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5大痛点,阻碍千万农民的发展,你遇到了吗?

最近在和一些粮食种植大户聊天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他们,种植小麦和玉米一年每亩地的收入只有200元左右。其中一个管姓农场主告诉我,他现在包了300亩土地,基本上全部种植粮食,扣除人工成本、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费用后每亩地最多也就收入200元左右。他自己包了300亩地一年种植粮食的收入也就在70000元左右。其实对于这样的结果还是在我的预料之中的。

农业发展面临瓶颈

1、农产品品质低

从封建社会开始,农民就想尽一切办法从种植的土地上获取更大的产量。农业在发展几千年之后,这种最为传统的观念还是没有改变,现在农民会用更多的方法从土地上获取财富,包括加大化肥使用量,增加种植密度,建设农业设施等等,这些方法无非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产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中产阶级迅速壮大,这些新兴起的中产阶级开始对于生活品质的提高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吃饭就成为最为明显的一个方面。这些中产阶级开始对农产品高品质的需求也是非常明显的。而对于需求端的要求,很多种植农业的从业者是满足不了的,也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一些中产阶级宁愿去日本购买几百元的大米也不愿再购买中国几元的大米。所以下一步提升种植农业从单纯追求产量,变成对品质的追求是农业发展的破局所在。

提高农产品品质

2、农产品产销脱节

在农村走访的这几年发现,产销脱节是农业发展遇到的一个非常大的瓶颈。一方面是农业从业者无法获取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例如2018年山东肥城地区大面积种植莴苣,但是市场的需求端对于莴苣的需求并不是很强烈,造成很多种植者将莴苣耕到地里。另一方面是农业从业者无法获取作物的种植面积,盲目跟风种植,导致农产品滞销。例如2017年山东西红柿滞销就是因为河北地区,江苏地区,辽宁地区大面积种植西红柿,这些地区种植的西红柿大量供应京津和上海的需求,导致山东地区的西红柿无法顺利销售,最终造成最精品的西红柿0.5元一斤,给很多农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打通农产品的产销的中间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改变以往将菜贩子作为产销的对接环节,切实的发挥互联网和订单农业的优势,改变农民盲目种植,梳理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是农业发展直挂重要的环节。

农产品产销脱节

3、农资产品价格高

对于很多种植农业从业者来说,农资价格上涨也是他们面临的重要的问题。最近几年随着对一些化工企业补贴的取消,导致农资产品价格呈上升趋势。前几年很多农资经销点还能够赊销给一些种植大户,但是随着农产品价格下滑,一些种植大户跑路,导致现在很多农资经销者要求一些种植大户进行现款交易,而农资又是农业生产环节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农资产品的价格上涨又增加了农业种植的成本的投入。下一步稳定农资产品价格,让更多的种植大户用上产品质量好,价格实惠的农资产品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增加农资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的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来减少农业种植的投入成本。

农资价格高涨

4、农业资金短缺

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是对于很多种植大户感受最深的痛点。这次和一些种植大户聊天的时候,他们告诉我,去年玉米到现在还没有销售,一方面是因为疫情的关系销售渠道受阻,另一方面是现在玉米价格呈上升趋势,他们还想再等等。由于上一季的农产品销售不及时造成资金回笼较慢,这样就会给很多种植大户带来资金上的困难。其实农业是成本回收较慢的一个行业,而这个特点也就造成农业发展往往会遇到资金短缺的一些情况。多以下一步优化农业贷款手续,降低农业贷款利息,强化一些农业合作社的金融功能成为农业发展势在必行的要求。

农业资金短缺

5、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

虽然现在在我国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业规模化种植已经开始初步形成规模,但是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还是相对较低。在机械化程度低的情况下,很多种植大户不得不通过雇佣更多的工人弥补机械化低的不足,也不得不通过雇佣更多的工人来完成农业生产工作,这样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人工成本的增加。在泰安的宁阳雇佣一个工人每天要支付70元左右的工资,在泰安的肥城是按照小时支付工资的,一般一个小时的工资在8元左右,在农忙的是一个小时要支付10元-12元的工资。而人员成本的支出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下一步应该切实发挥农机合社做社的作用,切实的将农技补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农技补贴的监管力度,促进农业种植大户的计划进度,促进农业的发展。

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

其实在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很多农业从业者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农业发展的过程,只有这些问题在全社会三农工作者努力下逐步的解决,农业才会慢慢摆脱现在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农业也带来新的机会和课题。例如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如何利用网络做到一些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特别是在2020年脱贫的收官之年,农业应该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THE END
1.资讯列表三、渠道商应对策略:有序拿货,避免踩踏 面对尿素和复合肥价格的忽冷忽热,渠道商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来规避风险。以下是一些建议: 有序拿货,避免集中:渠道商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销售能力,有序地进货。避免在市场启动时争相拿货,导致价格飙升。可以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供应稳定,减少价格波动的http://baa.enongzi.com/news/details?id=c75dd182-0b90-44d7-bbd7-bd396bb3cc8f
2.农资供应的痛点与农户的期盼农资供应的痛点与农户的期盼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不断用党的创新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主粮和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稳定农民预期、降低生产风险”要求,结合供销社职能和实际,以农资保供稳价为课题,深入各县级https://www.chinacoop.gov.cn/news.html?aid=1804812
3.中国卫浴行业发展史及市场现状分析8篇(全文)1.2.2 中国邮政农村电商战略规划(1)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2)建立农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3)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4)建立共同配送体系 (5)建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1.3 中国农资电商市场深度分析 1.3.1 传统农资市场发展痛点(1)传统农资流通环节分析(2)主流农资销售模式分析(3)农资行业核心痛点分析 1)销售网点https://www.99xueshu.com/w/fileqgyajeyf.html
4.颠覆传统(精选十篇)《太极》前两部拍完了,听说有拍第三部的计划。作为导演,您过去的作品好像都没有这么大的制作。如果您有更多的时间和经验,您觉得《太极》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 传统农资销售何必被颠覆 篇7 听了老爸的介绍, 不禁感慨, 虽然近来听到很多新兴农资的营销方式, 比如连锁经营、新媒体营销、电子商务等等, 但传统的农资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n0h92y9.html
5.东川建立农村化肥连锁营销网络化肥如何开好农民会成都户口网首先只有自己吃透所要推销的农资产品的特点,你才能够总结出产品有哪些亮点,告诉农资店老板,销售你的产品最能解决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痛点,当前农药化肥趋于同质化,那么你还应该讲清楚你所推销的农药化肥有什么优势?卖点在哪里?切忌罗列一大堆的产品优势,把最重要的说明白即可。 https://www.028honghai.com/328654.html
6.会员忠诚度计划掌卡包微信电子会员卡管理营销系统软件绞牙避震实体门店国库券回收实体门店在中国大量开设实体门店后在线会员管理系统埃德哈迪实体门店有没有折扣培训学校会员管理系统培训机构会员管理系统基层工会会员管理办法大型实体门店大疫情后美业实体门店该如何生存天猫实体门店痛点天翼销售会员管理软件太原实体门店瓶装红酒加盟太阳雨净水器线下实体门店奥克斯家电线下实体门店http://zhangkabao.com/tag/%E4%BC%9A%E5%91%98%E5%BF%A0%E8%AF%9A%E5%BA%A6%E8%AE%A1%E5%88%92
7.农资销售必须掌握的五大营销技巧当前农资市场竞争激烈,农资新品花样翻新,名目众多,让种植户眼花缭乱、无从选择。此时,作为农资销售人员,要想引起消费者注意,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营销技巧。 技巧一:开场白要好。好的开场白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一开始可以先与顾客稍做闲谈,以营造自然开放的气氛,但是不要闲谈过久。吸引对方注意力的https://www.meipian.cn/5430l9n6
8.农资销售增量新宝地!2024年第三届西北植保会7月30行业领 袖、院士专家、权威机构等农资行业精英人士群策群力,立足西北,以点带面,为植保行业痛点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共同推动植保发展,助力打造西北植保产业集群,为西北农业高产增收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五、展会精彩回顾,人气高涨引爆现场 2023年第二届西北(陕西)植保会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植保展客商,共有300多家企业https://life.china.com/2024-03/11/content_295537.html
9.中国互联网+农资连锁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报告思路:第一章先从邮政、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和供销社系统等不同经营主体,再从直营、加盟、自由连锁不同业态来分析农资连锁发展模式,再结合锦绣千村、苏农连锁、中诚国联等典型的农资连锁商业模式案例深度解析。第二章从传统农资分销模式的痛点入手,深度分析互联网+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提出互联网思维下如何创新农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1377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