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克服多种困难和风险,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稳步发展和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十年间广西农业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广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围绕增产增收的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2006年-2016年广西农业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林、牧、渔、服务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详见下表。

2006年-2016年,广西种植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上升1.3个百分点,2006年种植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为49.8%,2016年为51.1%;林业总产值比重是十年来提升最快的产业,2006年林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为4.9%,2016年为7.0%,上升2.1个百分点;牧业总产值比重处于逐步下降的趋势,从33.3%下降到27.6%;渔业总产值比重基本稳定,在8.4%-10.5%之间波动。总体来说,除畜牧业外其他产业比重都保持稳定略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幅度都不大。

(一)种植业产品产量全面增长

广西各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作物生产,积极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实施“千万亩超级稻示范推广行动计划”等示范工程,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在保证粮食产量稳步上升的情况下,不断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

1.十年间,粮食总产量低速增长,单产得到较大提高。

2016年广西粮食播种面积为3023.6千公顷,比2006年减少109.6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521.30万吨,比2006年增加93.70万吨,在播种面积下降的情况下,粮食单产提高,总产量实现低速增长。

2.甘蔗产量略有波动,单产逐年提高。

3.蔬菜产量和面积持续增长,生产结构调整优化。

广西各地以优化农业结构,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狠抓基地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蔬菜生产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成为广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同时,依托地缘及“天然温室”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秋冬“北运”蔬菜、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生产,蔬菜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既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又促进蔬菜产业发展。2016年广西蔬菜播种面积为1269.7千公顷,2006年为928.8千公顷,增加340.9千公顷,年均增长3.2%;产量为2928.81万吨,比2006年的1887.20万吨增加1041.61万吨,年均增长4.5%,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秋冬菜生产基地、粤港澳地区的“菜园”。

4.水果产量实现“八连增”,突破1800万吨。

广西是全国6个产量超千万吨的水果产区之一,是全国重要的水果大省。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接连实施“优果工程行动”、“特色果业提升行动”,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调整地区生产结构,不仅使原本具有优势的亚热带水果,如香蕉、芒果、菠萝、荔枝、龙眼等竞争力得到极大提高,也使原本不具有优势的品种,如葡萄、柿子等获得快速发展,水果产业已成为广西继粮食、甘蔗、蔬菜之后第4个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2016年广西水果(含果用瓜)产量为1882.50万吨,是继2010年突破1000万吨以来的又一次飞跃,比2006年增加1269.64万吨,年均增长11.9%。

(二)林业生产逐年上升

2006年-2016年间,广西林业产业建设和生态体系协调、有序发展,相继出台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林业强区”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全国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林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广西各地全面实施“绿满八桂”工程,木材采伐量,油茶籽、松脂、八角、桂皮、板栗等主要林产品均呈逐年上升态势。

2016年广西木材采伐量3410万立方米,比2006年增加2532.35万立方米,年均增长14.5%;更新造林面积125.5千公顷,比2006年增加69.6千公顷,年均增长8.4%;松脂产量67.35万吨,比2006年增加28.86万吨,年均增长5.8%;八角产量为13.71,比2006年增加5.74万吨,年均增长5.6%。

(三)畜牧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广西作为畜牧生产大省,十年来畜牧业取得稳步发展。虽然近几年受H7N9疫情在部分省区蔓延及全国市场供需形势影响,生猪、家禽行业收益下降,但全区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畜牧业发展总体平稳,较好地完成了“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目标任务,主要畜牧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一是生猪出栏和肉类总产量增速放缓,总量缓慢增加。2016年生猪出栏3280.12万头,比2006年增加322.92万头,年均增长1.0%。二是禽肉产量先增后减。2016年禽肉产量为134.99万吨,比2006年增加40.49万吨,年均增长3.6%。三是蚕茧产量连续12年排全国第一位,2016年达37.80万吨,约占全国蚕茧总量的二分之一。

(四)水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广西各地大力推进中低产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库区池塘等大水面渔业开发养殖等等,十年间广西水产品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16年广西水产品总量为361.37万吨,比2006年增加64.95万吨,年均增长0.1%;其中淡水产品2016年为174.41万吨,比2006年增加57.94万吨,年均增长4.1%。

二、广西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稳定粮食生产压力大

当前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稳定粮食生产压力大

1.农资价格上涨,挤压收益空间。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农资和农业生产用工成本上涨快,种粮成本节节攀升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销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压缩了种粮收益空间,对粮食生产形成较大压力。

2.劳动力缺少,新技术推广困难。

粮食生产收益偏低,外出务工收入远大于种粮收益,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粮食生产出现了结构性、季节性劳动力紧缺。再加上农村土地分散经营,粗放型粮食生产模式仍占较大比重,农业新技术推广存在一定难度,制约种粮收益进一步提高。

3.粮田丢荒、改种现象普遍,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部分农户主要劳动力外出后,仅有老人在家,对路途较远的田地放弃耕种,再加之种粮效益低,农户除满足自用粮外,弃粮而改种其他作物的田块增加,撩荒和改种造成粮食种植面积减少。2006年广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6.4%,而到201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播种49.2%。粮食生产面积持续下降,将导致粮食产量下降趋势难以逆转,稳产、增产难度加大。

4.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灾保丰收压力大。

虽然广西农业基础设施逐年改善,但仍旧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要求,表现在水利设施不健全、田间道路失修、电网改造滞后等诸多方面。受此影响,粮食生产抗灾害能力较差,受干旱、强风、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影响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异常气候增多,抗灾保丰收压力大。

(二)甘蔗产业继续下滑

1.受进口食糖冲击,糖价降低,广西糖料蔗市场疲软。

2006年我国食糖进口量为135万吨,2015年我国食糖进口量达485万吨,增幅达到259%,打破两年前触及450万吨的纪录高点,成为全球最大的食糖进口国。受大量进口低价糖的冲击,使得国内食糖市场雪上加霜,广西甘蔗产业也一路走低,十年间甘蔗收购价格呈“W”型上下波动,缺乏稳定性。

近年广西甘蔗收购价格情况

单位:元/吨

榨季

收购价

糖价

2005/2006

210

3100

2006/2007

260

3900

2007/2008

3800

2008/2009

2009/2010

4400

2010/2011

350

4800

2011/2012

500

7000

2012/2013

475

6580

2013/2014

440

6000

2014/2015

400

5100

2015/2016

5800

2016/2017

480

6470

甘蔗收购价格频繁波动,对蔗农的种蔗积极性影响巨大,加之种子、化肥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持续上涨,蔗农的效益受到双向挤压,农民种蔗比较效益和积极性下降。

2.科技推广力度差,机械化水平低。

广西甘蔗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渠道主要通过农业部门进行。近年来,虽然每年广西农业部门都深入村镇举办多种甘蔗技术培训班,但科技推广力度差,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服务意识不强,蔗农参加甘蔗科技转化成果的培训不够多;大量年轻、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家种蔗的大多是高龄老人,文化程度低,对新科技、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参与培训的技农本身的技术能力不够强,知识陈旧老化,采用比较简单的甘蔗种植方法进行推广,田间地头指导和农业咨询服务不够等等,都严重影响了甘蔗科技推广。另一方面,广西的蔗农种植规模小、散,集约化程度不高,碎叶还田、机械化深耕、中耕培土、收获等技术的推广无法大面积进行;每个地区的甘蔗种植方式不同,市场上合适的机械相对较少,导致无法全部进行机械化生产;甘蔗生产机械价格居高不下等原因,使广西甘蔗种植机械化应用水平难以提高。

3.甘蔗品质单一,抗灾害能力差。

多年来,广西甘蔗种植一直是以台糖系列为主,但目前已出现退化现象:一是出苗率低下且参差不齐,蔗茎变细、植株变矮,产量减少;二是宿根能力下降,抗倒伏能力差。广西受地理因素影响,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天气影响频繁,甘蔗的抗倒伏力差,蔗茎风折、减产变质,根系受伤、吸收能力减退都严重影响甘蔗的质量;三是抗病能力明显下降,易受病虫侵害等等。因此,繁育和引进抗旱、抗台风、抗病能力强且高产高糖的新品种是广西甘蔗生产的重要任务。

(三)生猪生产下降明显

1.生产方式落后,整体效益低。

广西的生猪生产方式较落后,目前仍是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缺乏养殖龙头企业和大型的肉类加工企业。已有的养殖公司、生产基地与农户结合不够紧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形成。很多养殖户仍停留在传统养殖状态,生产不规范,生产设施差,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难,产出水平低。同时,这种粗放的养殖还易产生疫病,一旦发生,防控的难度大。散户养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易造成生产波动。生猪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不但影响养殖效益,而且易产生质量隐患,难以监管,造成生猪产品竞争力低等。

2.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

目前在广西生猪生产中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层次结构不分明,种源供应不足。种猪场基础设施薄弱,选育水平低,猪种资源开发利用不够,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二是技术服务机构不健全,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不稳定,技术设施和手续不完备,制约了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三是兽医管理体制以行政区域管理为基础,如监管不力,易造成国家有关规定得不到贯彻落实,甚至可能导致防疫不力和兽药滥用等现象发生。四是产销信息服务网络不完善,养殖户不能及时了解产销信息,易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盲目生产局面,易使生产步入恶性循环,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养猪业发展需要。

3.动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近年来,广西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但广西的生猪养殖仍是以分散饲养方式为主,生产及防疫不规范,防疫难度大,疫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随着生产和规模化发展加快,养殖密度加大,生猪生产更容易滋生疫病,一旦暴发,一方面造成大量生猪死亡和个体生产性能的下降,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使养殖户产生恐慌而弃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同时,随着市场流通的日益活跃,活牲畜调运频繁,这种大流通方式增大畜牧疾病的传播和隐患。加上当前兽医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动物疫病风险依然很大。可见动物疫病是广西养猪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对养猪业的负面影响也最为深远。

4.生态环境对生猪养殖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

随着养猪场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明确规定畜牧养殖企业、单位、个人的环境保护义务和畜禽污染物处理的责任。这些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使养殖污染得到控制,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目前广西养殖业普遍面临着养殖技术水平不高,养殖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资金短缺等问题,要达到国家要求的污染治理水平比较困难,养猪业环保法律法规客观上提高进入养殖业的门槛,限制了一部分有养殖意愿但条件不能达标的农户或企业加入养殖业,对生猪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广西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稳定粮食生产是基本策略

1.稳定农资价格,确保农民收益。

目前,广西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不够健全,农资利用率比较低等问题严重。因此,首先要加强农资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农资经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一是要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把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挡在市场门外,同时,实施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二是建立以现代物流技术为支撑的连锁经营体系与销售模式,以减少销售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第二,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的调控力度。一是通过价格监测,了解农资市场的行情并对其进行监管和调控;二是通过监测和即时公布农资市场的价格信息,有利于政府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来鼓励和推动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的发展;三是在必要时可对农资价格进行干预。第三,要维护农村市场价格秩序,稳定农资市场价格,严格价格检查制度,大力打击各种扰乱农资市场价格秩序的违反行为。同时,要加强价格举报工作,对群众举报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第四,要建立农业生产资料储备制度。为平抑农资价格的波动,需要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农资储备制度以及以平抑农资价格为目标的价格调控机制。第五,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资流通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的购买水平,有效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2.加强种粮农民培训教育,用科技武装头脑。

农民的文化程度低,制约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只有提高种粮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成为生产力。一是要围绕粮食主要品种,以绿色证书工程、示范基地等为载体,采取广播讲解、课堂讲授、田间指导、印发手册等多种形式,适时开展各种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技能,并逐步渗透绿色、标准的理念,使农民实现“绿色粮食”生产,并从中获益。二是加强新型种粮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有文化的中青年和返乡农民工从事粮食规模化经营,鼓励他们牵头领办粮食生产合作社,支持他们进行粮食生产技术培训和科研单位专家建立紧密联系,使他们成为粮食生产经营的创业人才。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加大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力度至关重要。一是加大对农作物育种育苗研究,特别是优质早、晚稻品种的研发力度,大力培育和推广以超级稻品种为代表的高产、优质和多抗品种,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薯类、玉米、豆类等鲜食作物和小杂粮作物品种的培育,运用科技手段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二是应尽快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中心,加强对粮食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使种质资源能为广西作物育种和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以超高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突破口,以改善品质、提高产出、省工节本、降低能耗为目标,针对广西不同地域的生态特点,建立和推广互补性强、兼容性好、操作简单的生产技术和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模式。

(二)加快甘蔗生产是刻不容缓

1.继续推进“双高”基地建设,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印发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发改农经〔2015〕1101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桂发〔2015〕3号)等文件精神和自治区有关“双高”基地建设的部署要求,加快“双高”基地建设,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加强对甘蔗种植区域的统一规划,科学管理甘蔗种植的品种和分布,使甘蔗品种科学合理的搭配分布种植区域,实现甘蔗生产连续性,为蔗糖全年生产提供及时的甘蔗原料。同时广泛推行甘蔗种植深耕深松技术和宽行种植模式,将广西的甘蔗种植行距从原来的70cm-90cm扩宽到适合收获机收获的120cm-150cm模式,利用机械化深耕深松代替人畜耕作,保证种植和开沟深度,使甘蔗根系得到充分的水分和养分,提高甘蔗出苗率和抗倒伏、抗旱能力,从而提升甘蔗的品质和产量。

2.延长制糖产业链,提高竞争力。

多年来,广西甘蔗食糖业单一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制糖企业的发展,加上受市场价格因素波动的影响,制糖企业经济效益很不稳定。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从根本上破解广西蔗糖产业总体效益低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打造高附加值的甘蔗制糖产业链。以发展糖业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为突破口,进一步延伸甘蔗制糖产业链,千方百计提高制糖产业的整体效益。进一步鼓励大糖厂、大企业加强项目规划和技术投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努力提高制糖装备自动化和自控水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装备改造传统制糖业,进一步完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产流程,把单一的食糖产品延伸为应变市场能力强的系列企业产品。努力把甘蔗打造为糖、酒、纸、生物化工等系统生态循环产业链,以科技为支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最大限度开发综合副产品,增加企业综合产值,努力实现蔗糖产业减耗增效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产业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

3.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引进优良品种。

首先,要积极加强与先进甘蔗科研所的合作。加强与优秀的制糖企业联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创新和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积极培育出高产、高糖、抗旱、耐淹的优良甘蔗品种,以适应广西甘蔗生产的实际需要。其次,要做好甘蔗繁育基地的建设和优良品种的育种试验。通过引进和选育优良的新品种,加快培育健康蔗苗,为广大蔗农提供健康、纯净、高品质的甘蔗种苗。再次,要加强与国外先进的甘蔗生产国或者国内其他甘蔗生产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引进适宜本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种,提高现有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实现蔗区甘蔗种植品种多样化及甘蔗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稳定生猪生产是当务之急

1.发展规模生产,提高生猪养殖整体效益。

规模化养殖是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也是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标志。广西的生猪生产以传统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养殖规模小、水平低、效率不高,这是造成广西生猪生产率增长处于较低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广西生猪规模化养殖,通过推广小区养殖等先进养殖模式,适当扩大生猪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生猪标准化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2.着力完善服务体系,切实强化技术支撑。

首先,要加强基层畜牧业服务队伍建设,巩固和完善基层兽医的切实利益,落实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的经费和工资,为畜牧技术推广人员购买养老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彻底解决当前基层农技服务存在的问题,确保畜牧政策措施的落实;其次,要加强乡村兽医工作的管理,建立职业兽医师制度,实现基层动物防疫员培训常态化,大幅度提高基础服务人员的素质;再次,要加快基层畜牧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为新技术的推广传播、疫情的及时防控及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还要改善基层畜牧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为安全、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提供保障。

3.加强防疫体系建设,提高疫病防治能力。

首先,要建立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监督、兽药质量与残留监控,以及防疫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等系统,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协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体系。其次,要推行强制性免疫制度,确保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种重大动物疫病,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挡”免疫密度达到要建立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采用动物耳标、免疫证、免疫档案“三位一体”的免疫标识,扩大免疫识读设备的使用范围,建立动物强制免疫网络数据库;再次,要建立检疫监管体系,强化产地、运输、屠宰检疫工作,严格监管生产、流通、屠宰环节以及活畜交场市场,严防外疫传入,稳定生猪生产。

THE END
1.最新数据:我国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邬奇峰介绍,为加强施肥行为管控,当地一方面引导农资经营单位建立购销数据库和补贴档案,平台可自动识别购买用量是否触碰“红线”;另一方面推动规模主体签订承诺书,保留购买凭证、建立肥料施用档案,实现可追溯。目前,全区化肥定额制已推广25万亩,近5年减少化肥用量1380吨。 http://pesticide.vip/zgny/tbbd/content/6e941d80-7c0d-4645-ae26-4d80368a7f0b.html
2.世界市场行情分析6篇(全文)苹果营销企业和果农的经营决策取决于对苹果行情走势的判断,而这个行情走势则取决于诸多影响因素。企业和农户决策判断是否准确依赖于对这些诸多因素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把握。那么,苹果市场的现状和影响苹果行情的因素有哪些呢?结合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本文为你一一解答。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36bm0fa.html
3.中肥网农资通备肥迎三夏 湖北农资控股集团推行集采直供 优秀! 西洋实业获中石化硫磺产品卓越合作 根力多获评“农业农村部生物肥料与地 国际行情 氮肥磷酸铵钾肥复合肥 2024年12月12日国际尿素市场动态 2024年12月12日国际钾肥市场动态 2024年12月12日国际磷肥市场动态 http://vip.fert.cn/
4.赣州脐橙产业发展现状及农资市场机遇分析安远脐橙网赣州脐橙产业作为全国最大的主产区之一,面临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病虫害防治等问题。本文将从用肥、用药管理和果园扩建等方面,探讨赣州脐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农资市场的机遇。赣州脐橙价格稳定、品质稳定、产量可控,但也需要重视用药、用肥管理,以免对品质造成损害。据记者走访了解,确有多位当地人士表示,当地脐橙的品质已https://www.anyuanqicheng.com/16596.html
5.低头拉车,抬头看路,当代农资渠道商的内功修为笔者通过今年在山东市场工作所见所闻,结合多年对山东市场的认识,重点谈谈山东农资县级渠道商的现状和未来,仅供大家参考。 1、山东农资县级渠道商的现状 山东省农资县级渠道商和大多数省份的县级渠道商一样,最早都来源于县供销社系统、植保站、农技推广站、生产资料公司等,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代,或为了生活https://www.jianshu.com/p/5b0875375f3d
6.国家统计局:全国农药(草甘膦,95%原药)尿素(中信粒)等六成重要12月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11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全国流通领域九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4年11月下旬与11月中旬相比,尿素(中小颗粒)、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氮磷钾含量45%)、农药(草甘膦,95%原药)等30种产品价格下降,硫酸、烧碱、甲醇等20种产品价格上涨。http://www.pesticidenews.cn/zgny/tbbd/content/3e2a69c4-25e7-4a96-ba77-3a07762e7a15.html
7.互联网+农业B2B行业现状二、农资产品贸易现状 农资电商市场环境特点: 农户情况:农户的入网率比较低,对辅助上网有较强烈的需求,同村人之间多相互熟识,抱团现象多。 商品风险:种子、农药类商品有一定风险,如代售假种子,赔款概率基本100%,农药也有相似情况。 仓储物流:基础建设非常不完善,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缺失,多靠农户自行解决货运问题。 https://36kr.com/p/1720901943297
8.蓝孩子农资招商网农资招商农资代理农资网【蓝孩子农资招商网】(LanHaizi.cn)-是中国领先的农资产业招商平台。提供最真实、最准确的农资招商和农资代理信息。包括种子招商、化肥招商、农药招商、农膜招商、农机招商以及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招商信息服务。服务中国农资产业,让农资行业健康发展,打造绿色农资招商代理https://m.lanhaizi.cn/
9.中华粮网小麦收储支撑虽在 节日行情仍不宜高估[12-12] 市场需求旺季来临 豆油价格走势偏乐观[12-12] 菜油期货领涨油脂板块 持续性预计有限[12-12] 大米价格暴跌 印度巴基斯坦打起价格战[12-12] 花生市场买卖两难 行情依然很“胶着”[12-12] 腌腊季利好逐步兑现 猪价开启涨价模式[12-12] https://www.cngra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