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湖北日报》发布的一则“湖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至1373个基本覆盖全省乡镇”的报道,经过多天发酵后登上网络热搜,引起社会热议,不少网友担心要回到“统购统销”的时代,是不是“要重启供销社”。其实,供销社在历经多年变革后,在市场经济的当下,基层社发挥了最开始的保障农村地区物资供应功能。湖北要恢复重建的是“基层社”,之所以引起热议,主要原因在于,群众对物资供应、食品安全的期待,希望重启供销社来保障绿色农资供给、保障粮食食品安全。2022年8月18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印发《“绿色农资”升级行动方案(2022—2025)》,要求加强农资经营网络体系建设、实施“绿色农资”升级行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目前我县农资供应现状及问题
二、问题分析
(一)绿色农资成本高。实际生产中,农资使用主体大多是种植散户,病虫害防治方法单一,主要依靠传统农药。绿色农资技术不足,生产成本高,性价比优势不明显,同样面积的施用量是传统农资的两倍,导致市场上绿色农资供应量、使用量都偏少,推广难度大,使用范围也主要集中在特色农业领域。
(二)绿色农资行业标准缺失,管理不规范。由于行业标准缺失,市场上绿色农资质量参次不齐,影响绿色农资产业健康发展。过去农业生产资料大多数来自供销合作社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质量不仅能够得到保证,而且有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所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的品质、用途和使用方法等负责管理,既节省费用又能放心使用。随着农资流通体制的变革,原有的农资市场管理体系被打破,而新的运作机制仍不健全,传统低效农资仍有市场。
(三)农资经营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我县市场农资经营主体整体呈“多而全,散而弱”特征。供销系统供应保障能力也不成体系,呈现各自为政状态。全县共有27个基层社,其中乡镇供销社15个,村级供销社12个。乡镇供销社目前均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人员大多自谋职业。经营网点158个,经营范围主要是农资和日用百货,经营方式以“一买一卖”为主,简单分散,大多已经变成了“夫妻店”“父子店”,已无实质意义上的统供统销统一经营管理。
三、建议
(一)发挥供销农资主渠道作用,加大绿色农资供应。落实总社“绿色农资”升级行动,努力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构建县乡村三级流通网络体系,完善与省社农资集团承接机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乡镇社为中枢,村级社为基础的新型流通网络绿色农资供应体系,打通绿色农资供应最后一公里。目前,县社正与省辉隆集团对接,在蒙城建设为农服务中心,依托辉隆农资优势,探索建立以“县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区域乡镇服务站+种植者+适度联动村级集体”的服务运营体系,加强对系统农资企业生产、运输、销售、仓储的智能化管理,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实时监控和有效运用,努力扩大绿色农资供应量,提高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使用范围和数量,打造“数字供销”,保障服务质量,体现供销特色。
(二)创新优化农资供应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和基层农资经营网点贴近农民的优势,跟踪服务小农户和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提高物技结合、定制服务能力,用定制服务引导销售,形成按需送货、因地配肥、技术到户的一条龙农资供应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大绿色农资研发生产和销售力度,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推进机械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应用,因地制宜为农民提供精准施肥用药技术指导服务。蒙城县春霖供销社与中国农业大学、云天化集团、皖农种业等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设立“科技小院”,每年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云天化技术专家来蒙讲座交流。坚持每年测土10次以上,按照“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原则,每年提供3000吨优质绿色配肥,用于1.6万亩流转土地,辐射周边4个行政村,采取低于市场价供种供肥、高于市场价回收粮食等多种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农户增收。
总之,基层供销社长期扎根农村,熟悉农业实际,了解农民需求,要聚集绿色农资供应,引导建立完善绿色农资服务网络,畅通绿色农资流通渠道,确保绿色农资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要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为契机,抓住蒙城县全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机遇,发挥供销特色,切实推动蒙城县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