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农业发展方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50后、60后、70后人口在不久的未来将退出农业劳动力市场,伴随农业生产力的减少,提高劳动生产率守护“大国粮仓”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
农业生产数智化提升显著
面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农牧业减产严重的现状,端牢中国饭碗,意义重大。
在重庆的“鱼菜共生AI工厂”里,AI可以“左手养鱼右手种菜”。其循环模式就是用鱼的排泄物作为蔬菜的肥料,这些肥水,经过收集、处理、转化等程序,成为水溶性肥料,再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将“营养液”传输到隔壁,蔬菜们就能“饱餐”一顿了。而“脱肥”后的尾水又流回鱼池,由此形成了一个“生态共生系统”。
目前,这种“鱼菜共生”的工厂已经在多地实践。记者了解到,当前已经有企业公开销售“鱼菜共生”所需的设备和技术,该技术正在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除此之外,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探索也在持续扩大。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李道亮向记者介绍:“我们进行数字化养鱼,在相同面积下,我们的产量是普通鱼塘的5倍以上,且实现了绿色养殖,水体保持清澈。”
据了解,传统的养鱼方式是一亩地养一吨鱼,也就是一立方米水体养一条鱼,李道亮告诉记者:“我们采用了设施网箱养殖方式,有效提高了鱼的养殖密度。通过改进养殖工艺,加强了底排污和尾水处理能力,从而实现了养殖的设施化、作业的装备化、装备的数字化以及管控的智能化。”
在江苏宜兴,当地传统产业是饲养螃蟹,李道亮向记者介绍:“普通农户养螃蟹一亩地产量也就是200斤,我们把螃蟹关进笼子,每个笼子装进去60只螃蟹,72个窝,这个窝的构造是按照它的生理和摄食习性建造的,确保河蟹脱壳时的安全。”
李道亮认为,这个过程已经实现养殖水体、大闸蟹生物量和摄食行为数字化、饲喂数字化、养殖装备和能源数字化,然后尾水处理。
以小切口探索推进大发展
随着农业智能化水平的逐步提升,也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目前,中国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产量和消费都在世界排名第一。通过农业数智化建设,一个人可以管理1000亩池塘,这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也降低了劳动强度。
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我们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低下,国外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效率是我们的30倍;当前90%的一线劳动力由50后、60后、70后组成,未来20年内将面临劳动力断层,90后和00后不太可能接手传统生产方式。”
该人士表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走上一条资源节约、产出高效、环境友好且产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途径就是规模化经营。由于小规模农户的模式难以支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规模化成为我们迈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AI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多种农业作业。
基于AI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培训AI应用人才已经被写入日程。
广东省农业对外经济与农民合作促进中心副主任王清向记者介绍,今年该中心做了一个电商人才公益大培训,以一个县来发动农民,来参与学习AI技术,目前举办了4期,有500名学员,覆盖了11个省。
“这类培训将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强化民族地区人才发展,强化文化传承与电商融合,促进就业,实现包容性发展。”王清表示,数字化将支撑农业贸易发展,需强化数字化在农业全领域的布局。
“当前AI已来,农业应先行先试。在农业国际贸易中,AI是翼翅,以小切口促进大发展,只有低成本才能获得大收益。”他对此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