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金华市供销社在金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供销社的关心帮助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认真落实省委十五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部署要求,聚焦三个“一号工程”和市委市政府交办任务,紧扣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的目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截至12月底,全市社有企业营业总收入17.23亿元,同比增长14.05%,其中市本级收入7.32亿元,同比增长34.07%;县(市、区)收入9.91亿元,同比增长2.71%。利润总额3.15亿元,其中市本级企业1.38亿元、县(市、区)1.76亿元。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三位一体”改革试点工作持续深化
根据省供销社统一部署,高标准推进“三位一体”实施县建设,实现为农服务模式从碎片化向系统化、智能化转变。浦江县作为全省首批“三位一体”深化改革试点县,争取省财政划拨200万元、县财政配套扶持资金300万元,从生产、供销和信用方面,打造“1+9”标志性成果,即1个为农服务大厅、9个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各涉农部门资源,建成服务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一站式”综合性平台,实现为农服务模式系统化、智能化。目前为农服务大厅已建成,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处于收尾阶段。
(二)助农增收工作取得实效
(三)为农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四)社有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五)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强化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两大市场发展面临挑战
(二)“金农好好”品牌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比省内“丽水山耕”等区域品牌,“金农好好”品牌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销售网络有待加强、初级农产品赋能不够等问题,品牌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
(三)助农增收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基层组织较为薄弱,大部分新建或改(扩)建农事服务中心服务功能不够健全,对农业技术支持、农产品推广、市场信息普及等方面做的不够到位,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环节短板明显,更多侧重于以农资供应为抓手的产前服务和以农产品销售为抓手的产后服务,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及质量管理缺少有效把控和指导。
三、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市供销社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全会、市委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以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为方向,以“三位一体”改革为牵引,着力实现为农服务水平整体提升、社有经济稳进提质、基层组织培育壮大,在推进强村富民、乡村振兴过程中坚决扛起供销担当。力争2024年全市供销系统年度总经营收入同比增长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市社本级年度总经营收入同比增长5%。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持续深化综合改革
1.深入推进“三位一体”综合改革。针对当前“三位一体”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集成不够,农合联作用发挥不明显,会员间协作机制不畅的问题,我社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深化改革,力求取得实效。一是抓实农合联执委会职责。坚决履行农合联执委会职责,完善市级农合联“三会”制度,定期召开理事会、监事会,积极争取农合联农民合作基金支持,谋划一批为农服务项目。二是夯实农合联服务平台。按照“一业一联、一乡一品”要求,全力推进乡镇农合联、产业农合联、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力争省级五星级产业农合联达3家以上。提升产业农合联服务能力,切实发挥各产业农合联作用,丰富生产、流通、信用、产销等功能。三是提升“三位一体”试点成果。总结第一批(浦江县)“三位一体”改革试点县经验,巩固提升“1+9”标志性成果,推动第二批“三位一体”改革实施县开展示范建设,按照数字化融合“三位一体”深化改革任务指南的5大方面20项指标建设为农服务中心。积极争取省财政资金,专项扶持第二批“三位一体”改革实施县工作。
3.推进社有资产盘活改革。市供销社将根据“盘活存量、提升增量、改变质量”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对社有资产的盘活和利用。一是改革管理机制。强化资产经营公司统筹功能,加强社有资产集团化管控。根据资产的不同性质,从资产管理的内容、环节、流程以及各级企业的不同管理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机制,对各类资产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创新合作开发、新旧置换、股权投资等多种途径,分层分类研判资产盘活、使用和发展方向。二是创新运营理念。引进国内优质孵化器、艺术空间、民俗体验馆等运营主体,借助合作公司的在资产运营、人才、管理等多方面的丰富经验,推动形成网红打卡实体产业群,增加社会资产发展板块和新的利润点。三是突出项目带动。利用社有企业项目建设契机,将项目建设与社有资产改造进行有机结合,全面促进两大市场资产盘活,进一步促进其规模、功能、业态、辐射力和带动力的提升。如充分利用华东金华农产品物流中心闲置资产,布局同城共配中心、农产品分拣加工中心,规划建设市场夜市等,丰富市场业态。
(二)聚焦共同富裕目标,打造强村富民“供销样板”
1.推进“供富大篷车”提质扩面。一是拓宽渠道。市本级“供富大篷车”形成常态化运营,力争覆盖市本级山区行政村20个以上,增设销售网点(含提货点)30个。指导9县市区全面开展供富大篷车项目,实现全市2024年收购农产品超3000吨,收购农产品金额超2400万元。二是丰富外延。恢复设立村供销站,充分发挥“供富大篷车”在农村日用品消费、农产品流通、农资供应等方面的组织和流通优势,推动农资化肥、日用品下乡。三是练好“内功”。加强品控体系建设,建成生鲜分拣包装及检测中心1家,推动“供富大篷车”农产品包装升级。成立“供富大篷车”品牌运营中心,开通“金华供富大篷车”抖音账号,做好“供富大篷车”衍生农产品运营品牌推广工作。
2.助力本地农户增收致富。聚焦我市农民收入短板,在拓展农民经营性收入、扩大工资性收入、合理增加财产性收入上发力,2024年确定帮扶村不少于200个、带动农户不少于2000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一是提升“订单农业”规模。因地制宜推进“订单农业”,打造更多“共享菜园”“共富果园”“产业基地”,拓宽社有企业采、配基本盘,激活本地农村闲散人、地资源,实现“共富”开门红,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二是推广“小农共富”模式。拓展武义试点成果,以点带面,推动各县(市、区)供销社为小农户订制高山番茄、玉米、西瓜等10余种产品,统一育种育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种植指导、统一对外销售,力争2024年每个县社新增参与农户300户。三是布局农村电商产业。发挥“互联网+”对农业的“乘数效应”,结合目前对磐安高山西瓜、浦江拉飞南瓜等农产品的社区团购和电商直播经验,利用义乌供销直播大楼等电商直播资源,培育“村播”人才和本地农产品意见领袖。选取“婺州蜜梨”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加强对农产品开展“适网化”改造,推进精细精深加工,开发适宜网上销售的产品,改进产品包装设计风格,推动农产品优质优价。
3.深化对口合作交流。一是强化产销对接。做好对口地区实地调研,强化对接联络,谋深谋细助销举措。继续发挥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势和对口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优势,带动对口地区农产品销售,力争全年销售对口地区农产品突破10亿元。二是深化项目合作。挖掘四川蓝莓、柑橘等优质农产品资源,开展农产品产地分拣中心建设,为对口地区提供农产品分级、包装、冷链、仓储等初级服务,提升农产品溢价。升级对口系统驾驶舱,增加对口地区农产品产地溯源、重量、价格指数等模块,实现带动脱贫人口可视化,切实巩固脱贫成果。三是加大宣传推介。举办全球水果购销大会和各类水果产销对接会,推广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大推介力度,提升对口农产品知名度。
(三)践行为农服务宗旨,全力构建服务三农生态
2.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本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土地综合治理、土壤改良与修复、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产品冷链、加工、销售、品牌运营等服务,形成为农服务生态圈,力争2024年全市供销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达到110万亩次以上。在市本级区域范围内签订2000亩耕地合约,打造土地托管样板。二是织密农资销售网络。大幅增加系统农资经营网点,市社本级企业增加规模网点20个以上,一般网点50个以上,争取农资供应市场占有率提升20%,销售收入增加3亿。探索和县级供销社合作组建农资供应分公司。三是优化信用服务体系。积极推广“政银担”合作模式,推进已建基层农信担保网点的业务拓展,解决农合联会员融资难问题。同时,以风险防控为重点,加大对全市系统资金互助会的专项检查,促进资金互助会规范运行。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作与服务,推出1-2款普惠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3.持续推进基层组织壮大行动。开展基层组织“赋能强基”活动,扎扎实实改造、提升、建设一批基层组织,打造“赋能强基”建设的示范样板。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金华市供销社基层组织赋能强基建设指导意见》《金华市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扶持资金奖补办法》等文件,明确基层组织赋能强基建设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二是抓好样板建设。组织召开赋能强基建设推进会和全市供销系统基层组织赋能强基晾晒评比活动。建立全市赋能强基项目库,指导县市区开展基层组织“赋能强基”示范样板建设。在持续抓好东阳、磐安第一批省级示范样板项目建设基础上,开展第二批省级示范样板评选。三是提振基层活力。依托大专院校,组织基层组织赋能强基骨干专题培训,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人才基础。将基层组织赋能强基建设纳入年度综合业绩考评,形成“每月有督查、半年有晾晒、年底有考评”的工作机制。
(四)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全力推进社有经济稳进提质
坚持将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第一引擎,抓大项目、抓好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1.打造“一带一路”中非合作产业园项目。依托自贸区金义片区及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搭建“两国双园”的新型贸易架构,投资建设国内保税加工产业集聚中心及海外仓保税加工仓储基地。项目建成后规划进口贸易规模超400亿元,全力打造“全国易货贸易先行区、全国最大非洲商品集散中心、中非贸易国家级样板、国际枢纽城标志性项目”。
2.推动两大市场提档升级。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加快现有市场提档升级。加快落地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东区块商业综合体建设,完善整体业态布局,打造一站式采购基地;在华东水果批发市场建设20000㎡的数字贸易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引进大型优质电商企业入驻电子交易中心大楼,构建全市场仓、配、销、服数字化发展模式;与金华邮政公司合作,建设集收寄、分拣、共同配送、同城及时配等功能为一体的寄递物流共配中心,进一步完善市场配套服务功能。
3.落地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推进农事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建设供销系统省级农事服务中心,整合提升数字农业服务、农技培训服务、金穗植保研究服务、农资储备销售服务、农废回收服务等,提升市社本级农事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建设供销综合屠宰中心,建设牛、羊两条专业屠宰生产线,完善农产品供应链。落地红花山茶油生产项目,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统筹推进浙江省木本油料研究院、万亩红花山茶示范基地、油料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市本级林药、佛手种植项目,东阳市现代果蔬产业园、虎鹿香榧加工中心等,带动本地特色农业发展,推动供销社进一步反哺农业农村,实现助农增收。推进“金华好水”项目,借助品质和价格优势,全面打开“金华好水”在市本级及周边县市的市场。
(五)坚持党建统领,扛起新时代供销使命担当
1.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向久持续。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把主题教育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的基础上,持续抓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深化内化转化方面下功夫,吸收主题教育成果经验,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工作推进中的“堵点”、为农服务中的“难点”、队伍管理中的“薄弱点”、问题易发多发的“风险点”精准发力,不断巩固扩大主题教育后续成果,同时加大对部门企业制度执行的督查力度,确保用制度管经常、管长久。
2.创新服务载体向深拓展。在“一支部一品牌”创建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党建创新项目”,要求各企业党组织确定一个创新主题,开展为农服务调研,制定方案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党建+”服务,实现党建品牌带动的实质性进展;继续跟进湖北村梅干菜项目,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征求意见等形式,紧盯种植产业链补强、加工产业链提升、销售服务产业链重构等重要环节,通过党建赋能讲好品牌故事,助力传统农产品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体现在“党建统领、服务三农”的新成效上。
3.推动作风建设向严压实。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加强对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综合利用提醒谈话、批评教育、书面检查和通报等方式,发挥好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推动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引导干部自警自省、慎独慎微。聚焦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紧盯责任落实、机制运行、作风纪律等关键环节,联合监事会、审计法务部开展嵌入式监督,及时掌握情况,发现存在问题,督促立行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