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水平全面达标。2020年,农业农村部在我市开展4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例行监测、粮食专项监测、合作社绿色食品风险预警监测、茶叶专项监测各1次),省级例行监测7次(其中例行监测3次、畜产品及生物制品风险监测1次、屠宰环节风险监测2次、三品一标产品抽检1次)。省级农产品监督抽查1次。截至12月底,国检抽样93批次,合格率100%,省检抽样759批次,合格率98.8%。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民生工程超额完成。一是新培育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56个,完成率175%。二是规模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入驻省追溯信息平台241家,完成率270%。三是“三品一标”带追溯二维码上市、规模以上生产经营单位产品带追溯二维码上市任务超额完成。
(三)加强产地环节检测。一是快检体系运行良好。全市在各县区134个乡镇建设413套乡镇农产品安全快检系统,市县乡镇全覆盖。截至11月底,完成乡镇快检数据上传82206条,合格率99.9%。二是强化产地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督抽检。截至11月底,市级完成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督抽检960批次,禽蛋质量安全监督抽检35批次,合格率100%,完成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506批次,合格率99.6%,完成种植业专项监测120批次,合格率99.2%。截至12月底,市级例行监测叶集同一禽场两品种禽蛋各一批次查出氟苯尼考(跟进监督抽查结果相同),已处罚到位。市级专项监测发现(11月30日):舒城一家庭农场芹菜检出限用农药毒死蜱,已处罚到位。三是扩大农产品监测范围。结合六安实际,围绕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增加监测参数,扩大监测范围,突出脆桃、茶叶、龙虾等特色农产品监测,有效保障我市农业特色产业质量安全。
(四)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利剑”行动。印发《六安市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方案》,聚焦蔬菜、水果、禽蛋、猪肉、牛肉、羊肉、水产品等重点农产品,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成立“利剑”行动工作组,设立工作组办公室,明确任务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截至12月底,全市出动执法人员10801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9239家次,农业农村部门立案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43起,货值200余万元,罚没款35.68万元。其中:查处生猪违法屠宰案件5起,捣毁生猪私屠滥宰窝点4处,查处生猪及其产品违法经营案件27起(移送公安侦办3起),查处家禽养殖场户违法案件12起(养殖档案未建立、未按安全规定使用兽药、用药记录不健全等案件),查处生产销售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桃子产品案件1起。
(五)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农资和农产品规模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推行“红榜”和“黑名单”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共核实上报12批次,将188家农产品生产企业纳入红榜管理,将9家个体商户纳入黑名单管理范畴;加强信息归集共享和应用。把质量安全信用作为各类农业项目评选、主体资格审查、行政许可审批等的必要条件,对严重失信主体实行一票否决制。
(六)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2月,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六安市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8月初,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工作的通知》,通过部门协作,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无缝衔接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截止12月底,全市已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104821张,带证上市农产品6.65万吨。
(七)加快标准化创建。今年新申报1个部级和6个省级,创建20个市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新创建4个部级水产品示范场、3个省级蔬菜标准园。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11个国家级和27个省级蔬菜标准园,13个部级和34个省级、84个市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2个部级水产品示范场、25个市级水产品示范场。今年4月,叶集区成功创建第四批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我市四县三区均成功创建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金寨县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霍邱、金安、裕安、舒城创建成全国绿色食品(水稻)原料基地县,霍山、金寨创建成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县,霍山创建成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金寨创建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并被列为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截止12月底,全市累计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茶叶基地20.1万亩、水稻基地119.6万亩,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到83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7个,名特优新农产品9个。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快检体系管护投入不足,样品费和快检经费缺乏。二是农产品监管力量薄弱,检测体系尚不完善,已有的1个市级、5个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不含叶集区)尚未通过“双认证”。三是农业综合执法改革还没有全面完成,部分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量不足。四是“三品一标”发展特别是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认证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检测体系。健全完善1个市级综合质检中心和7个县(区)级综合质检站。强化资金保障,确保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检体系正常运转。通过检测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加强农产品风险监测的范围和频次。
二是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合近年来市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发现为题,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增加检测参数、提高检测频次,强化风险防控,提高预警能力,进一步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查找问题隐患,落实问题整改;集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严防违禁投入品流入农产品生产环节,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办案力度,做到违法必查、查必到底。
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农产品追溯体系民生工程,探索开展区块链追溯示范应用。
五是强化部门合作,进一步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将开具并出具合格证纳入市场监管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日常巡查检查内容,通过合格证来全面规范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