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改革开放看台州丨全国最早的批发市场换新颜,路桥小商品市场,做专做精寻突破》
四十年弹指一挥,四十年岁月悠悠,四十年风云激荡。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风雨兼程,花枝弥满。
台州湾畔,多少人和事,引领时代前行脚步,助推社会沧桑巨变。
这些人,也许身已远;那些事,早已成烟云。但,留下精神从头说,知往鉴今励后人。
自1982年成立以来,路桥小商品市场至今已有36年的历史。作为全国最早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如今将迎来最具挑战的10年。
电商崛起、全国各路市场冲击、产品质量品牌升级……路桥小商品市场面对的不再是历史带来的优越感,而是如何突围,重振雄风。
“起了个大早
赶了个晚集”的遗憾
作为大型的综合性批发市场,路桥小商品市场的过去无疑是辉煌的:建于1982年,是全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之一。
网购的冲击以及交通不便、土地紧张等多重因素之下,路桥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正处于瓶颈期。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台州,要问哪里有最时髦的首饰、最潮的服饰,地道的台州人一定会告诉你,“去路桥小商品市场”。每逢周末或是赶集的日子,周边地区的姑娘小伙子们,便会呼朋引伴地向路桥小商品市场涌去,整个市场常被挤得满满当当。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应运而生的路桥小商品市场,一度成为全国优秀市场的示范典型。但是现在,说起浙江省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人人都只知道义乌小商品市场,而曾经辉煌一时的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光环渐渐暗淡。说到这里,现任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董事长的林新福,心中也有很多遗憾。
多次改造
全新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跃然于眼前
“全国各地兴建市场、电商不断蚕食……2008年以后,竞争对手不单单是同行、网商,还有自己。”林新福说,随着城市的开发以及市场拓张,市场周边的环境日益拥堵,停车位严重不足等问题,迫使市场进行扩建改造。
2009年底,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以7100万元的价格,获得了路桥文昌路以南、市场街以西30亩土地的建设使用权。
这标志着建于1982年的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改扩建项目正式启动。
这也是路桥小商品市场自建设以来的第四次重大改造。
这次改造是迄今为止,该市场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造工程,分三期进行,总投资11亿元。
清晰的功能分布、宽敞明净的视野、充裕的停车位……如今,分散在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贩集中到市场内开始经营,路桥小商品市场也终于撕去了多年“脏乱差”的标签,展现出新时代一流市场的面貌。
不论是规模、设施还是市场管理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个崭新的集购物、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跃然于眼前。
展现市场的专业性
重振“买全国卖全国”的雄风
“现在形势不同了。在各地市场的挤压下,市场不再是‘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很多产品只能‘买台州卖台州’。”林新福认为,过去的十年,他们将市场硬件置办好了,未来十年更具挑战,是要努力让市场再现“买全国卖全国”的雄风。
“一开始,路桥小商品市场经营项目很杂。现在我们要从做专做精上下手。”林新福告诉记者,市场成立之初,产品越全越有人气,“而如今,顾客更多是认可产品的专业化、品牌化。”
老市场主营鞋类、床上用品、布类
新市场则负责箱包、小家电、工艺品等销售
新旧市场分门别类,分区经营,路桥小商品市场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做专”。
林新福认为,小商品一类的产品发展有阶段性,所以市场方面会通过调整经营结构来增强市场竞争力,扶持和培育有潜力的品类以“做专”“做精”。
如今,鞋类产品已成为该市场的“拳头”产业,占了整体份额的30%,“原本和服装类混合经营,商户只有零散几十户,现在商户有700余户。”
“做专”不仅是通过调整经营结构,更要在服务和管理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