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析当时没能快速适应的原因有3个。
第三就是调研能力的不足。没有足够的调研经历铺垫的话,我们进入田野的时候就缺乏底气,一般来说新手调研都是有老师和师兄师姐带队的,刚开始可能会不知道自己在调研过程中应该承担什么角色、在访谈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只是木然地跟着大部队走,被动地听着访谈的内容,缺少主动性。
那么如何快速进入好的调研状态呢?主要是做好生理、思想上的准备以及必要的知识储备。
三是补充知识储备。在做调研之前应该先储备好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比如进入乡村前可以先阅读一些有关乡村研究的文献和著作,了解一下中国不同区域农村的特点和运行逻辑等,以及了解要去调研的地方的基本信息,还可以阅读一些有关田野调研的方法论书籍。尽可能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调研的时候遇到各种情况的时候就会处理得更好,也会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二、如何参与讨论?
讨论是调研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每天调研结束后对当天的信息进行梳理和总结,和调研组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是帮助我们理清思路的重要方法,头脑风暴的过程也能够让我们对调研的现象和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但是对于调研经历有限的新手来说,刚开始参加讨论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没有想法,或者不知道怎么发言,如果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先发言的话,可能又会觉得他们讲的内容已经涵盖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自己不知道怎么准确表达的内容也已经被他们用很学术化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了,只能在一边默默感叹他们好厉害,我已经没什么要说的了。
讨论前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讨论的时候言之有物,就必须认真对待这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经验的梳理和判断。很多时候访谈对象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性,我们要学会辨别话语背后的真相,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体性。刚刚开始调研的时候,我只能看到表面现象,看不到现象背后的机制,或者是坐在电脑前面看着大段的访谈记录却像个智障一样脑子一片空白。一方面是因为积累的经验不足,看不出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没有学会怎么去思考和总结。积累不足的问题不是一次调研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我们多调研,多阅读,这里主要讲我学到的思考和总结的方法。
在思考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第二个角度就是多问为什么。对所有自己不理解的现象都可以问为什么,然后尝试去解释这个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有些问题是自己仔细思考一下就能够想通的常识性问题,那就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以后去其他地方调研时用来解释其他问题的基础。而有些问题是在自己尝试解释过后发现可以深入挖掘的,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的,那就可以仔细地分析一下。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要害怕解释错,反正如果真的错了的话,其他人马上就会出来反驳你的,重要的是锻炼思维能力。在田野中保持好奇心是很重要的,进入调研的时候可能越无知越好,因为这样我们就会一直处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对一些细节的好奇心可能就能引发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了可能就会丧失一些经验的敏感性。
自己的思考结束以后就需要在小组讨论上进行总结发言,要用符合逻辑的学术语言把问题表达出来。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说什么,就是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拿出来讨论,二是怎么说,即讨论的时候要怎么发言。
先说怎么判断哪些是值得拿出来讨论的问题。首先常识性的问题是不值得讨论的,如果有的常识你不知道,那是你该补课了。我刚开始参加调研的时候,在讨论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干脆尝试找一找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吧,费劲巴拉地想了半天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经济下行会导致劳资纠纷增加。在场的人都笑了,师兄面带三分讥笑三分凉薄四分漫不经心地说:“你们谁来给她解释一下?”其实自己仔细想一想就知道,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企业资金周转不来,没办法按时发放工资和货款,所以劳资纠纷就增加了呗。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讲出来之后别人是没办法和你形成讨论的,顶多只能讨论的时候拿来提一下问,人家还不一定晓得给你解答。真正需要讨论的是那些有价值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视角去解构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并且没有被完全研究透的问题。
接下来说说怎么发言的问题。这里归根结底就是要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清晰地把问题的现象和机制都解释清楚,不能说了一大堆之后还没有把问题解释清楚还把自己给绕进去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白描再追问,按照“现象—原因—影响”的结构去表述:看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存在什么问题—问题有什么特征—机制分析—问题的影响—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在进行机制分析的时候可以从结构、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分别进行分析。这样的发言就会显得条理清晰,也方便大家展开讨论。
三、如何撰写调研报告?
本期作者:陈子垚,中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本期编辑:陈忠杰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