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可行与不可行的问题,农资赊销的危害对于经销商来说实在是大。对农民来说当然乐得其所了。
曾几何时,农资赊销把多少经销商害得做也不能,不做也不行。各种经销商不再赊销的想法不绝与耳,但真正实行的真正是少。实行不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来有赊账,想收回旧账了,就得再赊,不然会血本无归。
这是大多数赊账农资经销商的难言之隐,都知道赊账的痛处在哪里,垫不起本钱了,壮士断腕吧,一想想上年、上上年的钱还有那么多没收回来,一旦停止赊销,那么旧账就真的会成为呆账了。
农民跟经销商的心思也是一样的,去年赊了人家的肥料种子,那么今年就拿打了上年的账或者省打点继续赊,经销商今年不赊了,那么拜拜了您呐,我到另一家赊账的经销商那里进货了,什么时候打您的饥慌,追得紧了就打,追得不紧可能就不会打了哦。
2、赊账了销售量会有所下降或者直线下降,农资经销商不敢玩呀。
曾经做过赊账营生的农资经销商一旦某日开始不赊账了,原来的客户群里至少有30%会跑,如果就是30%也倒好,单怕超过一半的客户都跑了,那么可想而已,能否撑得住这个门面,就很难说了。重要的是客户今年不跟你打照面了,明年再合作那可真的就难了,我们说客户群体就是经销商致胜法宝,没有了客户,买卖就真的不知该怎么做了。
这个我有亲身感受,虽然我当农资业务员的时候,还是不怎么管经销商是赊还是不赊,但当我做过经销商第一天就告诉我的二级商,不赊账,通过农产品下乡争取客户,到农资销售的季节发现,买白面大米粗粮酱油醋的时候都是现金,订肥料的时候都在期望着不付钱,至少在没有见到货以前是不给钱的。所以销售的不确定性就提高了,二级商说心里没底,我何尝不是呢。但经营下来,发现肥料上供的货不多,但挣到的钱都进自己口袋了,心里多舒坦,而且有了这样的经验,明年订肥的时候哪怕只收点订金,能做到货到付款也是可以的呀,虽然这样真的会有一部分人不给钱或者晚给钱,我说那需要用制度来约束人,下肥时不给肥料款的停止日用品供应,因为我的日用品基本都是厂价供应的,因为几袋肥料享受不到全年的日用品优惠,他们不会那么傻吧。
3、大的经销商在竞争态势下为取得市场份额,主动赊销,顺带收粮,以粮抵账。
这样的操作实际上是有风险的,如果农民秋后将粮食给他收购了,那么肥料念雹种子款都能抵回来,如果不交给他收购,那么肥料款能否拿回来就很难说了。经销商认为他们赊给的人都是自己靠得住的人,都是当地种粮大户、村干部、信得过的人。但如果种粮大户遇上年景不好,那呀,可是谁都说不准的。
但是这种赊账方式确实助长了农户赊账的风气,使得农民想赊账的越来越多了,一些小经销商和不想再赊账的农资经销商当头一棒,那还怎么玩呀。我合作社的其中一个二级商也投靠了这种方式,一方面现金销售着自己的肥料,一方面自己种的几百亩地都从另一个赊账的经销商那里赊货。我看到了,并没有多言,只是想到销售结束后做个总结,我们既然通过日用品下乡的方式想改变肥料赊销的现状,而且我们想通过农业贷款的方式服兄虚务大户,就不要担心客户会流失。一些大户不想贷款,怕有利息,就去赊销其它肥料,这种做法对自己来说就如矛盾关系一样,或者掩耳盗铃的做法一样,对整体发展是没有好处的,遇到这种二级商我一定会加以教育以至清除出合作社的。
通过以上三点,大体可以清楚了,现在经销商的赊销心态以及玩疾所在,农资不赊销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一种体制,还需要一个平台,能把客户稳定地拴在一起的平台。农民现在并不是非赊不行,而是外界已经给了一个假象,不赊账好像就傻似的。我现在不管做什么事,肥料销售呀、割苗技术推广呀、谷子两种法呀等,都在想办法为农民服务,争产量提质量,农民在这里得到好处,缺资金时还想办法给他们提供贷款,他们肯定不会有这种赊账的想法了,因为我的这些付出,就不允许有这样的想法出现了。
关于农资赊账的问题,羡高燃我们可以讨论,因为各地情况不一,我们只能以大众化的问题加以分析,但归根结底是稳定的问题,让双方都受益了,这个赊账问题终会解决,当然解决过程中会动了某些人的奶酪,那叫净化了市场,我认为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