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是关系全年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第一仗。目前,扬州春耕备耕情况如何?近日,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发布的春耕备耕调研报告显示,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今年扬州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结构更为优化,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促使农产品更加绿色。
数据
扬州全市备足良种6350吨,春耕物资备货充足
日前,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成立调研小组,先后赴邗江、宝应等地农村,走访农户,了解粮食销售、农资购买、农业金融服务和农田水利等情况。“本次调查,我们走访了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户和一般农户,总体来说,当前扬州春耕备耕有序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保障到位。”调研小组负责人说,扬州各地备耕备播工作抓得早、抓得实,农资供应充足,机具检修调度及时,优质水稻种子及苗床等春耕物资已准备到位。据统计,全市已备足良种6350吨、化肥4.9万吨、农药380吨、农膜2750吨。
“调研中我们发现,农资价格小幅上涨,农户普遍能够接受,因为农资产品质量是影响当季农作物收成的重要因素。”调研小组负责人说。
“价格高一点不要紧,关键是质量,必须百分百有保障。”宝应种田大户徐玉亮说,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大家不仅看价格,更看重农产品的质量。
调优
不再盲目追求产量,绿色有机更受欢迎
过去农民为追求产量,种普通稻居多,产量虽高,价格一般,收入增长缓慢。记者在高邮湖西春耕现场感受到,如今农民种植观念变化很大,过去盯产量,现在盯市场,亩产相对低但市场欢迎的高档优质稻越来越受农民青睐,粮食结构大大优化。
“以前普通稻价格低,每年都愁卖,现在的优质稻口感好,销售不用愁,调结构是最好的供给侧改革。”高邮市送桥镇毛港村种植大户王忠清说,现在农民买种子不但咨询哪个产量高,还会问哪个品质好。因为优质大米口感好,市场上受欢迎,价格也高得多。
这不是个例。从今年的春耕备耕结构布局、生产方式等变化来看,农户不再盲目追求产量,种植绿色有机产品成为当下农业生产新风尚。
变绿
化肥农药减少了,有机肥施用增多了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在高邮卸甲镇钻友家庭农场,数百亩大田郁郁葱葱、绿浪翻涌。农场主潘钻友和请来的几名帮工正在忙碌,他们有的在检修设备,有的在忙着备种。
潘钻友是高邮卸甲镇有名的种粮大户,今年他的种植面积为250多亩。“如果用传统农耕方式,这么大面积可不好弄。”站在农田旁边,他开玩笑说,自己正在从“老农民”变成“新农民”。他说:“过去很多年,都是按照老方法种粮食,化肥农药用得多。2015年之前,每亩田用化肥起码130斤,但产量还是不理想。去年每亩施用的有机肥在一百斤以内,产量不减反增,秋季稻谷亩产增加了50斤。”
化肥减量增效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2015年原农业部出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实际上,扬州农药化肥使用量已连续多年实现零增长。近几年,扬州累计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达4300万亩次,肥料利用率提高4.5%,同时减轻因滥施化肥、肥料流失所造成的污染,实现节本增收达18亿元。
融合
良种、良法、良地、良机“拧成一股绳”
在邗江区公道镇,种粮大户徐成扣熟练地操控着一架遥控无人小飞机,在麦田上空喷洒农药。“这玩意厉害,平均1分钟喷1亩地,相当于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劳动量。”徐成扣开心地对记者说。
“现在种田,既有空中飞的无人机,也有地面上跑的各种新型机械。”扬州市农业农村局植保专家介绍,为促进质量兴农,各地在春耕中积极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全程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同时加快节水农业发展,开展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促进生产生态系统循环衔接。
良种、良法、良地、良机“拧成一股绳”,实现统一育秧、栽插,机械翻耕播种、绿色防控……扬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专家表示,扬州正在推动农机装备、作业水平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