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发达国家在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上,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以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地区为代表,这些成功的发展模式在劳动生产率、农作物商品率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为其他国家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揭示了一般发展规律。
一、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美国模式
美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作为世界上拥有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丰富的土地资源为美国农业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地广人稀也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必然要求,完善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高科技的投入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规模地机械化投入是美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劳动节约型”农业现代化实现模式。
1.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
自1862年《宅地法》的颁布实施以来,家庭农场制度已成为美国最基本的农业生产制度。近年,家庭农场占美国农场的比例更是高达89%,拥有全国83%的耕地面积,85%的谷物产量和80%的农场销售额,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及专业化的推进。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自我积累,自负盈亏,实行科学管理,所生产产品几乎都是商品,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生产种类都不多。美国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方面得益于美国政府实行的家庭农场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得益于家庭农场可以不受土地权属、土地使用面积的限制,实行规模化经营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2.区域化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并举
美国农业的高效率、高效益、高产出与农业区域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方式是密不可分的。目前,美国已经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产业带,如南部棉花带、中部玉米带、西部小麦带和东北部多种经营带等,形成了特色十分鲜明的区域化和高度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布局。美国特色鲜明的农业布局是由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市场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自然资源条件和气候状况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条件,美国幅员辽阔,每个州都会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市场状况相应地选择少数几种作物进行生产;其次,美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几乎所有农产品都是商品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交换,受高额利润和强大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驱使,农场主必须选择对农场选择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再次,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产品品种的改良,扩宽了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养殖范围,促进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手段的更新及进步,大大加快了美国农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化生产布局的形成。
(二)日本模式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农业强国,是世界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40年代末,日本实行农业政策改革,铲除了农村封建主义经济关系,建立并巩固了自耕农制度。在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走上了符合国情的机械化道路。日本农业以精细化耕作为重点,通过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大力推广小型农机机械化作业来提高土地亩产量,增加农业附加值,通过不断提高资本的集约化程度,逐步走上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我们将这一农业模式称为“劳动密集型”农业。
1.小规模家庭经营
土地资源匮乏,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因素致使小规模家庭经营成为日本最主要的农业经营方式。这种农业经营方式十分重视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日本农业资本的集约化水平很高,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齐全;劳动生产率高;农产品质量好;农业生产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土地零散的现状,使小型拖拉机被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生产。符合国情的机械化发展道路,使日本土地得到良好的开发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日本的农户以农业为主,兼业经营也十分普遍。
2.农协促进农产品的流通
日本农协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在日本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主体作用,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提供了一条龙服务。日本农协经营的项目包括信贷项目、经济项目、保险项目和其他项目。信贷项目包括农协储蓄和农协贷款,基层农协主要负责吸纳成员的储蓄,农林中央金库负责运营这部分资金。农协把农村资金吸收至城市,再把城市和海外的利率差额返回给农村。经济项目主要指农产品的销售,农户利用农协来销售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比例能达到50%-60%左右,主要采用委托销售的方式实行系统内统一销售。
3.“一村一品”特色化运动
“一村一品”运动是指每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村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生产符合本村资源特色的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并以一个优势品种为核心,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进入市场。“一村一品”运动由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于1979年率先倡导,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已成为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目前,大分县已培育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336种,部分产品已享誉全国甚至世界闻名,如麦烧酒、香菇、加宝斯酸橘等。目前,日本各县在“一村一品”运动的基础上又推出地方认证,凡是符合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的产品都可以贴上本地的认证标签,这样在增加销量的同时又实现地方宣传。
(三)西欧模式
作为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典范,英、法、荷等西欧国家既不像美国那样疆土辽阔但劳动力资源短缺,也不像日本那样人口稠密但耕地资源短缺。西欧各国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都较为适中,在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采取生物技术和机械化并重的农业政策,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共同提高,我们称这一模式为“劳动适中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本文以法国为例来介绍这一模式。法国农业发展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其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更与其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
1.中小农场集约化经营与专业化生产
中小农场是法国最主要的农业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的形成,一方面与法国的人口规模、土地现状是相适应的;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府积极的政策主导,国家支持中小农场特别是中等规模农场的发展。连接成片的农场有利于实现机械化作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大大促进了法国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也为法国农业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法国农业的专业化体现在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三方面。区域专业化是指各区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把不同的农作物、禽畜集中到最适宜的地区构建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农场专业化是指只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方式。作业专业化是指耕种、收割、储藏、运输、销售等工作不再由农场全部完成,而是承包给外面的企业来承担,农场由过去的自给性生产作业转变为商品化、专业化生产作业。
2.农业-食品产业化经营
二、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根据基本国情确定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二)建立完善的农业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2]詹兆雄.日本农业现代化特点及其成因初探[J].上海农业经济,2002年第7期
[3]王国敏.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4]蒋和平,辛岭.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机制与模式[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5]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J].经济学家,2009第10期.
[6]包宗顺.国外农业现代化借鉴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5期.
关键词:定量分析;现代农业;战略研究;济南市
为更好地立足于济南市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课题组设计、发放调查问卷20余份,调查对象为行业专家、市及农业县(区)部门负责人。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和分值,利用S、W、O、T四个因素的加权得分值,建立平面坐标,构建一个包括战略方位角和战略强度系数的二维战略向量,从战略坐标角度和强度来生成济南市农业发展的战略。
1内外部环境关键影响因子的确定
根据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及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分析(PEST分析),确定优势因子9项、劣势因子9项、机会因子5项、挑战因子5项。
1.1优势(Strengths)
经过近年来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都市农业、“两型”农业的建设,济南市已具备了诸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经过问卷调查确定优势因子有以下9项:区位优势(S.1);科技优势(S.2);市场优势(S.3);资源优势(S.4);产业化优势(S.5);信息化优势(S.6);政策优势(S.7);人才优势(S.8);资金优势(S.9)。
1.2劣势(Weaknesses)
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制约因素,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劣势因素。经问卷调查确定劣势因子有以下9项:布局规划不合理(W.1);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环境污染严重(W.6);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劳动力成本升高(W.9)。
1.3机遇(Opportunitie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因子有5项: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
1.4挑战(Threat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挑战因子有5项: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
2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SWOT定量分析模型
2.1IFE矩阵和EFE矩阵的建立
建立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模型(IFE矩阵、EFE矩阵)有以下几个步骤。
2.1.1根据重要程度确定因素权重通过调查问卷,选定行业专家,根据各因素在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给予S、W、O、T各个因素赋以权重,每个因素的权重数值从0.0(不重要)~1.0(非常重要),其中优势和劣势的权重值总和为1,机遇和挑战的权重值总和为1。
2.1.2根据各因素的现状进行评分根据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实际情况,对优势因素S.1~S.9、劣势因素W.1~W.9、机遇因素O.1~0.5、挑战因素T.1~T.5,根据优势强度的明显程度进行评分,其数值从1(不强)~4(非常强)。
2.2SWOT各因素的影响力度
对调查问卷中S、W、O、T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和评价分值相乘,得到各因素的加权分数。根据加权得分,比较各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
2.2.1各优势(S)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1可以看出,各优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S.9S.3S.1S.7S.4S.5S.2S.8S.6;优势最明显的是资金优势(S.9),较明显的是市场优势(S.3)、区位优势(S.1)和政策优势(S.7)、资源优势(S.4),不明显的是产业化优势(S.5)、科技优势(S.2)、人才优势(S.8)和信息化优势(S.6)。总优势力度为1.47。
2.2.2各劣势(W)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2可以看出,各劣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W.8W.1W.9W.3W.7W.2W.6W.5W.4;劣势最明显的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较明显的是布局规划不合理(W.1)、劳动力成本升高(W.9)、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反应程度不明显的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环境污染严重(W.6)、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总劣势力度为1.18。
2.2.3各机遇(O)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3可以看出,机遇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O.1、O.3O.4O.2、O.5;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和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和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总机遇力度为1.30。
2.2.4各挑战(T)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4可以看出,挑战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T.1T.2T.3T.4T.5;影响程度最大是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和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总挑战力度为1.36。
3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和强度的确定
根据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建立四维坐标,S、W、O、T分别在第一、二、三、四象限内(图5),建立SWOT分析四边形,求得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P的坐标(x,y),计算重心P的方位角θ,以战略方位角θ识别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再根据四边形的各个象限的面积计算战略强度系数ρ,以ρ判断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强度。在战略类型和战略强度极坐标中,坐标(ρ,θ)形成以θ为方位角、以ρ为模的战略向量。通过战略向量判断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战略强度,进而选择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内容。
3.1战略方位角θ的含义与计算
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在坐标上的对应点分别以S.1、W.1、O.1、T.1表示(图5),连接S.1、W.1、O.1、T.1四个点,战略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坐标P(x,y)由公式P(x,y)=(∑x.i/4,∑y.j/4)(公式1)给出。
式中x.i、y.j分别是四边形四个交点的坐标。
在此基础上,计算战略方位角θ,按照公式1,x=∑x.i/4=0.145,y=∑y.j/4=-0.03,重心P坐标为(0.145,-0.03)。
根据公式tgθ=y/x≈-0.21。从三角函数对照表查得θ≈348°,θ=29π/30,θ位于3π/4~π。由表5可知,θ值在3π/4~π之间,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属于争取型战略区内的调整型战略。
3.2战略强度系数ρ的含义与计算
对同一战略类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既可以采取积极开拓型战略措施,也可以采取保守稳妥的战略战术,因而对相同的战略类型,还应确定其战略强度。在确定战略强度时,需要综合考虑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
战略正强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优势和外部机会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计算公式为:
U=S.1×O.1(公式2)
式中,S.1、O.1分别表示优势和机会加权分。
战略负强度是内在劣势和外部挑战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V=W.1×T.1(公式3)
式中,W.1、T.1分别表示劣势和挑战的加权分值。
从公式(2)、(3)可以看出,针对相同的战略正强度和负强度,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可以相互转化。
战略强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ρ=U/(U+V)(公式4)
从公式(4)可以看出,U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大;V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小。战略强度系数ρ的大小反应战略类型的实施强度,ρ∈(0,1),以ρ=0.5为临界点,ρ>0.5时,应采取开拓型战略;ρ
根据公式2,U=S.1×O.1=1.91;根据公式3,V=W.1×T.1=1.61;根据公式4,战略强度系数ρ=U/(U+V)=0.54。ρ=0.54>0.5,表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开拓型战略。
综合分析战略方位角θ与战略系数ρ,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应采取争取型战略区内的积极开拓型的调整型战略类型。但战略强度系数ρ略大于临界值0.5,在采取开拓型战略时,应稳妥进取,扎实推进。
4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4.1制定科学的系统性规划,实施稳妥的调整型战略
4.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SWOT分析表明济南市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机会因子的权重分值略低于挑战因子,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立足农业经营风险加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等5个不利的环境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持机制。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二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体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银农合作”,选点聚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放大投入总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4.3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提升规模性生产效益
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差也是制约济南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一要完善扶持政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聚集。二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把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起来,带领农户共同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三要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建设一处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尽快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华东的农产品营销运输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四是鼓励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横向、纵向一体化战略,实现战略伙伴的联合,走以核心产品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路子,避免过度专业化造成的原料和市场季节性带来的生产不连续性的矛盾。
4.4强化法制建设,优化法律环境
宣传贯彻落实农业法、渔业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仲裁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涉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经营、自我保护和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公正、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能力建设,以深入开展农业综合执法为重点,壮大执法队伍,改善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做好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4.5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实行市场化发展战略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是制约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市场交换。因此,促进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就是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运用现代营销理念,研究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市场细分、渠道设计、品牌建设等,形成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农业产品链,提高济南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廖祖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5):82-85.
[2]温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3):6-18.
[3]杜华章.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高效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7(2):86-91.
[4]亢志华,陈海霞,刘华周.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省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2):15-17.
【关键词】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对策分析
0.引言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部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黑龙江省农业的现代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现代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要素的总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农业生态环境从原始农业阶段开始,一直到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其整个演变趋势一直处于不断恶化之中,因此,改善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状况势在必行。深人分析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探索出改善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的对策,是实现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在现代农业领域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对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黑龙江省生态农业环境的现状
2.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环境改善的对策
目前,黑龙江省内各市县所属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产业专项发展规划,但规划水平不一,缺少市、县一级的统筹安排,资源整合不够。因此,有必要制定市、县级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引领全省各市、县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快速健康发展。市、县级规划应该包括长期目标、阶段性目标和近期目标,并确定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示范镇、示范园,相互促进,互相支持,提高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2.1深人贯彻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的科学发展观
今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彻底抛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政绩观与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生产中务必遵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将城市与工业污染物就地无害化处理,切断城市与工业污染物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决不能以牺牲农业与农村的生态环境来换取城市与工业的一时繁荣;将保护和改善生态农业环境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与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2.2现代农业废弃物与生态农业环境承载力的平衡
提高现代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破坏,使它们尽可能的达到平衡状态。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短缺和匮乏是生态不安全的重要体现。因此对现有资源,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及废弃物的利用一定要合理规划,加资金等软硬件投人严重不足。据测算,全国仅污水治理一项如实施二级处理,需要300多亿元的巨大投资,如果把治理大气污染所需的资金计算在内,则需要千亿元以上的投人。
2.3完善现代生态农业补偿的法律政策
2.4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现代生态农业系统
要科学分析生态农业系统资源组合的特点,要掌握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的组合,发挥资源优化组合功能。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持续平衡的生态农业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提高综合效益,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
3.结语
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绿色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黑龙江省生态农业环境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生产活动安排不合理、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农业度弃物的徐合利用效率,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欢策,建立全面平衡协调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系统,促进黑龙江省各地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科]
关键词:农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对策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向现代集约型方向过渡,作为现代集约型农业示范窗口的农业科技园应运而生,并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在此历史背景下,江苏省泰州市有关方面结合泰州农业发展的实际,自2003年起着手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以原红旗良种场,原姜堰市稻麦良种繁育场、水产良种繁育场、棉花原种场等数个国有场圃为基础,逐步发展为目前的位于泰州东郊的“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目前已颇具规模。
一、泰州现代农业园区的现状
二、泰州现代农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方面,泰州现代农业园区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专门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做了总体规划,但规划侧重于园区建设,在用地布局、综合交通、绿地系统、景观风貌、环境保护、综合防灾工程等方面可圈可点。园区提出了“生态立园、科技兴区、特色为先、效益为本”的发展方针和“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精三产”的发展思路,其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衔接,实行农业产业和服务行业的综合开发,产业联动,实现产业之间的融合,运行管理模式与国际先进现代农业接轨,核心技术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农民培训、经营企业化等方面仍要做好顶层设计,在人才引进,园区宣传等方面也要有所规划。
2.功能定位。从园区的发展规划以及实际运作来考量,目前园区的主要功能集中在产业生产功能、科技孵化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三个方面,示范辐射功能不强,处于从属地位,聚集功能(指人才、技术、信息的集聚,带动项目和资金的集聚,最终促进整个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结合功能(指科技教育界、工商企业界和政府三方的结合),对外交流功能(指现代农业园区在建设中通过制订优惠政策,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筑巢引凤,吸引国外人才、技术和资金,从而促进了合作与交流)等尚未出现。这也是园区目前总共只有18家企业进驻,总体实力不强,品牌不响亮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主体特色。目前,园区内畜牧科技示范园特色明显,生态渔业示范园内垂钓休闲区也是因地制宜、颇具特色的好项目。但园区整体特色不明显,缺乏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和娱乐活动,例如,撑船很能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在沙家浜、珍珠泉公园等类似撑船的划竹筏项目做得有声有色,颇为吸引人气,但在园内的几处休闲区,并无该项目。
4.体制管理。目前,整个园区由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管委会集中管理,该单位是泰州市委、市政府派出的一个正处级单位,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和政府并无太大的差别。园中的18家企业中,以政府和事业单位投资兴建的有5家,在管理上带有较深的国企的烙印。园区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基本上还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建立起来的,管理效益不高,园区的企业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受上级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经营缺乏活力,在体制管理上需要创新。
5.经营主体。泰州现代农业园区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的,经营主体自然是政府。在政府的支持和管理下,园区产业选择和功能定位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对提高农业水平、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但因政府管理体制复杂、市场敏感度低、运行机制不灵活,难以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缺乏合理的长效运营机制。
6.服务体系。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功能,也是农业园区坚持公益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园区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为周边农民提供服务。目前,园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园区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园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不利于园区自身的发展。
7.资金保障。泰州农业园区仍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基础性设施,道路、桥梁的建设、河道疏浚等,都未完成规划的任务,农副产品物流区、加工区还在建设过程中,资金缺口巨大,单纯依靠财政投资,不太现实,研究解决建设资金保障的问题,刻不容缓。
8.产业水平。目前,泰州农业园仍在发展过程之中,入驻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品牌不响,总体产业化水平不高,需要在量上寻求突破,在质上提高水平,在服务上步步紧跟,提高组织化程度,稳定龙头企业与园区农户、周边农户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思考与对策
1.做好科学规划。农业园区的规划,将影响到其健康发展。规划过程中,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收益”的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方针,强化政府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职能,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遵循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律,做到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达到做大、做强园区的目的,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管理制度、发展模式、吸引人才、激励机制、吸引资金等方面要精心规划,灵活运作,确保园区的各项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2.明确功能定位。农业园区的发展要以孵化功能为基础,不断发挥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园区的实力,扩大园区的知名度,为发挥旅游观光功能夯实做好铺垫。对于孵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展示与示范,以及各种形式的参观学习、技术培训等手段,逐步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把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周围地区,带动整个区域甚至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3.培育园区特色。在农业技术开发上,要通过培育和引进人才以及加强和科研院所的联合开发,不断推出新技术,培育新产品,增强孵化功能,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品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科研院所前来合作,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为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提供便利。在旅游观光产业上,要融入地域特色文化,通过特色餐饮、特色娱乐活动、特色观光项目等,形成特色旅游、打响品牌效应。
4.创新体制机制。在园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应以企业化管理为主要选择。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园区的具体运行事务,而要着力于宏观导向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规范管理,政策扶持和公益服务,实施监督和运行监管等方面。此外,在人力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分配管理、科研管理、生产管理、旅游管理等涉及园区日常运营的具体制度方面,也要不断创新,以适合农业园区这一特殊的实体。
6.强化政策支持。鉴于泰州农业园区仍处于建设、开发阶段,同时技术孵化、示范推广、辐射带动等方面具有公益性职能,政府应制定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来促进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扶持本国的农业企业和农场主,使其在土地、资金和税收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惠。因此,建议有关政府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有效的保障措施来扶持园区的发展,如在土地使用、税收、贷款利率、投融资机制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予以优惠,强化政策扶持。
[1]张连珍.积极探索有江苏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
[2]金雯.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08,(2).
[3]查金祥.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开发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导报,2001,(3).
[4]吴普特.农业科技园区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模式[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1054);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nwnu-kjcxgc-03-50)。
[作者简介]周鹏(1988-),男,陕西横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通讯作者:白永平(1961-),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
[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空间格局;ESDA;β收敛;中国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的头号文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因此,2014年中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015年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本以中国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3)、《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2-2013),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4][12-14],从四个方面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二)分析方法
(1)空间滞后模型
(1)
(2)空间误差模型
(2)
式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λ为空间误差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向量,μ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
根据表1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出31个省域2001-2012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有了很大提升,由2001年的0.2608增长到2012年的0.4987,增长了近2倍。历年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此外,新疆也高于平均水平。由图1可知,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梯度递减的趋势。图2显示,变异系数从2001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全国、东中部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西部地区空间差异呈先下降(2001-2006)、后上升(2006-2008)、再下降(2008-2009)、又上升(2009-2010),最后一直下降的过程(2010-2012),说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差异有所缩小,呈现出收敛趋势。
变异系数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特征1.类型研究。利用ArcGis9.3空间统计工具采用自然断裂点法分别将2001年、2006年和2012年中国各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高到低划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和低水平4类,得到空间格局特征(图略)。
以2001年为基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格局,处于高水平的有北京、上海、浙江和福建,处于较高水平的有黑龙江、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广东。以上地区除黑龙江外,基本都分布在东部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水热和灌溉条件好,人口密集、劳动力素质高、科技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处于中等水平的有吉林、内蒙古、陕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陕西、四川、重庆、宁夏、新疆,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商品率高,是中国众多商品粮基地所在地。处于低水平的有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云贵高原为喀斯特地貌,土地贫瘠、耕地数量有限和低产田较多;青藏高原热量条件差、降水少、交通不便;甘肃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与2001年相比,2006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省域类型转换的不多,只有新疆和重庆分别由中等水平转换为较高水平和低水平。与2006年相比,2012年的江苏由较高水平转换为高水平,陕西、河南、湖南、湖北转换为较高水平,重庆由低水平转换为中等水平,其余的保持不变。与2001年相比,2012年江苏由较高水平转换为高水平,新疆由中等水平转换为较高水平,陕西、河南、湖南、湖北转换为较高水平。
综上分析可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变化较大,整体水平有所上升,区域差异明显,这也验证了前文的结论。
(三)重心演化轨迹分析
综上分析可知,农业现代化水平重心的移动方向基本以2年为周期,表现为2002-2003年、2009-2010年向西南方向移动,2004-2005年、2011-2012年向西北方向移动,出现大幅度的偏移分别为2006年和2009年,且向西南移动,这一方面可能与2006年中国取消了农业税,并对种粮农民进行财政、粮种、农机补贴等措施有关;另一方面,从2009年起,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项目建设,启动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四)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收敛性计量分析
1.收敛模型分析
Moran'sI表明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如果忽略空间效应,估计有偏[23]。因此,需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见表4。表4中,SLM和SEM模型的a1系数分别为-0.4167和-0.4112,显著性通过了检验,说明全国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收敛性明显,这与重心转移轨迹分析的结果相似。SLM和SEM模型收敛速度分别为0.0490、0.0481,半衰期分别为14.1462、14.3973,依据Log-Likelihood(越大越好)、AIC(越小越好)和SC(越小越好)值来判断模型的选择,发现SLM优于SEM,所以选择SLM模型。综上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β收敛,说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的省份增长速度要快于水平高的省份,长远来看,地区间的差异会继续缩小。
2.β收敛模型检验
(2)β条件收敛。β条件收敛是在指绝对β收敛基础上增加一些变量,使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收敛于各自平衡状态。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有:机械化水平、人力资本(人均教育财政支出)、财政支农(农业财政支出占比)、交通区位(公路密度)、工业化水平(工业产值占比)、农业结构(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这些变量取自2001-2012年平均数的对数。同样也采用SLM,得到的结果见表5。
就财政支出而言,其对农业现代化收敛的促进作用最大,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东中西部地区收敛性都显著,这是因为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通过国家的财政支持,可以为农用生产资料、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等提供支持,缩小区域间差距,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对中西部地区政策的倾斜,从多方面融资,发展特色农业、生态节水农业,有效配置农业资源。
就交通区位而言,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收敛的影响是积极的,交通条件的改善便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拉近与市场间的距离。
就农业结构而言,全国和西部地区的系数为正,这表明其对农业现代化收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东中部地区的系数为负,说明其导致了区域间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的扩大。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是粮食安全,国家应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保障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与启示
2001-2012年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有了很大的提高,地区间差异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梯度递减的趋势,同时,空间差异有所缩小,呈现出收敛态势。从类型划分来看,东中西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变化较大,处于高水平的有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处于较高水平的有黑龙江、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广东、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新疆;处于中等水平的有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四川、重庆、海南、广西;处于低水平的有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
为此,中央需要调整财政支农结构,重点投向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创新。同时,各地区需要因地制宜,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生态、节水农业,注重同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依托科学技术对农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注重区域间合作,协调各地区农业发展,提高中国农业整体水平,优化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高照军,崔成镇,郝运鹏.国外农业现代化模式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9):80-81.
[2]谭国雄.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我国农业现代化应处理好六大关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1):62-65.
[3]殷晓岚.中日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及其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82-91.
[4]倪惠.新时期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5]雷玲,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杨凌:西部农林科技大学,2012.
[6]万忠,梁俊芬,康艺之,等.广东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评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641-645.
[7]赵颖智.我国“三化”发展的内在关系与协调性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8]张东旭.城镇化与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流域的实证[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9]李裕瑞,王婧,刘彦随,等.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议[J]地理学报,2014,69(2):199-212.
[10]BrownC,WaldronS.Agrarianchange,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andthemodellingofagriculturalhouseholdsinTibet[J].AgriculturalSystems,2013,115:83-94.
[11]YangDT,ZhuXD,Modernizationofagricultureandlong-termgrowth[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13,60(3):367-382.
[12]于正松,李同昇,龙冬平,等.陕、甘、宁三省(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格局演变及其动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4,34(4):411-419.
[13]周迪,程慧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及趋同演变[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25-35.
[14]龙冬平,李同昇,苗园园,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J].地理学报,2014,69(2):213-226.
[15]陆相林.山东省17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分类及区划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403-406.
[16]张子龙,薛冰,陈兴鹏,等.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的收敛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30-38.
[17]安祖责.浙江省市域经济差异及收敛性分析——基于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2.
[18]梁宗德.甘肃省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与溢出性分析[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
[19]陈志建,王铮,孙翊.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俱乐部收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4):24-29.
[20]马卫,白永平,张雍华,等.2002—2011年中国新型城市化空间格局与收敛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2):62-70.
[21]李建豹,张志强.曲建升,等.中国省域CO2排放时空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9):158-165.
[22]陈博文,白永平,吴常艳.基于“时空接近”的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和潜力研究——以呼包鄂榆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1):27-34.
[23]吴玉鸣,李建霞.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4):38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