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艾媒网(www.iimedia.cn)获悉,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了《农产品电商出村进城研究》。
报告显示,2020年,阿里平台实现农产品销售额3037亿元,比上年增长超过50%,蝉联国内第一农产品上行平台。农产品电商百强县方面,山东有20个县上榜,江苏、福建紧随其后。云南勐海县、文山市获得脱贫县榜单前两名。
中国农货消费模式研究(一)
2021年中国农货上行产业图谱V1.0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4万亿,其中农业占比超过一半,达6.6万亿;农、林、渔三业产值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研究团队认为,随着中国农林牧渔业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加速,生产逐渐精细化,未来产业发展应走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运营路线。
2021年中国农产品网络销售接近八千亿市场
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在线上渠道的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已达到6107亿元,2021年有望达到7893亿元。研究团队认为,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积极推动农货在线上渠道的销售,同时直播电商、拼团等新兴业态使农货能够接触更大规模消费者,因此其网络零售额逐年迅猛攀升。
电商平台积极推动助农计划
近年来各大平台大力拓展下沉市场,纷纷从人才、技术、金融等多个层面发展农货电商市场,为缓解农货供需矛盾,加快农货流通效率,助力农民增收提供了帮助。农货电商平台布局下沉市场,有助于促进农货触网与带动农货上行,为需求端接入更多农货资源,驱动供给端的持续升级与发展。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农货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帮助农货建立品牌化运营,也是电商平台未来的重要发力点。
中国农货新消费主要线上平台网络口碑对比
2021年中国网民线上线下渠道农货消费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分别有51.8%及48.2%的受访网民因为优惠活动多和价格便宜而更偏好线上消费农货;网民更偏好线下消费农货的原因则是其质量更有保障,占比67.8%。而网民偏好线上线下的主要原因包括商品选择多。研究团队认为,多项因素驱动下,目前各地农货已经能够较好触达消费者,而线上线下购物渠道基于各自属性呈现差异化优势,但又能互相补充,因此渠道融合是农货零售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农货零售市场标杆案例:阿里巴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部分地区农产品滞销卖难,农户的生产经营告急,为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农户,阿里巴巴聚划算火速启动“聚划算爱心助农”项目,联合多个阿里经济体职能部门,为滞销农产品开启绿色通道,搭建“爱心助农”线上专区,通过手机淘宝,实现滞销农产品购买便捷化,推出助农计划,帮助农产品扩大销路。
中国农货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1、电商平台发挥主力作用,持续推动农货上行市场发展
2、新兴电商业态革新消费模式,农货市场实现快速增长
研究团队认为,近年互动电商、直播电商等新兴电商业态增长迅速,为农货消费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在供给端,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能够使农货直接对接消费者,且零售的场地也从线下门店、电商平台转移到更为直接的私域流量池;需求端,互动新电商的兴起使用户能够以优惠的价格实现农货消费,增强消费欲望,同时也能发挥自身互动、社交、游戏价值,使更多潜在消费者能快速触达农货。各种模式共同推动下,中国农货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阶段,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有望大规模进化为C2F模式。
3、新消费模式缩减中间环节,传统农货零售体系受冲击
农货消费进入新消费阶段后,农户能够更好地将农货直接出售给消费者。研究团队认为,农货新消费模式下,电商平台助力优化产业链条,缩减中间商环节,从而降低传统渠道商的话语权,使农民、供应商能够获取更多利润,形成新的农货消费体系。
4、物流配送技术发展推动农货零售市场延伸,消费者迎来更佳服务体验
研究团队认为,物流配送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冷链物流的应用加深,使供应链得到缩短,全国范围内的消费者能够接触更多地区、更多品类的农货。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影响下农货消费者开始习惯使用无接触配送服务,也有利于农货新消费模式的推广。
5、双线渠道融合加深,农货消费实现更大价值
研究团队认为,随着农货消费线上线下双线渠道融合加深,过往各渠道独自存在的劣势得到弥补,消费者在线上渠道能够选择丰富品类的农货,而电商平台通过整合各地生产资源,又能实现更有品质保障的农货供应,从而为农货消费者带来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