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那么铸造便是制造的基础和粮食,是制造之母。
“家庭作坊式”生产的跨越
“要3000多锤才能做好一把刀。打铁时,身上的汗不停流下来,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全身就像画地图一样。”今年53岁的黄吉生是嘉禾县塘村镇有名的铁匠,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创办了“刀王”刀具,重点生产酒店、家庭和陶瓷三大系列产品,产品工艺精、质量好,销路不用愁。“打铁要身体好,吃得了苦、勤快,才能坚持。”30年里,黄吉生一直记着父亲的话。父亲是村里有名的老铁匠,打铁是家里的传承手艺。他这种以家庭为单位从事铸铁作业的情况在塘村镇很常见,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景象更在湘粤桂赣都留下过。
“这是生产特斯拉门铰链的部件,这是生产奔驰减震器的部件。”在塘村镇的嘉禾精工锻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负责人雷海兵言语中不无自豪,虽然处于内陆小乡镇,但这家公司却是中联重科、上海重工、鞍钢集团等大型企业的零部件供货商,产品更是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远销德国、美国、日本等国。
“从传统农具、刀具,到现在生产注塑机、汽车零部件,通过优势平台打造、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等,嘉禾锻造产业正迎来大变化。”嘉禾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李棕祥说。
铸造成为就业“金饭碗”
嘉禾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在广东一带务工的农民工有12万余人,但是,塘村镇外出务工的人却非常少,不仅如此,外地在塘村务工经商的人还有8000余人,这主要得益于该镇段铸造企业的不断发展。
目前,塘村镇锻铸造企业有132家,从业人员1.2万余人,年产铸件56万吨,五金工具产量达到6500万件(套)。塘村镇钢锄、钢刀等工具占全国市场份额45%以上,五金工具占全国市场份额25%以上。产品远销美、英、法、德、俄、加拿大、意大利、荷兰、瑞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5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该县不但有美国、德国等国外客商到塘村镇寻求锻件供应合作,而且吸引了全国18省(市)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来嘉禾寻求商机。与此同时,该县还致力于加强与国内外500强企业和大集团合作,与美国特斯拉、广州机床、日立电梯、沈阳机床、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马氏木工等行业领军企业实现了产业对接、产品协作配套。“目前我镇直接就业岗位就有1.2万个,企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村民的就业,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不再背井离乡的心愿。”塘村镇党委书记康俊辉介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塘村镇将致力打造产业“特而精”、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区、镇区、社区“三区合一”的锻造特色产业小镇。
嘉禾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志建介绍,目前全县内外500多家铸造企业能提供充足的岗位,铸造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达5000元/月以上,在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中的占比达42%以上,因缺技术找工作难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端上了“金饭碗”,嘉禾“湖南铸造工匠”的队伍不断壮大,每年为农民工带来收入达50多亿元,带动1万多个家庭致富奔小康。
持续推动绿色铸造全产业链发展
铸造业是一个既需要技术积淀又需要创新驱动的产业。近年来,嘉禾县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铸造产业从以生产单一铸件、机床配件为主,转向机械装备整机生产,逐步实现铸造全产业链发展。
从炉具铸件供应商向炉具制造商拓展的华丽转变,全产业链式发展让嘉禾县永华工贸有限公司产值在两年里翻了4倍多;将废钢回收,先是铸造成铸铁,再通过机械加工成一个个零件,最终组装成智能数控机床,湖南巨人机床集团则实现了生产整机并出口销售的全产业链“一条龙”……这样的案例在嘉禾经开区坦塘工业园区数不胜数。据统计,嘉禾县共有12家铸锻造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共获得国家专利351个、自创品牌68个。嘉禾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经验也被工信部列入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库。
全产业链发展的背后是“湖南铸造工匠”品牌建设的持续发力,嘉禾县通过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铸协等合作,每年安排产业引导资金6000万元,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为铸锻造业转型升级打下基础。在采取传统的以师带徒的方式外,积极整合就业服务中心、扶贫开发、职教和协会等各类资源和资金,投资2亿多元建设嘉禾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江南铸都”教育培训基地,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为铸造企业输送后备力量和人才,近3年累计培养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和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各类专业人才1873人,其中拥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258人。
“随着思想观念、技术工艺、人员素质和产品质量全方位的转变和提升,嘉禾铸造正在迈上向‘绿色、智能、精密’转型升级发展的快车道。”李志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