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链断裂周期性春耕农资涨价值得关注

新华网北京3月23日电记者宋振远年年春耕,农资价格都会有一波上涨行情。今年也不例外。农资涨价的这种周期性规律,简直可以称为农资市场的“春耕涨价”现象,值得认真反思。

现象:年年春耕年年涨

去年春耕期间,记者在安徽凤阳农村就听到了这样的民谣:“化肥涨价,农药提价,柴油没个正价,上级发的种粮补贴,又被变着法儿撸回去!”

今年春耕期间,记者在山东、河北追踪采访发现,根据农民、商家和生产厂家的实际买卖价格,尿素等出厂价竟比去年商家卖给农民的零售价还高。

一年一度的春耕生产和农资涨价几乎形影相随。其突出特点是:每当粮价上涨,农资价格总是及时跟进,并受中间环节哄抬造成过快增长,进而抵消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增收部分,从而引起农民不满、政府不安。

由于中央将“三农”提到“重中之重”的历史高度,去年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双双走出低谷,中国农业走出了一条优美的上行曲线。人们担心:减免税和粮食直补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会被过度的农资涨价变相“侵吞”。

越来越多的化肥厂家、基层干部和农业专家认为,农资价格伴随春耕生产的周期性波动,根源在于对农资市场的价格管制。正是一些不当干预或政策不到位,扭曲了农资市场价格。

症结:断裂的农资“市场链”

多年来,国家一直对化肥市场实行“限价管制”。不少农民困惑的是:肥价为什么仍然像“见风就长的豌豆苗,一个劲地往上蹿”?

冷静分析近几年的农资价格,人们可以感受到强大的市场压力,即能源原材料涨价和运力紧张拉升肥价。同时,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引发对农资的新一轮“强势需求”。

按照市场规律,农民完全可以用粮食等农产品的相应涨价,将农资涨价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就如原料生产商将涨价成本转嫁给农资生产商、后者又转嫁给农民一样。

但事实上,由于粮食价格上涨有拉动物价总水平上升的特殊作用,国家出于宏观调控和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会控制粮价过快增长,从而保持粮价的相对稳定。

一个佐证是:在粮棉进口方面,2004年国家进行了反向操作:紧急大量进口粮棉,紧急刹车出口玉米。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使国内粮棉等农产品供给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价格涨幅,妨碍了化肥涨价向下游的递推。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原料——化肥生产——粮食生产——粮食价格,这本是一个完整的市场链。现在,原料市场已经放开价格,中间仍采取“限价政策”,粮食市场虽然实行了市场化改革,但国内粮价的特殊性决定其仍然是“准市场价”。在同一生产链中市场和价格的“不统一”,必然伴有剧烈的“摩擦”。特别是在绝大多数产品都完全放开价格的市场环境里,这种“摩擦声”就显得更大,常常令政府的“行政限价”政策难以到位。

陷阱:化肥厂家的“阴阳脸”

这一增一减、一升一降的背后,其实大有深意。让企业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从来都会引起争议。事实上,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几乎是企业的天性。面对农资市场旺盛的需求,农资企业首先想到的是赚取更多的钱;至于对限价销售的“行政要求”,企业的对策有两个:一是最大限度地索要政府补贴,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限价销售量”。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化肥厂绕开限价政策,与中间商地下交易,赚取市场利润。拿了政府补贴,又私下卖高价肥,这就不难理解一些化肥企业“业绩突出”了。

拷问:出路在于最终放弃“限价政策”?

针对农资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一些农业专家说,由于粮食等基础农产品是需求弹性很低的必需品,价格反应灵敏,其上游产品农资价格变动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间,政府“不作为”和“不当作为”同样不可取。

显然,政府应避免不当干预。有关专家指出,宏观调控关键点是“宏观”,企业是市场的微观主体,对企业生产和产品价格的干预,常常会带来另外一些更复杂的难题。比如企业对政府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的“寻租”行为。

THE END
1.现实工作中存在共性问题解决措施及技能11篇(全文)1.强化举措。全面落实小春田间管理、大春备耕、春育春播和农资市场管理工作。 2.重政策宣传。切实增强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紧紧围绕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做到全面、及时、准确地落实。 3.听群众心声。用心倾听基层干部对当前农村形势的看法,对中央农村政策和工作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在抓农抓粮方面需要什么、渴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uemok97.html
2.《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布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完善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置相关政策措施,探索通过市场化方式确定协同处置付费标准;充分发挥自治区东部地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优势,有序推动水泥窑、冶炼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等项目建设。 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在旗县级及以上地区全面推进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限制含水率https://www.chinacace.org/news/view?id=1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