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农资打假工作对于确保全年收成十分重要。
当前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时期,按照全国春耕备耕农资打假视频会的有关要求,宜昌市农业农村部门闻令而动,开展了系列活动,并组织全市农业执法骨干力量进行了春季农资打假交叉检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160余人次,检查农资企业和门店212家,发现问题线索91条,现场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46份,抽取各类农资样品73个。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链条”在线监管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平台作用,实行指挥联动、网上办案、数据查询、数据分析“一张网”“全链条”在线管理。目前平台收录监管对象4000余家,其中1600余家农资经营主体开通农资管家,做到监管关口前移,农资主体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农业执法效能进一步提升。
今年一季度,农资经营主体记录农资进销存数据6万余条,农药电子处方数据1040条,种子备案数据6689条,执法监管数据456条。同时,全链条在线监管,针对年前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实时掌握全市农资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情况,保障全市春耕生产农资充足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全覆盖”交叉执法
宜昌市农业农村局提前谋划,制定行动方案,市县两级抽调执法骨干30余人,成立5个检查组,围绕种子、农药、肥料等春耕必备农资,聚焦农资产品质量问题,对全市进行全覆盖执法检查。同时,建立“一地发现,全市联打”机制,5个检查组通过信息共享,追根溯源,形成合力,有力打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三是“全方位”营造氛围
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多渠道开展农资打假宣传教育,普及涉农法律法规和打假维权知识。
◎3月15日,市县两级农业执法和科技人员同步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活动,现场开展法律宣传咨询。
◎3月19日,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司法局在当阳举办全市放心农资下乡法治宣传周暨春季农资打假启动仪式,活动现场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接受现场咨询300余人次,赠送法律书籍200本。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下一步,宜昌将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加大执法力度,围绕春季农资打假发现的问题线索、“忽悠团”进村兜售化肥、网络越区违规售种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做到发现一起,查办一起,为春耕生产和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看看现场解答!
湖北日报记者提问:
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农资打假工作对于确保全年收成十分重要,请问农业执法部门,近几年你们在农资打假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荆楚网记者提问:
请问宜昌农资销售领域犯罪行为呈现出什么样的新特点?公安机关在农资打假工作中是如何发挥作用?
答:当前,农资领域犯罪仍然多发易发,犯罪活动更加隐蔽、多样,种子套牌生产、侵权假冒,严重阻碍民族种业良性发展;农药、肥料非法添加隐性成分,产品质量不合格问题突出;农资“忽悠团”流窜行骗、售卖假劣农资,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制售假劣农资犯罪与危害食品安全、污染环境犯罪叠加交织,社会危害更加严重。近三年,随着农资领域犯罪向网络化、职业化发展以及公安机关打击农资犯罪的力度不断加大,宜昌市农资领域犯罪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农资打假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市公安机关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持续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等专项行动,把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犯罪作为公安机关“昆仑”专项行动重要内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打源头、端窝点、摧网络、断链条、追流向”的打击目标和“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的侦办要求,对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突出农资犯罪重拳出击、快侦快办,深挖彻查,坚决打击制假售假违法犯罪分子,坚决为受害农民挽回经济损失,坚决保障农业生产有序开展。
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提问:
4.10案件是重拳打击网络销售不合格农资产品的一个典型案例,作为案发地,枝江农业农村部门是如何加强农资产品网络销售有效监管的?
答:近年来网络平台购物的兴起,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逐渐由线下向线上转变、对农民利益的损害逐渐从当地向全国蔓延,呈现高便捷、高隐蔽、高损害、低成本“三高一低”的特征,部分投机分子利用“异地注册”“假冒证件”“挂羊头卖狗肉”等多种方式注册多家网店进行牟利,有些商家即使被查获,在更换相应资质后又可“改头换面”继续经营,且所销售的假劣产品,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可造成极大隐患,严重地损害了农民利益,破坏了营商环境。
4.10案涉及面广,涉及企业主体和相对人多,请问在查办案件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是如何成功侦办的?
宜昌发布记者提问:
请问农业农村部门围绕春季农资打假中发现的问题,下一步将如何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