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现产业兴旺应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而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加快,传统小农户分散经营加速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农业科技的需求向质量效益整体转变,进入新一轮技术需求旺盛期。
二是社会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迫切需要科技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多样化和高品质食物的营养健康。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亟须通过科技创新,延长初级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迫切需要科技引领农业实现绿色发展。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业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对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等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
四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高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供示范引领。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不够,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村人居环境落后于城镇等仍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品质,亟须科技落地农村基层,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农业科技现代化应按照创新驱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链条来部署重点任务,坚持“五步走”。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针对农业农村领域重大科学问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集中优势力量,部署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方向,实现重大科学突破,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园、创新示范区、科技小院和农业嘉年华等高水平的“顶天立地”的乡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基地建设,以优化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对接机制,吸引更多的高层次科学家、技术专家、企业家、科技特派员和乡土创新创业者汇聚乡村大地,进而培植乡村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营造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产业兴旺的微生态,激活区域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动能,因地制宜地开发乡村资源优势和价值及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集成性的科技创新服务和更多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三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站点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有效对接。围绕农业现代化科技需求,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定期征集机制,征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乡村绿色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加强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完善农业领域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功能,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等各类平台功能,鼓励技术转移机构探索适应农业领域需求的科技成果评价方法,依托互联网促进科技成果在线交易。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科技资源系统集成,着力构建公益性与商业性协同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是提升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主体的能力。农业科技现代化是一个由诸多主体参与的功能耦合和协同创新过程,不仅需要作为农业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服务供给主体的研究性大学和科研院发挥引领作用,更需要农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采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因此,应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能力建设和投资,全面激活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创新创业活动,加速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让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尽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五是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围绕现代畜牧业、农机装备、智慧农业、有机旱作农业、特色高效农业等主题培育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吸引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到科技园区落户。通过高新技术引领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商业模式激活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上中下游融合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显著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通过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与农户的衔接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连片带动农业现代化。
农业数字化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具体表现之一。与“数字化农业”不同,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效率低下、波动大、农产品品质不可控等诸多问题。而在数字化的农业产业环境中,人们可以借助摄像头、温度湿度传感器、土壤监测、无人机航拍等数字化“数据”,进而有效地控制和执行生产计划。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设备采取预防性维护与保养、智能物流、多元化风险管理等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撑,从而大大提高农业产业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以下是菏泽在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探索策略,可供参考。
1高标准农田建设
2将重点放在农业产业链上
面对目前中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下的实际问题,菏泽市需要以实现农业信息化为重点,以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为发展目标,并将重点放在农业产业链上。
首先,增加对农业农村数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追加投入,进而推动成果的转换,让农业产业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功能,为提高菏泽市农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加强对涉及到农业现代化战略前沿技术的研究、布局、应用与示范,建立一批国家级别“数字农业”创新中心,构建数字化农业智能装备研究开发平台。与此同时,也应当注重对数字技术研究与开发成果的转移,建立一个促进数字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平台,为农业产业的长效发展在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多个层面上提供支持,逐步形成“创新链+产业链”的双向结合。
其次,要重视农业产业链的全链条开发,全方位、多角度、全流程地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数字化”变革,助力农业信息化的升级。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要以特色农业作为重点,建立一系列的智慧农业试验和示范工程,在农业设备使用上持续推广数字技术,进而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构建完善的农业数字化转型云服务
4强化农业合作社数字化建设
在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农业数字化应用的规模日益扩张,广大农民对数字农业和数字基础建设的要求日益增加,同时,对于基层农民而言,数字基础建设成本较高,不利于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要破解这一难题,农民可以借助农村信用社联保的方法实行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由于缺乏抵押造成的“贷款难”问题,进而减少对数字基建的投入。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研究和预测农业生产中的需求和供给,从而为农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这样就能有效地打破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的生产格局,将农民的分散管理状态转变过来,使得土地的合理规模管理成为可能,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保证农民的长期权益不会受到影响。另外,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点,建立符合本地特色的数字农业生产基地,持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传统农业能够真正向现代农业、数字化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