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局地农资检测乱象:“合格报告”给钱就卖

农资产品质量检测旨在保护农民利益、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但这项工作当前在一些地方存在不少问题,乱象丛生。有的检测机构权力寻租,为企业开具虚假合格报告赚钱;有的把作废标准当检测依据,为非法产品披上合法外衣……

一份虚假报告开价5万

50岁的张斌(化名)是豫南某县工商局经检队长。接受采访的时候,他正带着队员在当地一家农资门市部执法。根据新近出炉的抽检报告,该门市部销售的“鑫方圆”牌复合肥多个项目不达标,属于典型的假冒伪劣产品。

“按照复合肥国标,总养分含量应该不少于51,这批肥料只有33,磷、钾单个元素的含量也比国标少了一多半。”张斌一边说,一边晃着手里的报告,“有了抽检结果执法才有依据,可以说质量检测就是我们执法的依据。”

然而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这位从业30多年的工商老兵告诉记者,作为执法依据的农资检测有时并不可靠。

据介绍,该县工商局曾经在农资执法的例行抽查中,向山东一家产品质量检测公司送检一批肥料。谁知不久后肥料厂家反馈,检测公司私下向其要价5万元,表示可以根据需要给出检测结果。

“因为厂家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所以才把这个情况透露出来,我们由此发现了一个行业秘密。”张斌说。

无独有偶。河南长垣县工商局法制科科长林子会介绍说,2014年5月份,接到举报后,工商人员在乡镇经销点查获5吨左右的问题肥。采样送检后,检测机构给出结论:肥料合格。

“拿到报告后,我们只好把这批暂扣的尿铵氮肥给放了。”林子会说,事后才发现,根据有关标准,这种肥料总氮含量应该不少于26个,但检测机构在做结论时,竟然把作为依据的标准调低到25个,检测结果为25.8个。门槛降下来后,不合格的就变合格了。

检测机构“业余化”

2013年夏收后,滑县工商局接到农民投诉称,使用了一种硫酸钾铵肥料后小麦大幅减产。经采样送检,一家检测中心认定产品合格。多方调查发现,检测机构依据的是硫酸铵(一种氮肥)的国标,而硫酸钾铵名虽相近,其实是一种复合肥。

“造假者利用名称上的似是而非挖了个坑,把农民、检测机构都引到了坑里。农民维权无果,还以不作为起诉了工商局。案子教训深刻。”该县工商局监管股股长胡自常说。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检测机构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水平来鉴别各种标准。

相比名称上打“擦边球”,以企业标准代替行业标准或国标从而暗降门槛,成为造假新趋势。2013年8月,在接到河南艾农肥业有限公司申请后,漯河市质监局检测中心对其所产“复混氮肥”出具合格检验报告。几乎同时,河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也对工商部门抽检的该产品出具了合格报告。检验依据均为该公司制定的内部标准。然而事实上,该企业标准2011年已到期失效。

“根据法律规定,企业标准高于国家、地方、行业标准或没有国家、地方、行业标准的,可以执行企业标准。但有的厂家为假冒伪劣产品量身订制的企业标准,也被质检机构当成检验依据,不但闹了笑话,还对市场执法造成干扰。”郑州新支点农业咨询公司负责人李鑫说。

给农资质监戴上“紧箍”

由于担心检测机构和被检企业相互勾连造假,张斌所在的工商局被迫发明了“盲检”的抽样送检办法,即在送检时屏蔽掉厂家、产品具体信息,只有样品编号,等到结果出来后再和事先留存的档案进行比对,找出不合格产品,并反馈给检测机构以出具最终检测报告。

河南长垣县农业局农业执法队队长岳振鑫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农民为规避使用假冒伪劣农资的风险,往往采取先少量试用来年再购买的办法。“随着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进入高投入时代,一旦买了假农资,很可能赔得血本无归。新的形势需要更严的市场管理、更高水平的质量检测,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岳振鑫说。

中国遗传(育种)学会会员、长期代理各种涉农案件的律师武合讲表示,目前检测机构鱼龙混杂,管理职能重叠交叉,应及早出台法律以理顺体制机制,提升农资检测的专业化水平。

安阳市质监局副局长郑其飞认为,长远来看,农资检测应全面推向市场,但前提是要打破多头管理困局,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监管,真正给检测机构戴上“紧箍”。(记者张兴军)

THE END
1.擅自修改有效活菌数,罚!山东公布12起农资打假案例行2024年4月,荣成市农业农村局在执法检查中发现某农资经销处涉嫌销售未取得登记证的肥料产品。经调查,认定当事人销售的由青岛某公司生产的螯合金铵,未标注肥料登记证,该公司不能提供该肥料的登记证,该行为违反了《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五条第一款之规定。依据《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项之规定,荣成市农业农http://www.fert.cn/news/2024/12/09/3936603028.shtml
2.农资零售商进货注意事项和被骗后该如何维权当我们打完款,在收厂家发来的货时也要注意,农资零售商收货时一定要在物流单上或者企业货款单上签字,并保存好物流单。如果物流单上显示的金额与你打款金额不一致时,记得在签字的地方备注,让业务员签字确认并说明情况,以免后续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二、农资零售商被骗后该如何维权 http://www.pesticidenews.cn/zgny/yxcl/content/e82f8af2-569f-4196-b301-5d1a3901d73f.html
3.农资店都可以销售哪些产品(农资门店经营的一些小方法)2.2019年4月10日,市民阿德(化名)举报称乐东佛罗镇有一家农资店,店内销售农药产品,但并未悬挂《农药经营许可证》,而这样的情况已有两年时间了!最后被没收全部违法经营农药和违法所得。 3.2018年6月,山东一家村里的超市附带卖农药却发生了意外,顾客买完农药之后,收账台上有残留,导致下一个买菜的人差点出意外!执法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482203-1.html
4.雅安市“红盾春雷行动2018”圆满收官雅安某农资有限公司冒用他人厂名厂址案 该公司通过私自印制标有“四川省誉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誉丰科技”、“兴华洋”字样的包装袋,并委托外地厂家生产尿素增效剂共计22吨,该产品外包装冒用了四川省誉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名厂址,在我市总计销售3.74万元,获取非法利润8600元。该公司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销售行为,违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95/2018/3/30/10448064.shtml
5.建材市场调查报告范文8篇(全文)为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综合整治,我们解剖了一只麻雀,我们赴太湖县调查,在县商务局召开座谈会,县商务局、工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邮政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并作了情况介绍。 据了解,太湖县农资市场整治前的乱象,是全国农资市场的一个缩影,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经营不合法。证照不全,部分经营户证照逾期且未重新办理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sbpbmmw.html
6.农资长期假货横行物联网能否终结农资市场乱象?一位农资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是化肥、农药,农资长期假货横行、滥施滥用屡禁不绝,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都有问题,而且交互影响、恶性循环。乱象的根本成因是“利益驱动”。 该人士说,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许多肥料企业甚至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在掺杂使假、仿冒名牌,有机肥料也以添加化学https://blog.csdn.net/weixin_34413357/article/details/90466013
7.市场监管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精选19篇)(2)在精准扶贫工作上,我所帮扶两个行政村,贫困户53户。参与人员一直都高度重视。严格落实“二、四”帮扶工作日制度,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切实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直至贫困户真正脱贫。 (3)继续抓好燃煤散烧管控工作,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明确监管岗位职责,采取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严厉查处辖区销售劣质散煤违法行为。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niandugongzuozongjie/13536203.html
8.市场监管关工委工作计划范文(最新)深入商事制度改革,采取线上+线下双渠道业务受理,深化推动企业开办一日办结,今年以来,新增市场主体xxxx 户;牵头出台《xx 区疫情防控期间生活服务行业有序恢复营业工作计划》,协助办理《复工复产企业员工通行证》xxx 个,现场指导餐饮单位开放堂食 xxx 余家次,签订餐饮企业堂食经营疫情防控允诺函 xxx 份,对复学小学食堂各https://www.jsycf8.com/zhishizongjie/303506.html
9.广州发布“铁拳”行动案例涉及食品饮用水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化肥,严重危害农民切身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此案的查办,警示生产经营主体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同时以点带面,促进辖区农资市场经营秩序规范,确保农民群众用上“放心肥”。 广州市某电器有限公司生产质量不合格商用燃气烧烤炉 2024年3月,广州市花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对广州市某电器有限公司生产质量不https://www.cfsn.cn/news/detail/340/24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