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网

粮食安全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程度最深的领域之一。过去30年,气候变化及各类灾害事件给农牧业生产带来的损失高达3.8万亿美元。近年来,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给全球气候带来明显扰动,也给多个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造成严重破坏,冲击了全球粮食供给体系。此外,气候变化还影响着整个水循环过程,正在改变全球不同区域的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使农业的比较优势从低纬度国家转向高纬度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全球粮食安全将向着区域失衡化发展,粮食正义将遭到破坏。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农业投入成本上涨问题接踵而至。能源价格波动能通过农产品与原油市场关联渠道以及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波动传导到农产品市场,进而抬高粮食价格。近年来,受高温干旱天气影响,能源消耗大幅增加,进一步推升能源供给压力。而能源既是农业生产运输的燃料产品,也是化肥、塑料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游原材料,从而形成了能源价格上涨推动全球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的基本态势。2022年全球农资价格维持高位,全球农业投入品进口费用超42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达到2020年的2倍以上。

随着世界粮食安全形势的持续恶化,全球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加重,多国相继出台农产品出口限制政策。世界银行调查表明,截至2024年4月22日,已有16个国家实施了22项粮食出口禁令,另有8个国家实施了15项出口限制措施。此外,地缘政治冲突也在深刻影响全球粮食生产、运输及供应。

“中国行动”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赋能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农业合作和粮食安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机制平台建设方面,中国已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开展农业合作,与近100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设立了近180个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并与近90个国家签署了100余份农(渔)业合作文件。在多边领域,中国深化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成为农业多边合作的重要力量;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合作、澜湄合作等多边平台中,主动设置议题,推动粮农治理体系转型,倡导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在农业经贸合作方面,中国深度融入国际农产品市场,2023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3330.3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农产品大市场。农产品出口额位列世界第五位,水果、蔬菜、水产品等优质农产品不断进入国际市场。此外,中国持续深化农业投资合作,优化农业营商环境,扩大农业领域的外资利用。积极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在11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农业投资,投资流量达13.09亿美元,投资存量达281.74亿美元,成为全球农产品贸易与投资稳定的重要压舱石。

在农业对外援助方面,中国积极对外开展农业国际援助。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派出20多个农业援外组、近300人次农业专家,举办约500期农业援外培训,培训外国农业人员上万人。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设立以来,中国累计宣布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赠1.3亿美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安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国际项目方面,中国农业国际合作项目成效显著,得到各国积极响应。在东南亚方向,中国成立了澜湄农业合作中心,组织实施澜湄基金农业项目50多个,资金总额7000多万元,谋划实施“澜湄农业合作百千万行动计划”,澜湄次区域粮食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在非洲方向,中国已帮助非洲国家建立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玉米密植等先进适用技术300多项,带动当地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并通过“一省对一国”的合作模式,发挥农企和农业研究机构的主体功能,支持非洲加快实现粮食安全可持续。

深化农业国际合作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保障粮食顺畅流通。粮食供应链是粮食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环节的综合载体。当前世界粮食危机的根源并非总量供给不足,而是供应链严重受阻。为此,应着力落实“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重点工作,推动建设“产+购+储+销”一体化、现代化的国际粮食供应链,提升粮食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各环节由分散经营向一体化发展转变,优化配置全产业链资源,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建设,增强供应链的多样性,确保粮食顺畅流通。

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全球粮食系统转型。2021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将粮食安全作为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旨在通过确保粮食安全,让更多人远离饥饿威胁,提高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农业生产能力。未来,我们应积极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的粮食安全专项行动,深度参与南北和南南粮食安全治理合作,发挥好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亚洲合作基金的作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提高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规则和议程的设定能力,敦促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联合国和世贸组织框架下承担应尽的责任义务,推动构建更健康、更持续、更公平的全球粮食系统。

THE END
1.中国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四大驱动力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4年开始,中国从粮食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过去40年中国农业每年4.6%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为了应对上述挑战,中国过去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启动农业补贴、托市政策、加大农业投入等,有一些我认为值得探讨。以玉米为例,2008年以后,由于http://journal.crnews.net/ncgztxcs/2018/dyq/gdzc/921563_20180111025640.html
2.中国农村发展的理论创新和研究展望(20241211)农村现代化在全面小康社会历史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上,依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历史性进展,迈入了瞄定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导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在新阶段,需要面对的历史任务、艰巨挑战和重大课题已经没有现成的国外理论和成功http://rdi.cass.cn/gzsn/202412/t20241211_5820621.shtml
3.依法“体检‘三农’”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科技创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具有引领地位,需要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 “先进适用的农机农艺装备,智能高效的现代农业设施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支撑。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农业机械化高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412/t20241202_441329.html
4.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农业现代化要素包括机械化、电气化、产业化和商品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适应国情农情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 机械化是指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替代传统人力或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过去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应用机械化有不少局限,如粮田内部道路、沟渠多,会影响机械化作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https://www.agri.cn/sj/scdt/202412/t20241209_8697253.htm
5.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七、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区别? 农村现代化的范围要比农业现代化的范围大。农业现代化单纯指的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和环境的现代化,还有住宅的现代化,农民生活的现代化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逐渐实现,农村现代化相应发展着,我国的农村现代化正在逐步完善。 http://www.sxxnz.com/xdny/151364.html
6.中国产粮增加趋势下的挑战与机遇史料史志编辑一直很安静在史料史志编辑发布了:中国产粮增加趋势下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产粮增加的趋势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但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压力的不断加大,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为保障粮食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等。https://eyaxuan.com/post/11264.html
7.中国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但是,目前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从未来的市场趋势和结构要求来看,在食品加工范围、加工深度、加工结构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发掘潜力: (1)我国食品工业的加工程度还很低。 一般说,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一个国家、地区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一个国家、地区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https://news.21food.cn/24/2806503.html
8.农业范文12篇(全文)然而,由于配套机制不完善和技术模式上的不成熟性,中国生态农业在国家整体层次上远未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效果。同时,在面对资源环境挑战等方面,中国生态农业与国际替代农业既具有共同特征,又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本质特征、追求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有质的不同。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gacw7dc.html
9.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39期(总期138期)在线培训课程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上交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充分评估社会各界反馈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发布相关指引,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指出,深交所将结合监管实践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规则及监管措施,为上市公司规范高效实施回购、相关主体合规增持股份提供良好制度保障,同时加强对回购增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