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国食用植物油料的生产情况我国2000—2019年食用植物油料产量见表1。
1.2我国食用植物油料的榨油情况
由表2可知:我国棉籽油产量从2000年87.86万t波荡增加到2007年的143.85万t,又波荡回落到2019年的117.15万t,总体增加了29.29万t,其中2001年产量最低,只有82.88万t;大豆油产量从2000年68.63万t波荡下降到2013年的53.24万t,减少了15.39万t,又增加到2019年的80.60万t,总体增加了11.97万t;菜籽油产量从2000年348.26万t波荡增加到2019年的412.64万t,增加了64.38万t,其中2002年产量最低,只有32283万t,2012年产量最高,为428.61万t;花生油产量从2000年237.49万t波荡增加到2019年的28820万t,增加了50.71万t,其中2006年产量最低,只有211.99万t;葵花籽油产量从2000年25.65万t大幅波荡增加到2015年的35.41万t,增加了9.76万t,后又快速回落到2019年的17.98万t;芝麻油产量从2000年15.90万t减少到2019年的915万t,减少了6.75万t,其中2016年产量最低,只有6.90万t,2002年产量最高,为17.64万t;亚麻籽油产量从2000年8.46万t增加到2003年的11.07万t,增加了2.61万t,后又下降到2019年的8.17万t,总体产量变动不大;油茶籽油产量从2000年19.13万t增加到2019年的62.29万t,增加了2.26倍。
2我国食用植物油料油脂供给预测
2.1Holt双参数线性指数平滑模型的选取
2.2模型检验及预测
2.2.1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料总量的预测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料总量预测值检验见表3。
根据Holt双参数线性指数平滑模型得到2000—2025年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料总量的拟合图,如图2所示。图中UCL代表模型预测区间上限,LCL代表模型预测区间下限。
由图2可知,模型走势整体都控制在预测区间之内,呈增长趋势。根据图2拟合出2020—2025年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料总量的预测值,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料总量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并且短期增加值比较稳定。2020—2025年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料总量预测值分别为6374.2、6429.4、6484.5、6539.7、6594.8、6650.0万t。
2.2.2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总量的预测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总量预测值检验见表5。
3我国食用植物油发展的制约因素
3.1行业科研经费不足,企业市场竞争力偏低
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一直以来都是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中坚力量,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其作用不容忽视。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1604家,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661.6亿元,产品销售总收入6248.8亿元,利润总额123.2亿元\[15\],整个产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但行业科研投入资金不足,2019年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研发费用为9.8亿元,仅占产品销售总收入的016%\[16\],远落后于《粮油加工业“十三五”规划》中“到2020年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06%”的目标。研发费用的不足导致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自主创新缺乏后劲,市场竞争能力与港澳台商及外资企业相比明显不足。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中港澳台商及外资企业虽然只有78家,占比仅4.9%,但其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占整个食用植物油加工产业的344%和45.4%\[15\],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远高于国内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
3.2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
3.3耕地资源有限,粮油主产区撂荒严重
我国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山地面积占比高达68.2%\[20\],虽然“红线论”的提出为国家耕地面积提供了约束性指标参考\[21\],但要做好粮食生产保证“中国人碗里装着中国粮”,又要提高食用油自给率保障食用油安全,有限的耕地供给就显得捉襟见肘。尤其是在一些农业大省中,粮油同期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存在油菜和冬小麦种植同期的问题,华北平原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也有玉米和花生“争地”的矛盾,东北地区的春大豆和春小麦也存在播种面积相互掣肘的现象,在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为首要前提的要求下,能够为占食用植物油比例超过95%的草本油料\[22\]提供更多耕地空间的可能性实在有限。另外,我国粮油主产区的耕地撂荒情况比较普遍,早期只是出现在山区\[23\],如今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几个粮油大省的耕地撂荒现象最为严重\[24\],这就使得实有耕地面积减少、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地肥力下降\[25\],进而导致油料主产区的抗灾减灾压力倍增,最终增加我国食用植物油本土供给下降的风险。
3.4机会成本增加,油料种植收益低花生、芝麻等食用油料种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投入\[26-27\]。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率的提高,我国农户的非农就业机会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农户从事食用油料种植的机会成本不断增加,一些原先具有油料生产优势的地区油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有限,原有的油料种植农户选择从事经济收益更高的非农产业工作\[28\],尤其是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得真正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以老人、妇女居多,其劳动能力等相对有限,这又进一步导致油料种植产量不稳定,市场论价能力低,油料种植收益下降,并最终导致我国油料种植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北上”“西进”趋势\[29-30\]。而我国西部和北部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进一步制约了食用植物油料的供给。
3.5优良品种选育较慢,机械化生产有待提高优良品种、机械化水平是推动我国食用植物油料发展的重要动力\[31\]。
当前,我国油料作物仍面临着品种及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制约\[32\],尤其是占国产油料供给半壁江山的油菜,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适合机械化的品种选育技术以及非生物逆境的抗性品种选育技术都不够成熟,有些还只是在探索阶段\[33\],这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油料单产和质量的提升。另外,受制于地形和种植规模,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还有待提高,除了个别省份外,其余地区的机械化程度普遍偏低\[17\],而对于主要种植于山地的油茶、种植于丘陵砂壤土的花生而言,实现机械化生产和收获的难度更大,农业机械使用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