粉探伤和对腐蚀区进行渗透探伤后,未发现裂纹等超标缺陷。
根据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对该台煤气发生炉进行强度校验,取内罐计算长度L=2350mm,内罐外直径DO=1628mm,C=(14-7.1)/3=2.3mm/y,δe=7.1-2.3=4.8mm,
L/DO=2350/1628=1.44,DO/δe=1628/4.8=339.2
由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得,B=22,所以[P]=B/(DO/δe)=22/339.2=0.06MPa。
根据强度校验结果和夹套变形情况,依据《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该台煤气发生炉安全等级定为5级,对该设
备予以判废处理。
四、原因分析
1.煤气发生炉内罐温度极高,且内部反应复杂。日常生产时,氧化层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得煤气发生炉内罐温度可达到1200℃以上,内罐中心温度甚至可达到1400℃左右。此时夹套中的冷却水就对内罐钢板的保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夹套缺水或无水情况下,就会引起炉体钢板过热,甚至变形,若此时操作工作操作失误,紧急补水,就会引起夹套压力突然升高,导致夹套变形,甚至炉体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2.在日常生产中,内罐钢板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钢板的机械性能和抗腐蚀能力大大下降,而潮湿的水环境又使钢板极易发生电化学腐蚀,大量阴离子(如Cl-)吸附在金属表面后,迅速破坏钢板表面钝化膜,钝化膜被破坏后而钢板又缺乏自钝化能力,钢板表面就发生腐蚀,腐蚀后的钢板表面缺陷处易漏出机体金属,其呈活化状态,而钝化膜处仍为钝态,这样就形成了活性—钝性腐蚀电池,由于阳极面积比阴极面积小得多,阳极电流密度很大,腐蚀就不断往深处发展,钢板表面很快就被腐蚀成小孔,形成点蚀。
3.国内的煤炭含硫量普遍较高,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硫与气化剂中的氧和煤炭中的碳在氧化层和还原层中发生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2和H2+S,在水环境中,生成硫酸、亚硫酸和氢硫酸等,钢板就迅速被酸液腐蚀。同时,由于PH值的降低和温度的升高,这都增加点蚀发生的可能性,而钢板腐蚀后生成的Fe3+又能促进点蚀的发生,因此处于氧化层的钢板就不断发生点蚀。
4.在发生点蚀的同时,煤炭中的硫以及H2+S等硫化物,在高温条件下与夹套底部的钢板又发生高温硫化腐蚀,H2+S+FeFeS+H2+,S+FeFeS。在点蚀和硫化腐蚀的共同作用下,夹套底部钢板就迅速减薄。
五、防范措施
针对煤气发生炉的工作原理以及发生腐蚀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煤气发生炉的安全性和耐腐蚀性进行改进:
1.在煤气发生炉上方的汽包中装设自动进水装置,在少水的情况下,进水阀自动打开,保证夹套能够正常工作,这样既提高了煤气发生炉的安全性,又减少了操作工的工作量。
3.在煤气发生炉上方的汽包上和夹套顶部装设大口径爆破片,在夹套压力突然升高的情况下,爆破片及时爆破,从而控制夹套压力在正常范围内,不至于因为压力过高引起筒体变形或者破裂而引发安全事故。
4.在日常生产中不断的往灰盘中加碱性水(如石灰水),中和酸液,从而达到保护钢板,降低腐蚀速度的目的。
5.由于腐蚀的不可避免性,可在内罐底部氧化层与干馏层之间的钢板处,加衬一层4mm左右的钢板,隔断酸液与内罐本体钢板的接触,从而达到保护内罐本体钢板的目的。
6.加强检验,缩短全面检验周期,在发现衬板被腐蚀后的余量不能满足到下一个全面检验周期后,就及时更换衬板,避免夹套钢板的腐蚀。这样就可以增加煤气发生炉的寿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六、结语
煤气发生炉广泛使用于铸造、玻璃、化工、冶金等行业,采用上述几种防护措施后,能有效地提高煤气发生炉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在某铸造厂推广使用后,得到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1]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TSGR7001-200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文化关系可能的确比我们设想的要复杂得多。但随着今天日益丰富的考古材料,已有可能对夏商时期长江中游的文化格局作出基本的判断。而只有具体分析该地区各时期文化动态的变化,才能更为客观地揭示两区域之间的关系。
虽然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晚于城背溪文化时期即已开始,并在龙山时期王湾三期文化对南方文化影响加剧,但江汉地区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早期的文化,大多可能仍然是石家河文化的延续[5]。中原文化摧毁南方地区文化体系并取代一些地区土著文化,差不多发生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6]。笔者根据这两处遗址鬲的出现及其形制、平底三角形扁足盆形鼎等遗物特征,以为其年代约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
长江沿线及鄂北两个区域文化由中原地区传人的途径不同,文化面貌也略有区别,但典型二里头文化因素在这些地区文化中已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此前的石家河文化因素残存甚微,因此我们似可认为长江以北的中游地区当时已处于二里头文化的势力范围。此外,二里头文化还通过荆南寺遗址向南对湘北地区、向西对三峡地区甚至以西地区产生影响,二里头文化的觚、盉(或鬶)、深腹罐均可以在这些地区相当或略晚时期遗存中在找到变体或遗型。而长江中游以东邻近地区如安徽二里头时期文化则似乎是通过豫东地区传入、并且接受了岳石文化的影响[15]
除了盘龙城之外,商人似乎在周围还设立一些次一级的重要据点。新州阳逻香炉山商时期遗址中出土有鼎等铜器;黄州下窑嘴发现有二里冈上层阶段墓葬,随葬鬲、觚、爵、斝、瓿等16件青铜器[21]。随州庙台子遗址商文化面貌与盘龙城相似,遗存可能延续至殷墟文化第一期[22],距庙台子遗址不远的淅河也出土有觚、爵、斝等铜器[23]。据说近年武汉大学在云梦发现特征与盘龙城相似的早商城址,可见商人对鄂东地区的经营的不遗余力。
二里冈文化的势力向西的发展,依然是溯长江而上,也再次到达荆南寺及邻近区域。位于长江南岸的岳阳铜鼓山遗址[27]地处盘龙城与荆南寺遗址之间,文化面貌颇为复杂,既有江汉地区常见的红陶缸,又有当地文化特有的盘口鼎、折肩釜,还有来自澧水流域的釜鼎和长江下游的硬陶,二里冈文化的鬲、大口尊、簋、豆等文化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商人在当地的地位,可能与九江地区的形势相似。荆南寺遗址也包含有中原、当地、澧水流域以及可能东来于盘龙城等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另外还有比例较大的来自三峡地区的凸肩小平底罐、豆形器三星堆文化因素和当地的米粒纹釜。荆南寺遗址所见各类文化因素如二里冈文化因素都颇为典型,而距离荆南寺遗址不远且年代与之相当的沙市李家台遗址[28]陶器则以当地文化的米粒纹釜、红陶缸和三星堆文化的小平底罐等为主,二里冈文化因素只占极小的比重。鉴于荆南寺一带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推测荆南寺遗址本身,在当时似乎是一处自由贸易港之类的性质。
总之,二里冈文化时期商人向南行进线路是沿着二里头人的足迹前行(只是在鄂北地区我们难以找到商人通过南阳盆地进入江汉地区的证据,甚至迄今为止,在南阳盆地及襄樊地区,典型的早商文化遗存的发现也寥寥无几),商人经营的重点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北的鄂东北地区,而从江西九江、岳阳铜鼓山等一些长江南岸遗存的情况看,长江中游一段水道也极有可能商人所控制,因此我们可以说长江以北地区当时属于商王朝的疆域范围。除了商文化向南的传播之外,富有江汉地区文化特色的大口红陶缸在长江中游分布普遍,长江下游常见的硬陶通过吴城文化到达盘龙城并向西及于荆南寺,这两种文化因素又都为商人所接受并在二里冈遗址中有明显的反映,说明了文化之间的互动。
自“中商文化”时期开始,中原与南方关系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殷墟一期文化之前商文化的前沿退缩至罗山一线,盘龙城和其他许多类似的遗址一样被遗弃。此时的南方,显然已非“王土”。而在此前商文化的影响之下,南方地区出现了包括三星堆、吴城文化在内的不同的青铜文化。这些文化之间以长江为联系通道,与此同时,他们又顺汉水向北与渭水、黄河中游地区文化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或者是文献记载周联盟灭商的一个文化背景),这些联系在尊、面具、武器等青铜器中都有明确反映。另一方面,商人依然保持着顺今京广线为线路的对南方关系,宁乡为代表的青铜器群较南方其他青铜文明表现出更接近商文化的特征即应是其反映(约延京广线分布一些接近典型商器的青铜器,向南甚至在香港发现牙璋)。
此时的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格局也正是南方地区的缩影。目前江汉地区已发现殷墟时期遗址不多,但结合各地出土青铜器的情况依然可以分析出长江中游不同区域的形势。
二里头文化以来由豫东南而及鄂东北地区夏商文化对南方的传播线路依然是殷墟时期的重要通道。鄂东北延这一通道的滠水、圜水流域多发现有典型商式青铜器,如在黄陂官家寨发现有爵、觚[29],应城群力发现有鼎,广水乌龟山发现有枭卣[30],汉阳竹林嘴发现有方彝[31]等,这些铜器多属于殷墟二期。由汉阳延长江至鄂州、大冶一带,也同样发现有较多典型商器,如鄂州徐家湾发现多件觚、爵、斝[32],大冶港湖出土夔纹提梁卣[33]。以上区域的青铜器或铭有族徽,如汉阳沙帽山出土“天兽御”觚形尊[34],鄂州沙窝等地出土“
”爵、“
”爵[35],徐家湾出土“”爵等,族徽往往与典型商器所见,这些铜器可能为中原地区传入的。
殷墟时期长江沿线各支土著文化活跃,鄂皖赣交接地区为其后称为百越的民族所控制,洞庭湖北岸为费家河文化,其西、北为澧水下游皂市类型遗存及周梁玉桥文化。在长江或相距不远的支流旁发现多起的尊、罍、瓿,与这些特征类似的铜器――但与典型商器接近而略有区别――在巫山、沙市、江陵、岳阳等属于不同文化的地域范围内都有发现,长江中游传播通道因此而清晰地展示出来,并且因为尊、罍的发现而知道这一通道向西延至三星堆,向东远及江苏江宁[36]。此外,枣阳新店、城固及洋县出土性质相同的尊、瓿,将关中地区通过汉水与长江中游的联系揭示出来。长江沿线区域出土铜器有时情况较复杂,在石首九佛岗出土有典型的商器觚,同一地点又出土有带扉棱鎛[37],类似的鎛钟见于新干大洋州及赛克勒美术馆[38],这种南方作品还北传至随州[39],其性质异于尊罍一类器而与南方系统的大铙近似。以上不同系统青铜器的出土情况似乎说明,他们多数并不是当地产品,而可能为外地铸造后传入。
总体来说,中原文化自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对南方的大力扩张,至二里冈文化发展到极强势,最后在殷墟文化一期阶段退缩。这一文化现象在中原之外的周边地区也具有普遍性。从中原文化内在发展的角度看,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扩张和二里冈文化时期的强势,是否是夏商王朝某种社会变化的反映(如果这两支文化分别属于夏、商文化的话)?而退缩中的殷墟文化为何却迎来青铜文明的繁盛期?
注释:
[1]本篇题中“夏商”、“中原”仅仅用来表示与之相当的时空概念。
[2]李学勤:
[3]RobertW.Bagley,ChangjiangBronzesandShangArchaeology.《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器物(上)》,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1992。
[4]RobertW.Bagley,ShangArchaeology,P208.TheCambridgeHistoryofAncientChinafromtheOriginsofCivilizationto221B.C.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
[5]拓古:《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江汉地区》,《江汉考古》,2002年第1期。
[6]关于年代问题:荆南寺遗址发掘简报作者将其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最早阶段遗存年代定在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盘龙城》报告依据荆南寺结论亦将其最早遗存定在二里头文化第二期。但何驽认为荆南寺一期相当于二里头文化四期。见何驽:《荆南寺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一九六三-一九九四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8]A、荆州地区博物馆等:《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第一、二次试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8期。B、何驽:《荆南寺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分析》,《考古学研究(二)》,1994年。
[9]这一情况在简报中并未有提及,但据[8]B何驽文,这一阶段已出现大口缸、小平底凸肩罐等过去被认为属于二里冈文化时期江汉地区、三峡地区文化因素。
[10]熊卜发在《鄂东北地区古代文化发展系列概述》等文中多次谈到这一带二里头文化遗存。惜未见具体材料发表。参熊卜发等主编:《鄂东北考古报告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以及《鄂东北地区文物考古》,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11]襄石复线襄樊考古队:《湖北襄阳法龙王树岗遗址二里头文化灰坑清理简报》,《江汉考古》,2002年第4期。
[12]荆州博物馆等:《钟祥乱葬岗夏文化遗存清理简报》,《江汉考古》2001年第3期。
[13]叶植:《襄樊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页131、132。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
[15]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安徽省霍丘、六安、寿县考古调查试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16]同[10]熊卜发文。
[17]刘森淼:《盘龙城外缘带状夯土遗迹的初步认识》,《武汉城市之根·商代盘龙城与武汉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年。
[18]、[19]刘莉、陈星灿:《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冈时期的中心和边缘的关系谈起》,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1卷,2002年。
[20]张昌平:《盘龙城青铜容器初步考察》,《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
[21]黄冈地区博物馆等:《湖北省黄州市下窑嘴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第6期。
[22]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等:《西花园与庙台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23]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1年第8期。
[24]黄梅意生寺遗址发现有堆积丰富的二里冈文化时期遗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
[25]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九江神墩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7年第4期。
[26]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九江县龙王岭遗址试掘》,《东南文化》,1991年第6期。
[2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岳阳市郊铜鼓山商代遗址与东周墓发掘报告》,《湖南考古学辑刊》第五辑。
[28]沙市市博物馆:《湖北沙市李家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3期。
[29]熊卜发等:《黄陂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江汉考古》1986年第4期。
[30]熊卜发:《孝感地区商周古文化调查》,《考古》1988年第4期。
[31]《汉阳县竹林嘴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方彝》,《江汉考古》1980年第1期。
[32]鄂州博物馆藏资料。
[33]梅正国等:《湖北大冶罗桥出土商周铜器》,《文物资料丛刊》,第5期(1981年)。
[34]《中国青铜器全集·4》,图版120,《文物出版社》1998年。
[35]鄂城县博物馆:《湖北鄂城沙窝出土青铜爵》,《考古》1982年第2期。
[36]张昌平:《论殷墟时期南方出土的尊和罍》,《殷墟发掘70周年学术纪念会论文》(油印稿),1998年。张昌平:《商代铜瓿概论》,《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
[37]戴修正:《湖北石首出土商代青铜器》,《文物》2000年11期。
[38]RobertW.Bagley,ShangRitualBronzesintheArthurM.SacklerCollections,Fig.104,
Washington1987.
[39]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出土西周青铜镈》,《文物》1998年第10期。该器年代当属商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