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落实《“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砖瓦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科学、高效引导砖瓦工业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转型发展,中国砖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经广泛调研和征求行业各方意见建议,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推动砖瓦工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绩
1、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推进
砖瓦工业年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矿渣、煤渣等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1.35亿吨以上,已成为我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的主要产业,发挥着城市大宗废弃物处置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燃料化石能源(不含煤矸石)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最高峰1.5亿吨下降到2020年的1322万吨,年节约能源达3200万吨标准煤以上。
2、技术装备加速升级
砖瓦工业落后轮窑加速淘汰,新建或改建新上项目普遍选择截面为4.6m以上的制砖用平吊顶宽断面隧道窑、JKB80/80-2.5型、JKY75/70-4.0型大型挤出机和配套设备,切、码、运和上(下)架多转向的自动化系统,部分企业配备了计算机测控系统,砖瓦装备自动化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已着手研发大型挤出自保温砌块和装配式建筑板材生产设备,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绿色发展持续推进
按照国家环保治理要求,砖瓦企业普遍开展了烟气脱硫、除尘等环保设施改造,普遍采取围挡覆盖、喷雾抑尘、洒水降尘等无组织排放治理措施,石灰石膏法脱硫、在线监测等得到了广泛推广,粉尘、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
4、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砖瓦行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优化,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黏土实心砖产量下降至2000亿标块,空心制品及各种利废、环保等新型墙体材料产品上升至年产约6000亿标块,总产量稳居世界总量第一。
5、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据统计,近五年来砖瓦行业制(修)订国家、地方、行业、团体标准共计14项3。中国砖瓦工业协会全力推动行业政策建议和标准的制定,相继制定了《烧结砖瓦工业大气污染物治理设施工程技术规范》(T/CBTA0001-2018)、《砖瓦行业智能工厂通用要求》(T/CBTA0002-2020)、《砖瓦行业智能工厂评价》(T/CBTA0003-2020)、《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程》(T/CBTA0004-2020)、《烧结复合保温砖和保温砌块墙体保温系统技术规程》(T/CBTA0005-2020)等团体标准。
6、龙头企业逐渐壮大
砖瓦装备制造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提高,形成中节能东方双鸭山、功力机械、宜宾诺菲特、重庆信奇机械、河南亚新窑炉、江西振大机械、协创机械、新东方机械等一批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砖瓦装备制造重点企业。适应于装配式建筑需求的烧结制品不断发展,涌现了烧结板材(重庆)集团、成都桔丰山建材、重庆金阿新型建材等一批区域性烧结墙板骨干企业。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领域异军突起,代表企业主要有河南万里资源再生、东莞永安环保科技等。在烧结制品装饰功能多样化领域涌现出成都坭韵陶坊、嘉泰屋面材料(肇庆)、江苏新嘉理生态环境材料等砖瓦特色企业。
(二)存在问题
1、行业集中度低
砖瓦行业企业普遍规模小、数量多,集约化程度低,企业规模以中小型私营企业为主,具备规模和技术优势的大型企业凤毛麟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砖瓦行业企业约35000家,平均规模仅为2300万标块/年,规模以上企业约3052家,占比不足10%,行业集中度远低于其他建材行业。
2、创新能力不足
受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限制,多数砖瓦企业未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人员不配套的问题突出。多数企业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缺少对于产品的创新提升与拓展,特别是缺乏应用方面的研发创新,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板材产品生产应用进展缓慢,严重制约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3、行业自律缺乏
我国砖瓦行业尚未形成区域协同的发展态势,企业普遍各自为战,同质化无序竞争、相互压价现象普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行业利润难以保证,行业自律缺乏严重制约了砖瓦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转型升级缓慢
绿色转型步伐慢,根据2020年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统计,烧结砖瓦C级和D级企业占比分别为28%和69%5,A、B级企业占比极低。技术装备水平提升慢,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智能化程度较低,高效、节能型隧道窑寥寥无几。落后产能淘汰任重道远,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传统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应不足,难以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对产品品质及批量化供应的要求。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县城限高”为发展烧结砖和砌块创造重大机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建村〔2021〕45号),明确要求“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70%”。我国6层及以下建筑以砌体结构(砖混结构)为主,烧结砖和砌块是砌体结构的主要材料,政策的出台为砖瓦行业拓展市场空间。
2、“无废城市”建设、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砖瓦窑炉在固废处理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已成为消纳工业固体废料、建筑路桥渣土、建筑垃圾分离物、淤泥、污泥等固废的主力军。砖瓦行业的固废处置功能,与“无废城市”建设、“十四五”循环经济规划高度吻合,为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给行业生存发展带来新转机。
3、乡村振兴为行业发展营造持续良好的市场环境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五大战略之一,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农村住房建设中具有民族特点和乡土特色的材料占据了重要位置,砖瓦不仅是农村传统住房中最为普遍的乡土材料,而且还是传承农村乡土文化的艺术载体,是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不可或缺的材料。
4、“一带一路”建设为行业发展带来机遇
我国砖瓦工业体系完整,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拥有大量经济适用技术,具备向国外发展的产业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相对落后,正处于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阶段,砖瓦等传统建材产品需求较大,国际市场需求空间潜力巨大。
(二)面临挑战
1、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随着国内环保要求逐步提升,烧结砖瓦污染物防控运行成本增加,同时行业大量处置工业废弃物,使得大气污染物处置难度和运行成本增速加剧,加之我国砖瓦低端产品多、利润不高等因素,为行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行业迫切需要高效、技术经济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治理措施。
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倒逼行业转型升级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是一项长期任务。中国砖瓦工业协会发布了“砖瓦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2025年实现碳达峰,2030年至2035年基本稳定小幅波动下降的目标。这就要求砖瓦行业提前谋划碳减排工作,从产品结构调整、工艺装备优化、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转型升级,不断减少碳排放量。
3、建筑工业化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造方式,对于建筑围护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砖、砌块等产品难以满足建造方式的变革,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已成为砖瓦行业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必将加快砖瓦产品向建筑工业化发展所需的部品、构件、多功能一体化墙体转型。
4、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高对行业带来挑战
当前建筑节能要求不断提高,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快速发展,带来建筑围护体系的更新变革,普通的砖瓦产品难以适应建筑节能要求的矛盾突出,亟需调整产品结构、改善产品质量,达到建筑应用的功能要求。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变革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智能制造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无废城市”建设所需新产品、新体系,着力推动砖瓦工业大宗固废绿色低碳、无害化协同处置,推进砖瓦与建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做好行业发展“十三个全面提升”,为实现“宜业尚品,造福人类”建材发展新目标贡献力量。
(二)发展原则
创新发展,增强动力。把创新发展作为主动力,探索砖瓦行业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加大节能窑炉、污染物高效治理、智能化技术装备的研发力度,大力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规模发展,调整结构。将规模化发展作为重点方向,加快落后产能压减,推进企业间联合重组,不断提升企业规模,打造产业集群,优化行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
绿色发展,加快转型。将绿色发展作为行业发展的前提,持续推进节能减排、余热利用和绿色化改造,不断强化砖瓦工业处置工业和城市固废功能,加快向绿色环保和城市净化功能方向转型。协调发展,产业融合。提高砖瓦工业与建筑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动性,推动产业链延伸和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促进行业内外部产业成链发展。开放发展,广泛合作。将“一带一路”作为市场拓展的重要方向,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技术装备输出和国际产能合作。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砖瓦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低碳水平显著提高、智能制造能力持续增强、技术进步取得突破进展,行业整体发展质量效率明显提升。
结构调整目标:国际市场经营收入实现200亿元以上;落后产能全部淘汰,企业数量降至2万家;集产品研发、生产、应用和推广为一体,年主营业务超过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达到10家;符合我国海绵城市、城市生态功能修复、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筑工业化、部品化需求的中高端产品占比不低于30%;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超过5个。
绿色低碳目标:全行业能耗排放指标全部达到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通过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的企业超过5%;万元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降低20%;年综合利用固体废物超过2亿吨;污染物减排示范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能耗降至44千克标煤/吨制品。全行业力争2025年实现碳达峰。
智能制造目标: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以上;智能制造示范线达到10条以上;形成原料精准制备、坯体成型、切坯、干燥、窑炉优化控制、质量自动检测、智能包装物流、自动卸车码垛、污染排放控制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技术进步目标:完成砖瓦制品对建筑环境的修复机理研究、绿色生态烧结材料墙体全绿色生命周期研究、原料性能的基础理论研究、高效率协同处置废弃物处理系统研究、高性能装配式隧道窑炉技术装备、烧结制品适用于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的整装技术装备、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等研发攻关任务,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超越国际领先水平。
四、发展重点和任务
(一)践行绿色低碳行动,力争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加快落后产能退出。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和《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7〕30号),依法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综合运用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强制性标准规范,法治化和市场化手段,坚决淘汰落后的轮窑和自然干燥工艺,坚决关闭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落后工艺生产线,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全面提升砖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行业资源整合,遴选示范线和企业集团,培育集产品研发、生产、应用和推广于一体的在全行业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行业绿色发展水平。鼓励支持企业加快工艺装备、窑炉设备工艺电气等节能技术研发和设计优化,推行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开展减排降碳技术改造。开展砖瓦行业的绿色工厂评价、绿色设计产品评价、绿色供应链评价、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等工作,探索建立合同能源、合同环境管理制度,引导砖瓦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推广先进烟气综合治理技术与装备,实现全行业节能减排在生产各个环节全部达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主动探索采用氢能、生物质能源、电能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低碳前沿技术的研究、储备和应用,多能互补,优化能源结构。鼓励开展厂房屋顶太阳能光伏技术改造,提高砖瓦工业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运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开展隧道窑余热发电技术、供暖、供热示范项目,减少窑炉能源浪费,引导创建零碳工厂、零碳车间。
(二)扩大固废利用领域,打造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保障产业
完善固废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研究和开发利用烧结砖瓦窑炉协同处置废弃物的成套技术装备,加强原料配料基础研究和砖瓦领域固废适用性技术研发,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开发固废处置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鼓励砖瓦企业利用工业固废、矿物尾渣、生活垃圾焚烧残渣、河湖淤泥、城市污泥、工业淤泥、农林废弃物、食品工业残渣等替代原燃料,支持利用建筑垃圾、工业污染土等生产砖瓦制品,进一步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提高原材料中固废掺配比例,减少对天然资源的消耗。
推动砖瓦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引导砖瓦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向固体废弃物产区聚集,主动承担城市建筑垃圾、城市污泥及江河淤泥、工业固废等消纳利用工作,积极争取政府政策、资金、土地、税费等方面的扶持,建立以砖瓦产业为主、其他墙体材料、水泥制品、砂石骨料为辅的产业集聚区。
(三)加快与建筑业深度融合,开发装配式建筑适用产品
加强装配式墙板技术装备攻关。组织行业内科研、高校、设计、装备、生产等单位联合研发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烧结制品整装技术设备,优化墙板生产技术,开展烧结墙板生产应用技术指南研究及编制;加强烧结墙板安装配套的粘接砂浆、机械设备、高精度无尘自动化切割设备的研发生产;开发与PC构件工厂制作工艺相适应、相结合的烧结空心砌块叠合楼板盖的技术工艺,实现烧结制品部品化。
建立烧结墙板生产应用标准体系。会同建筑部门制定、修订烧结墙板产品质量、设计构造图集、施工规范、工程验收等标准体系,促进行业与装配式建筑深度融合,不断扩展烧结产品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开展烧结墙板推广应用对接活动。加强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开发单位的沟通对接,打造烧结墙板应用示范样板工程。鼓励各地开展烧结墙板推广应用推介会、现场观摩会,推动将烧结墙板列入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技术产品目录,促进烧结墙板的推广应用。
(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引导砖瓦装备企业、制品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推动砖瓦行业高性能装配式隧道窑炉技术装备、自动化分捡打包技术装备、烧结制品制作部品部件技术装备、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装备、生产过程环境治理及终端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及装备的创新提升。制修订砖瓦从原材料配料到打包出厂环节的全套装备标准,提升行业装备的标准化、国际化、智能化水平。着力扶持一批研制、开发砖瓦产品部品化生产装备骨干企业,推进砖瓦产品部品化生产装备技术升级。
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行业智能制造应用推广,贯彻落实《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2021-2013年)》,推进砖瓦行业将信息化技术和总体控制系统融合到生产过程中,实现机器人代人、数字化建模、智能化运行管控、设备自主智能管理、资源可视化监测、实时联网数据采集共享分析、精益化生产等智能化生产。按照《砖瓦行业智能工厂评价》、《砖瓦行业智能工厂通用要求》等技术要求,在全面实现自动化基础上,采用智能化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和智能化工业软件,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砖瓦机械装备中的应用,加快推进砖瓦行业智能装备、智能产线、智能工厂建设和标识解析应用,构建“互联网+行业”的新发展体系。
提升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化5G、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砖瓦行业的应用,重点推进砖瓦企业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实现原料供应、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环境保护、人才培训等过程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砖瓦供应、采购电子商务和服务平台,提升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水平。构建“互联网+行业”的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砖瓦行业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的新发展模式,推动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五)加强行业自律,团结协作共克时艰
践行行业自律公约。成立砖瓦协会自律工作委员会,搭建全行业自律诚信服务平台,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支持各地墙材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小组工作机制,开展政策解读、行业标准研究、技术交流培训、违法违规行为通报等活动。推行产品质量巡查和工程现场自律巡查制度,对发现生产使用不合格产品、淘汰技术工艺、低于成本价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按照国家、地方、行业标准规范和自律公约的要求,在行业内给予公开通报批评,并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采取行政处罚措施的建议。
(六)提倡文化传承,延伸砖瓦行业产业链
推动砖瓦文化产品融入现代建筑。加强与设计部门、园林工程、古建修复领域的合作,推动砖瓦行业“砖瓦+文化+建筑”的融合跨界发展模式。加强发展适合美丽乡村、传统建筑、园林园艺等建设需要的产品,探索砖雕与农村建筑的融合。鼓励发展高质量、低成本的砖瓦产品和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砖雕制品及砖筑文化制品。开展与设计应用部门的交流合作,制定砖雕工程定额标准,推动砖瓦文化融入现代建筑,打造中国砖瓦行业跨界发展的新模式。
推动砖瓦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砖雕技艺列入国家级技能竞赛,组织开展“砖雕”大赛、“砖筑”大赛及“砖瓦建筑”摄影大赛,推动砖瓦行业从单一产品化向产品与文化、建筑融合,推进砖雕工艺在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更新,培育砖瓦产品设计和砖瓦文化创意市场。
五、重大工程
(一)结构优化升级工程
工程目标:到2025年,全国20%以上的砖瓦生产线单线生产规模达到8000万块(折标准砖)以上,形成5~10家集产品研发、生产、应用和推广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形成20家“专精特新”企业;中高端产品占比不低于50%,主导产品达到节能保温、低容重、符合建筑模数、满足建筑节能、适应建筑应用的要求。
主要内容: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遴选行业内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资金实力强、转型意愿强的重点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培育计划,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支持、绿色金融、行业信息、资源对接等方面进行扶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组织方式:砖瓦协会牵头组织,重点企业负责实施,带动其他砖瓦企业升级。
(二)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1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成改造10条以上智能制造现代化示范线,建成砖瓦行业大数据中心。
主要内容: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监控等信息技术,开发适用于砖瓦行业的智能制造成套解决方案,对砖瓦生产全过程进行智能控制与数据采集,推进砖瓦行业逐步向智能化、互联网、大数据方向发展转型。
组织方式:中国砖瓦工业协会联合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组织开展智能制造生产线遴选,在遴选出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基础上,组建专家评审团队,评审确定示范企业,并在全行业宣传推广。
(三)关键技术研发工程
主要内容:积极推进砖瓦产品高性能高质量生产技术和装备、烧结制品制作建筑部品部件应用整装技术装备、高性能装配式隧道窑炉技术、高效率协同处置城市固体废弃物技术、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技术,以及环境治理、余热利用、污染物减排等行业核心技术装备的研发攻关。完善适应于建筑工业化的砖瓦产品的产品标准、应用技术规程和构造图集,为产品应用推广奠定基础;组织行业力量,加快制修订一批砖瓦行业大宗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标准和规范;搭建团体标准制定服务平台,研究制定砖雕行业工程定额、职业技能评价等团体标准。
组织方式:研究设立中国砖瓦行业科技进步奖,引导行业技术创新方向。引导建筑设计单位、砖瓦生产企业、建筑施工企业、装备企业、砖雕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按其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与合作,共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四)产业基地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到2025年,建设以砖瓦为主导产业的绿色低碳无害化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产业园区10个、技术装备综合服务园区1-2个、低碳无害化综合利用骨干企业20家、砖雕非物质文化产业基地5个。
主要内容:根据砖瓦工业利用大宗固废主要品类,选择废弃物产生量大且相对集中、具备资源综合利用基础、产业创新能力强、产品市场前景好、规模带动效益明显的地区,建立以煤矸石、建筑垃圾(污泥)、尾矿(共伴生矿)、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等不同类别的上下游产业联动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政策协同、机制创新和项目牵引等综合措施,培育以砖瓦为主导产业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园区。通过大赛、展会等形式推动传统砖雕产业发展壮大,形成集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的砖雕文化产业基地,重点打造临夏(河州)砖雕、山西(晋派)砖雕、徽派砖雕、苏派砖雕、广东(岭南)砖雕产业基地。
组织方式:砖瓦协会组织,负责政府协调、基地筛选、企业导入、示范培育等工作。
(五)“走出去”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到2025年,争取在国外建立30条砖瓦生产线,有不少于60家砖瓦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实现经营收入200亿以上。
六、保障措施
(一)争取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争取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科技部等部委对行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向政府争取政策导向、专项资金、研究课题、兼并重组、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积极为资源综合利用所得税优惠、碳达峰碳减排行动方案等政策制定建言献策;争取推进完善和落实支持绿色砖瓦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在政府投资的保障房、公共设施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建设项目中推广使用绿色砖瓦产品;积极争取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在土地指标、能耗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碳排放指标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二)加强统计分析
以中国砖瓦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为依托,建立完善砖瓦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运行监控,抓好对规上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跟踪协调和服务,深入分析研判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及时发布行业运行报告,发现和解决行业发展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探索创新机制
(四)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产品推广、宣传,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型展会、论坛等平台,广泛普及砖瓦生产应用知识,消除社会认识误区,引导正确消费。组织开展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加强企业施工安装人员技能培训,规范作业流程,提高施工安装和维修保障服务能力,减少材料施工、使用过程中各类质量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