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梯田轻轨”可以为老百姓提供运输各种农用物资,单轨、骑坐、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大,由机头、车厢和轨道组成。除了外形,基础原理也和轻轨有一些相似之处,沿途可根据上下货需要,随时停靠,不仅可以有效节省劳动力,也给村民们提高了经济效益。
据介绍,单轨运输机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它可以人工操控,在设置好的前提下也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在生活和生产运输当中,它可以运送肥料、稻谷、玉米等农作物,最大的坡它可以爬45度,在上坡和下坡的时候,每趟能运送300公斤的货物。
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在绿春,因特殊的地理环境,耕地基本为台地,尤其是稻田,从上而下均是梯田模式,每年到春耕秋收时,村民们的农作物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来运输,而肩挑背驮是最实用的方式,不仅工作效率低、搬运成本高,劳动强度也大,不仅费力又费时。
如今,单轨运输机的安装使用,彻底释放了运送环节的人力。村民在购机同时还能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安装机械后,还可预约工作人员上门核机,核机现场即可办理农机购置补贴手续,享受农机购置补贴“一次不用跑”,极大地便利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
面积达4500余亩的腊姑梯田,辐射19个村975户,平均海拔在1300米左右,目前,在村农户主要以老人为主,所以现在架设了稻田轨道运输机,不仅方便村民耕作,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单轨运输机的投建
解决的是运输问题
带来的是
农业生产成本降低
农民效益提高
农产品质量提升
等诸多方面的利好
类似的情形
在云南比比皆是
威信县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近年来
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促进现代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一些政策文件
让农机升级、让农业更加现代化
华宁
“小火车”跑进柑桔园
在华溪镇丁公山柑桔基地,围绕着90度悬崖依山崖打上站杆而建成的轨道运输机辐射面积2万亩,成为华宁县最高最长的山地轨道运输机,运输机建成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省时省工。
华宁县的柑桔大部分种植在山区,山高、坡陡、弯多、山地土壤碎石松散、果树密度大等问题普遍存在,很多果园无法开设车辆行驶的道路。
以前,在华宁县南盘江、曲江流域的山地柑橘种植果林里,以往运输肥料和水果靠人工肩挑手抬,费力费时还费钱。而现在,新研发出的单轨“小火车”奔跑在山地果园里的——果园轨道运输机,成了果农们的好帮手。
每到果子的成熟期,果农们将成熟的冰糖橙采集装框完成后,利用果园轨道运输机就可以把果子运到公路边。“小火车”跑进柑桔园,也跑出了农业机械化的新速度。
福贡
草果出山有了“高速路”
在福贡县的马吉米村,曾经承载着贫困记忆的溜索,在新时代华丽转身,发挥新用途,成为草果出山的“高速路”。
草果,是怒江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果果”。在马吉米村,上万亩草果散落在高黎贡山的深山峡谷中。草果运输难,长期困扰着当地群众。过去运草果,群众只能靠人背马驮。穿行在陡峭的山谷间,费时费力不说,而且成本还高。
上山容易下山难,更何况背着上百斤的草果下山。“从半山到山脚,路远坡陡的地方,背一趟下来就要三四个小时,一天顶多能背两趟。”村民普友博说,远的一袋的人工费就要上百块,草果溜索通了,省下来的费用,少则四五十,多则上百元。
自从有了草果溜索,马吉米村草果出山搭上了快车道。福贡县的马吉米村告别了出行溜索,迎来了产业溜索。
红河
植保无人机“上岗”啦
眼下正值水稻、玉米等庄稼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在红河县低海拔地区、山坡处的田地上空,时常出现无人机飞播、喷药、施肥的情景。有了“高科技”的助力,农户逐渐告别“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苦,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在迤萨镇大黑公村委会的田地里,一架植保无人机平稳起飞,在嫩绿的稻田和玉米地上空来回作业,均匀地将农药喷洒在庄稼上。村民王和保说,与传统作业相比,无人机省时省力,操作容易,用料少,还能减轻农药对农民的伤害。短短一个小时的功夫,这架无人机就完成了40亩稻田和玉米的施肥工作。
2023年,红河县实施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项目,迤萨镇大黑公村委会40多亩田地实现了犁地、播种、施肥等流程全程机械化作业。
元阳
山地轨道助力农业现代化
“为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金花茶产业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高和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我们积极想办法、谋出路,争取到山地轨道运输车项目实施。”在元阳县牛角寨镇新安所村,党总支书记李文亮满脸喜悦地说。
牛角寨镇新安所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新安所村委会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把资源优势变发展优势和富民优势,在倮里二村林下种植金花茶302亩13723株。
自走式单轨运输机采用3.5千瓦(4.5马力)汽油机为动力,可以实现稳定可靠地爬坡、转弯、前进、倒退以及制动等功能,依靠自身动力驱动,在轨道上运送果苗、肥料、农药、作业器械等果茶园生产资料及果实等农产品的机械。投入使用后,可以方便果茶农运输农业投入品和各类农资,解决山地作业难、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大大减少人力的投入成本。
澜沧
每台甘蔗种植机能“省”30个人
如今,每逢春季,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甘蔗田里,不再是人头攒动的繁忙景象,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大型机械在田间来回穿梭。
进入澜沧县,无论是坝子还是山丘,总有成片的甘蔗林映入眼帘,郁郁葱葱。澜沧县东回镇东岗村民小组村民三罕是甘蔗种植大户,2015年开始他家种植甘蔗370多亩,通过改良品种,引进技术,机械化种植甘蔗,每年大概有50万元左右的收入。
“以前我们家才种了10多亩,那时不会科学种植,产量不高,收益不好,现在政府给我们好的政策,甘蔗站技术人员也来指导我们怎么科学种植,运用机种机收,效率提高了,收益增加了。2021年,我们家产值达60多万。”三罕说。
据介绍,每台甘蔗种植机械一天可完成15亩新植甘蔗任务,同等30余人劳动力一天的人工种植面积;每台甘蔗收获机械一天可完成40吨的甘蔗收获任务,同等40余人劳动力一天的人工收获量。
其中明确,由浙江省协同贵州省、云南省建设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