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详情页

云南省,简称云或滇,中国23个省之一,位于西南地区,省会昆明。介于北纬21°8′~29°15′,东经97°31′~106°11′之间,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省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云南省常住人口4858.3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28.8万人。

概况

云南省简称“滇”或“云”,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云南界于北纬21°8′—29°15′,东经97°31′—106°11′之间,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省属低纬度内陆地区,全省东西最大横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990千米,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总人口4829.5万人(2019年),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下辖8个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云南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有8个州(市)的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

云南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哈尼梯田、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玉龙雪山、洱海、滇池、抚仙湖、梅里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噶丹松赞林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旅游景点。

2019年,实现生产总值17881.1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498.8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957.4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424.8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7136元。

行政区划

云南省下辖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65个县,29个自治县,合计129个县级区划,1405个乡镇(街道),14381个村(社区)。

昆明市:呈贡区、盘龙区、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晋宁区、东川区、安宁市、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曲靖市:麒麟区、沾益区、马龙区、宣威市、富源县、罗平县、师宗县、陆良县、会泽县

玉溪市:红塔区、江川区、澄江市、通海县、华宁县、易门县、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昭通市:昭阳区、水富市、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

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市、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

丽江市:古城区、永胜县、华坪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

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

临沧市:临翔区、凤庆县、云县、永德县、镇康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

德宏傣族景颇族:芒市、瑞丽市、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弥勒市、建水县、石屏县、泸西县、绿春县、元阳县、红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

人口民族

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85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1.2万人,出生率为12.63‰;死亡人口30.0万人,死亡率为6.20‰;自然增长率为6.43‰,比上年下降0.44个千分点。年末全省城镇人口2376.2万人,乡村人口2482.1万人,全省城镇化率达48.9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25个。其中(按人口数多少为序),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共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人口数均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达1630.93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57%,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千万的3个省区(广西、云南、贵州)之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为27.6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0.2%。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100万人的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6个;超过10万人不到100万人的有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9个;超过1万人不到10万人的有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蒙古族、德昂族、满族8个;超过6000人不到1万人的有水族、独龙族2个。云南少数民族交错分布,表现为大杂居与小聚居,彝族、回族在全省大多数县均有分布。

历史

建制沿革

云南省简称“滇”或“云”,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人类。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梁州。秦朝以前,曾出现古滇王国。秦汉之际,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过郡县制。西晋时期,云南改设为宁州,是全国十九州之一。唐宋时期,曾建立过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政权。公元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云南”正式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1382年,明朝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辖全省府、州、县。清朝沿袭明朝制度,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道、府、州、县。1911年,全省共设置府15个、厅18个、州32个、县41个、土司区18个。1949年,全省分设1个省辖市、12个行政督察区、112个县、17个设治局、2个对汛督办区。1950年2月24日,云南解放,从此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历史事件

滇王受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巴蜀兵攻灭了滇国东北外围的一些滇国同姓部落,兵临滇国,滇王投降。随后,西汉王朝授予滇王“滇王之印”,让他继续统治当地士著。

南诏建国在唐朝的支持下,到公元738年为止,蒙舍诏先后吞并了洱海地区的白蛮和其他五诏,统一洱海流域。唐玄宗封南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以此为标志,南诏国建立。

建大理国公元937年段思平取得三十七蛮部的支持,会各部兵于石城(今曲靖),向西进兵打败了杨干贞,段思平称帝建国号大理。

设云南行省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即开始使用年号“中统”。1271年,建国号“大元”。中统年间以后,忽必烈政权相继在先后被征服的中原各地推行行省制度。1276年,赛典赤·赡思丁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云南”正式成了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

梁王败北元代,蒙古统治集团一直派出一位宗王坐镇云南,元朝前期王号为“云南王”,后期改为“梁王”。1381年,30万明军进军云南,在曲靖白石江大败梁王军队。梁王出走晋宁州后自杀。1382年,明军又攻克大理,三员领兵将领之一沐英以及30万军队都留在云南。

改土归流清代,云贵总督鄂尔泰数次上疏,全面阐述改土归流的必要,就云南整体的改土规划提出澜沧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内宜流不宜土的主张。1726年获雍正帝批准,开始改土归流。

马嘉理事件1874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在中缅边界中国云南蛮允镇(今盈江县芒允镇)蓄意挑起冲突,窜至中国边境,开枪射杀中国边民的英国人马嘉理等人被击毙,故称“马嘉理事件”。

各族人民抗英守边1891年,英军进兵江心坡,遭到景颇族人民的坚决抵抗。同年,英军入侵干崖,新袭替干崖宣抚使的傣族土司刀安仁率傣、汉各族民众在铁壁关、大青树一带英勇抗击。1893年,刀安仁之父刀盈廷召集陇川、勐卯傣族土司和盆干景颇山官联合抗英保境。清政府急令腾越官府勘察各关的关址并与英军谈判。刀安仁和各族民众即刻将拓印关址、门坊碑刻等凭据交由官府。1898年,英军再犯大青树,刀安仁挥师一鼓作气将侵略军撵回了八莫。在刀安仁等人领导下,盈江各族人民抗英8年,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滇越铁路1903年10月28日,法国驻华公使与清政府签订《滇越铁路章程》,滇越铁路云南段的修筑提上日程。滇越铁路自越南海防经河内到老街。从中国河口经蒙自到昆明,全长859千米,中国境内465千米,1904年动工,于1910年建成通车。

护国运动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等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出兵讨袁,掀开了护国运动的大幕。1916年6月,袁世凯死,护国战争停止。

滇缅公路1937年底,国民政府决定开辟滇缅公路。滇缅公路云南段全长959.4千米,其东段从昆明至下关,长411.6千米;其西段由下关到瑞丽(后改至畹町),长547.8千米。

驼峰航线1942年日军切断中国云南的陆上国际大通道之后,国民党政府和盟军被迫依靠飞越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中印空中航线,即“驼峰航线”维系国际交通和抗战物资输入。

西南联大1938年4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辗转来到昆明办学,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一二·一惨案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代理省主席李宗黄指使省党部、军官总队、三青团暴徒百余,携带铁条、刺刀和手榴弹,分头攻打云南大学、联大新校舍、联大师范学院等学校,武力镇压学生反内战民主运动,致使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西南联大师院学生李鲁连、女生潘琰(中共党员)和南菁中学教师于再(中共党员)惨遭杀害,数十名师生被炸伤、打伤,其中重伤2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历史人物

庄蹻(-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楚国将军,楚庄王之苗裔。楚顷襄王在位时率领楚军循长江而上,夺取巴蜀和黔中以西,并一直打到滇池地区(今云南省昆明市一带)。当时滇池方圆五百里,周边良田万顷、肥沃富饶,是古代云南的经济、政治中心,庄蹻率领中原军队占领了滇池地区,并且使它归属了楚国。

孟获,三国时期南中夷族首领,系东汉末建宁郡(今云南曲靖)人,另说为益州郡(今云南晋宁)大姓,生卒年代不详,约生活于建兴三年(225)前后。

爨宝子(380—403),建宁同乐(今云南陆良)人,19岁时即“弱冠称仁”,就任建宁(今云南曲靖)太守。

皮逻阁(697—748),南诏第四代王。于唐朝开元十六年(728)即位。开元二十五年(737),皮逻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率兵征讨潜通犬戎(吐蕃)的洱河诸部并乘胜兼并五诏。当时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训、御史严正诲参与军事,先灭越析,次灭三浪,又灭蒙嶲,很快统一六诏。

阁罗凤(712―779),又作觉乐凤,南诏第五代王。“天宝战争”后,归顺吐蕃。766年,阁罗凤在都城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立南诏德化碑,表明叛唐出于不得已,愿与唐世代友好。

段思平(893—944),即大理太祖,白族,大理喜睑(今喜洲)人,一说为剑川永榜人,大理国的缔造者、开国皇帝。

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元代初期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在担任云南平章政事(官名,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的六年间,“兴滇之心,事滇之子”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深得民从拥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南行中书省后,派其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至元16年(1279),赛典赤·瞻思丁死于任上,送葬群众“号泣震野”。

沐英(1344—1392),字文英,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18岁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军事生涯。洪武十四年(1381),沐英为右副将军,与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副将军蓝玉率师30万南征云南。洪武十七年(1384),傅友德、蓝玉率军班师,留沐英镇守云南。其镇滇期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对西南安定做出贡献。洪武二十五年(1392)封黔国公,卒于任上。其子孙世袭黔国公职位,直到末代黔国公沐天波随永历帝走入缅甸而死,沐氏家族镇守云南共226年。

郑和(1371—1433),出生于今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和代村,回族,原名马三保。洪武十三年(1381)冬,明军进攻云南。10岁的马和被掳入明营,受宫成为宦官,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立功。后明成祖朱棣赐马和郑姓,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62岁的郑和于最后一次从西洋归国途中,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船队回国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李元阳(1497—1580),字仁甫,号中溪,别号逸民,明代大理府太和县人,白族。明嘉靖元年壬午(1522),取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由于参加议论为嘉靖皇帝生父封号的所谓“大礼议”而被贬江西分宜县。

兰茂(1397—1470),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云南省嵩明县杨林人,祖籍河南洛阳。明代医药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生性聪颖,勤奋好学,少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终身隐居杨林乡里,采药行医,潜心著述,设馆授徒,人称“小圣”。

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崇祯十七年(1644)初,大顺军直指京师,崇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等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吴三桂才到达丰润一带,观望不前。李自成令诸将发书招吴三桂,吴三桂和众将商议决定归顺大顺。四月初五日,吴三桂行到永平西沙河驿,见到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吴襄为闯王部下拷掠,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抢占,于是降清,引清军入关,清朝封其为平西王。其后为清军前驱,一直南下打到云南。1661年在昆明杀南明永历帝。1673年,因朝廷撤藩而起兵反清。康照十七年(1678)三月初一日,于衡州府称帝,定国号为“周”,改元“昭武”。但很快吴三桂就于八月病死,其孙吴世璠继位。康熙二十年(1681)春,清军围昆明,并分兵克复附近州县。十月,吴世璠在昆明城内自杀,余部投降。

钱沣(1740—1795),字东注,一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代大臣、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授检讨,官至御史。曾疏言和珅为军机,办事不遵制度,因授稽察军机处之任。和珅知其家贫裘薄,凡劳苦事多委之,积劳成疾死。书法逼近平原,尝兴酣画马识者珍之。有《南园集》。

王炽(1836—1903),字兴斋,云南弥勒县虹溪人。年轻时斗殴杀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庆,与旅渝滇商合营天顺祥商号,来往川滇互贸。随后又与席茂之在昆明合资开设“同庆丰”商号。数年经营,成为滇中富商。英国《泰晤士报》曾对百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统计,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炽。而且,他是唯一一名榜上有名的中国人。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民间称为“钱王”。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人,祖籍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秀才,二十九年(1903)入昆明高等学堂。次年(1904)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先后毕业于振武学堂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次年(1906)春,任云南留日学生同乡会会长,《云南杂志》社经理。1908年河口起义,组织“云南独立会”以为声援。宣统元年(1909)回国,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次年旋升总办。他以“坚忍刻苦”为校训,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教育学生,使讲武堂成为“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军事学校。期间,他化装到中缅边境调查后,所提出的英国入侵片马应对三策和《滇西兵要界务图》,对加强滇西防务、滇西抗战及中缅划界作用甚大。

张问德(1880~1957),字崇仁,号讱庵,云南腾冲人。投身辛亥而从政,有文韬武略,为官清正不阿。先后任滇军五旅秘书、腾冲参议会议长、云南省政府秘书、昌宁县县长、腾冲县县长、昆明行营少将军法官兼腾龙守备指挥部第一军事支队长、顺宁县县长、德宏州政协常委。有《偏安腾北抗战集》《秋生草堂诗文录》等著作存世。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1911年(宣统三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举为都督。数日后,云南各府、州、县传檄而定,全省光复,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统治被彻底推翻。蔡锷在出任云南都督期间,大力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受军民爱戴,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始终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原则立场。

唐继尧(1883~1927),又名荣昌,字蓂赓,云南会泽县城关人。滇军创始人与领导者,滇系军阀首领。参加过重九起义,昆明起义。在护国战争中,与蔡锷联合宣布云南独立,自任中华民国护国军总司令,护国战争结束后,任云南督军兼省长。护法运动中被推为护法军总裁之一,并任滇川黔鄂豫陕湘闽八省靖国联军总司令。民国二年(1913年)开始在云南执政,唐继尧在近14年的执政期中,兴办教育、筹办市政、发展实业做了若干件利民兴滇的大事,为云南的近代化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

龙云(1884~1962),字志舟,原名登云,彝族。彝名纳吉乌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炎山乡人。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1948年加入民革,历任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中央副主席,第四届中央常委。龙云先后主政云南17年。期间,他努力革新,支持民主运动,坚持抗日,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被誉为“民主堡垒”。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共产党员,人民音乐家,中国新音乐的创始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国藤泽市海滨游泳时溺水而卒,时年23岁。

熊庆来(1893~1969),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弥勒市,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1920年熊庆来获得马赛大学理科硕学位;1926年创办清华大学算学系;1933年获得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后在国立清华大学任教;1937年出任云南大学校长;1939年创办云南大学附中。熊庆来以“熊氏无穷数”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

方国瑜(1903~1983),字瑞臣,纳西族,教授,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成员。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五一街人。师从钱玄同、章太炎、陈垣、梁启超、赵元任,曾在京师大学研究院、私立民国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和云南大学历史系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民族历史、中国西南边疆史地、云南史料目录、东巴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震古烁今的杰出成就。

云南之最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云南省

云南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

云南省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独龙族

云南省最大的侨乡——保山市

云南省最早的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云南省最早的民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

全国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昆明斗南

中国创建最早的青铜器博物馆——江川青铜器博物馆

中国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

中国最大的乡级图书馆——和顺图书馆

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东巴文

云南省最古老的音乐——纳西古乐

世界最著名的喀斯特景观之一——石林

亚洲最壮观的溶洞——燕子洞

中国最早创建的热带植物园——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

世界第一高山茶花树——巍宝山“桂叶银红”古山茶

中国最大的铜铸殿——金殿

中国对联最多的公园——玉溪通海秀山公园

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滇王之印

世界最古老的铜鼓——万家坝铜鼓

中国最大的铁柱——南诏铁柱

中国最早的铜棺——石头山铜棺

世界最大最重的古币——嘉靖通宝

中国最早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元谋人之齿

中国最古老的猿化石——禄丰腊玛古猿化石

环境气候

地理概况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地省份,山地面积33.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4%;高原面积3.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0%;盆地面积2.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0%。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常年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最高点海拔6740米,在滇藏交界处德钦县境内怒山山脉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低点海拔76.4米,在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红河交汇的中越界河处,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千米,海拔相差6000余米。

云南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从北到南的每千米水平直线距离,海拔平均降低6米。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之间,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系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河自北向南相间排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南部为横断山脉,山地海拔不到3000米,主要有哀牢山、无量山、邦马山等,地势向南和西南缓降,河谷逐渐宽广;在南部、西南部边境,地势渐趋和缓,山势较矮,宽谷盆地较多,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

全省河川纵横,湖泊众多。全省境内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889条,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在云南境内的主要河流段,长江称金沙江,珠江称南盘江,红河称元江,伊洛瓦底江称大盈江;出境河流段澜沧江称湄公河,怒江称萨尔温江。红河和珠江发源于云南境内,其余为过境河流。除金沙江和南盘江外,均为跨国河流,这些河流分别流入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多数河流具有落差大、水流湍急、水流量变化大的特点。全省有高原湖泊40余个,多数为断陷型湖泊,大体分布在元江谷地和东云岭山地以南,多数在高原区内。湖泊水域面积约1100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0.28%,总蓄水量1480.19亿立方米。湖泊中数滇池面积最大,为306.3平方千米;洱海次之,面积约250平方千米。抚仙湖深度全省第一,最深处为151.5米;泸沽湖次之,最深处为73.2米。

气候特点

云南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滇西北属寒带型气候,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滇东、滇中属温带型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属低热河谷区,有一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进入热带范围,长夏无冬,一雨成秋。在一个省区内,同时具有寒、温、热(包括亚热带)三带气候,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平均递降0.6°C~0.7°C,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景象别具特色。

资源物产

土壤资源

云南因气候、生物、地质、地形等相互作用,形成了多种多样土壤类型,土壤垂直分布特点明显。经初步划分,全省有16个土壤类型,占到全国的1/4。其中,红壤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是省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土壤资源,故云南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云南稻田土壤细分有50多种,其中,大的类型有十多种。成土母质多为冲积物和湖积物,部分为红壤性和紫色性水稻土。大部土壤分呈中性和微酸性,有机质在1.5%~3.0%,氮磷养分含量比旱地高。山区旱地土壤约占全省的64%,主要为红土和黄土。坝区旱地土壤约占17%,主要为红土。旱地土壤分布比较分散,施肥水平不高,加之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普遍较水田低。常用耕地面积423.01万公顷。

植物资源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植物类型都有分布,古老的、衍生的、外来的植物种类和类群很多。在全国近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占60%以上,分别列入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树种有150余种。《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共收录云南省的物种2.54万个。2019年,云南森林面积为2311.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0.3%,森林蓄积量19.70亿立方米。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161个,其中,国家级21个、省级38个、州市级55个、区县级47个,总面积约28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云南树种繁多,类型多样,优良、速生、珍贵树种多,药用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等品种在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故云南还有“药物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之称。

动物资源

云南动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云南省分布有脊椎动物1737种,占全国总数的58.2%,其中陆生脊椎动物1366种。在云南省1366种陆生野生动物中,有兽类300种,占全国兽类种数的50.3%;鸟类802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64%;爬行类152种,占全国爬行类种数的39%;两栖类112种,占全国两栖类种数的38%,全国见于名录的2.5万种昆虫类中云南有1万余种。其中许多属于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我国公布的335种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中,云南就有199种,占全国总数的59.4%。其中的亚洲象、野牛、绿孔雀、赤颈鹤等23种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还有很多属于国际重要的迁徙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药用、观赏和科研价值的物种。在1997—2001年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首次发现豆雁、黑嘴鸥、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等4种鸟类在云南省有分布。珍禽异兽,如:蜂猴、滇金丝猴、野象、野牛、长臂猿、印支虎、犀鸟、白尾梢虹雉等46种均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熊猴、猕猴、灰叶猴、穿山甲、麝、小熊猫、绿孔雀、蟒蛇等154种均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此外,还有大量小型珍稀动物种类。

矿产资源

云南地质现象种类繁多,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尤以有色金属及磷矿著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是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云南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矿种全,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43种,已探明储量的有86种;二是分布广,金属矿遍及108个县(市),煤矿在116个县(市)发现,其他非金属矿产各县都有;三是共生、伴生矿多,利用价值高,全省共生、伴生矿床约占矿床总量的31%。云南有61个矿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铅、锌、锡、磷、铜、银等25种矿产含量分别居全国前3位。

能源资源

云南能源资源得天独厚,尤以水能、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开发条件优越;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有较好的开发前景。云南河流众多,全省水资源总量220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04亿千瓦,居全国第3位,水能资源主要集中于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可开发装机容量0.9亿千瓦,居全国第2位。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全省现已探明储量240亿吨,居全国第9位,煤种也较齐全,烟煤、无烟煤、褐煤都有。地热资源以滇西腾冲地区的分布最为集中,全省有出露地面的天然温热泉约700处,居全国之冠,年出水量3.6亿立方米,水温最低的为25°C,高的在100°C以上(腾冲县的温热泉,水温多在60°C以上,高者达105°C)。太阳能资源较丰富,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等省区,全省年日照时数在1000~2800小时之间,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在90~150千卡之间。省内多数地区的日照时数为2100~23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20~130千卡。

旅游资源

云南以独特的高原风光,热带、亚热带的边疆风物和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而闻名于海内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经建成了一批以高山峡谷、现代冰川、高原湖泊、石林、喀斯特洞穴、火山地热、原始森林、花卉、文物古迹、传统园林及少数民族风情等为特色的旅游景区。全省有景区、景点200余个,国家级A级以上景区有134个,其中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有石林、大理、西双版纳、三江并流、昆明滇池、丽江玉龙雪山、腾冲地热火山、瑞丽江—大盈江、宜良九乡、建水等12处,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有陆良彩色沙林、禄劝轿子雪山等53处。

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和会泽等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腾冲、威信、保山、会泽、石屏、广南、漾濞、孟连、香格里拉、剑川、通海等1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禄丰县黑井镇、会泽县娜姑镇白雾街村、剑川县沙溪镇、腾冲县和顺镇、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石屏县郑营村、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孟连县娜允镇等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1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1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丽江古城(1997年7月)、红河哈尼梯田(2013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江并流(2003年7月)、石林(2007年6月)、澄江古生物化石地(2012年7月)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丽江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经济

经济概况

2019年,全省生产总值(GDP)23223.75亿元,比上年增长8.1%,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37.62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7961.58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24.55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0:38.9:47.1调整为13.1::34.3:52.6。全省人均生产总值47944元,比上年增长7.4%。非公经济增加值10954.7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2%,与上年同期持平。全年财政总收入4031.19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73.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77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2.5,比上年上涨2.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3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外贸进出口总额336.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8%。城镇、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238元、11902元,分别增长8.2%、10.5%。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0122元,比上年提高8.1%。

农业发展

云南农业历史久远,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原始农业。秦汉时期农业有了较快发展,而且牧业、渔业、丝麻棉纺织品等手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近代农业经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新中国建立后,农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大体经历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957年)、曲折发展时期(1958~1965年)、徘徊发展时期(1966~1978年)、持续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1995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稳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截至2019年底,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4935.74亿元和3037.62亿元,同比均增5.6%。

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902元,同比增长10.5%,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个百分点。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3037.62亿元,同比增长5.5%、排全国第2位。农产品出口额331.2亿元,连续多年稳居西部第一,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

全省65个县(市)域完成乡村建设规划。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88.3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26%,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72.92%。全省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1%,化肥、农药使用量双双实现负增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等任务全面完成,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6%、比全国高6个百分点。全省动物防疫整村推进乡镇覆盖率达95.5%,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免疫密度均达到100%。农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6.6%。圆满完成13项农业农村改革任务。其中完成承包土地确权面积731.54万公顷,确权承包方887.2万个,颁发证书855.9万本、颁证率达96.5%;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农垦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在全国35个垦区中排名第9。

工业发展

云南工业源于上世纪初,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军工企业迁至昆明,为云南工业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从1950~1995年的46年来,以年均12.3%的速度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调整结构,经济效益日益提高,形成了一个具有云南特色、门类比较齐全、相互配套、初具规模,并有一定基础、实力和水平的工业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紧紧围绕八大重点产业、“三张牌”和“数字云南”建设,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增强全省工业发展后劲,有力促进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已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烟草、电力、有色、化工、食药等产业为支柱行业,覆盖39个工业大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201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5301.51亿元,比上年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5]增加值增长8.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19.5%,集体企业下降8.2%,股份制企业增长8.0%,私营企业增长12.3%。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8.1%,制造业增长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8%。

分行业看,烟草制品业增长1.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0.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0.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8.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4.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8.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粗钢产量2154.68万吨,增长11.9%;钢材产量2323.31万吨,增长19.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405.08万吨,增长13.6%;水泥产量12844.85万吨,增长8.9%;卷烟产量699.29万箱,下降0.1%;成品糖产量238.70万吨,下降2.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2459.35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实现利润879.86亿元,下降6.8%。

服务业发展

建国前,除昆明、大理、保山、蒙自等少数坝区有一定的商品交换基础外,多数地区贸易不发达。建国后云南城乡集市贸易恢复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的恢复和发展,全省集市贸易日趋活跃。云南旅游业始于50年代,主要接待社会主义国家的旅游者和回国华侨,业务范围有限,发展缓慢。“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被限制取消,旅游业受到重创,陷入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旅游业等服务业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经过40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019年,全省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224.55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高于全国(6.9%)1.4个百分点。2019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0亿人次,同比增长17.4%;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035亿元,增长22.7%。接待国内旅游者8.0亿人次,同比增长17.4%。接待入境游客(含口岸入境一日游)1484.93万人次,同比增长4.8%。外贸进出口额336.9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8%,排名位列全国20位,增幅位列全国第5位,西部省区增速排名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39.18亿元,同比增长10.4%,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国第3位。

八大产业

一、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以新药研发为重点,整合全省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资源,以原创性突破和二次资源开发为核心,提升新药研发水平。建设优质中药材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重视种源研究,建设良种基地。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生物技术药,有选择地发展化学药,积极发展功能性保健品。统筹利用生物医药、医疗、生态旅游等优势资源,鼓励发展多样化健康产品和服务,构建集健康、养老、养生、医疗、康体等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截至2018年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完成了150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完成亿元以上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超过20个,完成生物医药产业亿元以上重点投资项目55项。新世纪中药饮片生产线、云南白药二期物流中心、积大制药二期工程、大唐汉方制药生产线等一批建设项目竣工,一批知名药企分别落地昆明、普洱、昭通、大理、丽江、保山等州(市),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10.63亿元。

2018年,全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59.01亿元,增长8.0%;实现增加值1068.70亿元,增长6.7%,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1%。

二、旅游文化产业

三、信息产业

全面推进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重点打造昆明呈贡信息产业核心集聚区,推动滇中城市群因地制宜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配套产业集群,依托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建设信息产品出口加工集散基地。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通信枢纽中心和国际光缆建设,建成“全光网省”,普及4G网络,超前部署支撑5G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落实大数据行动纲要,加快“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创意、区域信息服务产业等发展壮大,培育信息经济新业态。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构建网络治理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营造安全可信的发展环境。

云南电子信息制造领域已经实现了移动终端、平板电脑、液晶电视、柔性显示器、机器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车载电子设备等产品的云南制造;在电子材料方面,硅晶圆片实现了量产,一批稀贵金属电子材料的研制取得突破;在云计算、大数据的产业培育方面,华为、浪潮等一批云计算大数据中心落地云南,组建了多个省级大数据研究院;在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无人机、3D打印等多个领域开展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转换,推动了新技术在全省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与运用。引进有影响力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20余家,有一定规模的配套企业50余家,产品覆盖十多个产业门类,形成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2018年,全省信息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38.16亿元,增长23.3%,实现增加值532.41亿元,增长24.3%,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5%,提高0.2个百分点。

四、现代物流产业

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依托干线铁路、公路以及机场、港口、口岸,完善和优化现代物流网络布局,统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示范园区。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有效衔接,提高物流信息化、物流装备现代化和标准化水平,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保税物流发展,构建便捷高效的跨境物流体系。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城市物流配送,健全乡村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构建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云南出台了《云南省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10条措施》,着力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在跨境物流、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农村物流、城市配送等重点工程上实现了新发展;在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培育、重大项目建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等重点工作上实现了新突破。现代物流产业异军突起,产业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设立总规模200亿元全市场化的云南现代物流产业投资基金,加强现代物流产业的投入保障,积极推进省级重点物流产业园的建设。

2018年,全省现代物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51.15亿元,增长17.8%;实现增加值1635.90亿元,增长15.7%,占全省GDP的比重为7.8%,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物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4.76亿元,增长7.8%,实现增加值337.79亿元,增长8.2%。

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

发展目标: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左右;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71∶1,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0亿元以上,力争实现全省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业“小巨人”达100户,农业“小巨人”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重点任务:

突出“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打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品牌。

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稳定高效的原料基地,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强县,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绿色经济示范区示范带建设。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培育发展农业经济新业态。

完成进展:(截至2019年底)

六、新材料产业

发展目标: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00亿元左右;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

重点任务:

大力发展铂族、锗、铟、镓等稀贵金属材料及元器件加工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合金材料和高端装备用新材料。积极发展电极材料、膜材料、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封装材料、蓝宝石衬底、碳化硅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增材制造(3D打印)用粉体材料等产品。

发挥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贵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七、先进装备制造业

发展目标: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左右。

加快发展数控机床、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铁路养护设备、电力和新能源装备、重化矿冶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等先进装备,培育发展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装备。

大力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的特色机电产品制造。着力发展装备配套产业,发展壮大一批配套企业集群。

八、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

发展目标: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左右,其中食品工业1400亿元左右,消费品制造业600亿元左右;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左右,其中食品工业2000亿元左右,消费品制造业1000亿元左右。

加快“云品”特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健全标准体系,打造茶、酒、糖、油、核桃、咖啡、果蔬7类过百亿元的云南特色食品加工业。

以沿边、廊带节点城镇和开放载体为支撑,布局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快承接家电、纺织服装、鞋帽、塑料制品、玩具、五金等出口导向型消费品制造,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轻工纺织产业平台和加工贸易平台。

推动特色消费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发展花卉、橡胶制品、包装印刷、林板、林产化工等优势行业,重点发展珠宝玉石、工艺美术、户外用品等旅游消费品制造,大力发展天然香料、香水、精油、护肤及化妆品、洗涤清洁用品,积极发展节能节水器具等绿色消费品,加快家具产业发展。

三张牌

2018年1月25日,云南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形成几个新的千亿元产业。”具体内容是:打造“绿色能源牌”,做强绿色能源产业,把绿色能源产业打造成云南重要支柱产业;打造“绿色食品牌”,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方向,把高起点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大力发展从“现代中药、疫苗、干细胞应用”到“医学科研、诊疗”,再到“康养、休闲”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

2019年底,全力打造“绿色能源牌”,绿色铝创新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投产,绿色铝材、绿色硅材等产业快速发展,省内用电量占比提升到52.3%。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创建一批“一县一业”示范县、特色县,新认证“三品一标”1525个,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全面提速,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农业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6∶1。全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启动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质”旅游革命“三部曲”,“一部手机游云南”重构了智慧旅游、全域旅游新生态,“30天无理由退货”成为诚信云南新标志,旅游总收入突破1.1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非公经济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大幅下降,省属国企资产负债率下降到70%以内。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一个内涵丰富且涉及面广泛的概念,《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中对数字经济的阐述是:数字经济是指以使得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金融科技与其他新的数字技术应用于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共享过程中,改变了社会互动方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通信技术使现代经济活动更加灵活、敏捷、智慧。

数字经济有几个特点:一是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每个消费者都成了重要的数据生产者;二是连接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互联网兴起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共享经济让微小个体在作为消费群体的同时,也成了重要的生产群体,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三是信息技术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断演进和升级,使更多的商业创新和创业成为可能。

2019年以来,云南省大力打造“数字云南”,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受欢迎的数字经济项目,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8.3%。资源数字化全面推进,人口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工厂、矿山、旅游、农业资源等数字化成果不断涌现,国家禁毒大数据云南中心、林业“双中心”初步实现服务全国。数字产业化成效初显,引进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出全国第一张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数字能源、数字金融、数字环保等快速推进。

文化

语言文化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的边疆省份,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水族、满族3个民族使用汉语外,其他22个少数民族使用26种语言,其中景颇族有景颇语和载瓦语,瑶族有勉语和布怒语,怒族有怒苏语、阿侬语、矛若语。26种少数民族语言分属汉藏、南亚两大语系的藏缅、壮侗、苗瑶、孟高棉4个语族,藏、景颇、彝、缅、苗、瑶、壮傣、佤德昂8个语支。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

母语型。这类民族主要聚居在边疆地区,虽有部分人通汉语,但其民族的共同交际语为本民族的母语,基本只使用本民族语言。如怒江的傈僳族,迪庆的藏族,德宏的傣族、景颇族,西双版纳的傣族,沧源、西盟的佤族,澜沧的拉祜族,贡山的独龙族和怒族等。

双语型。双语现象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较为普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居住在内地平坝地区或各民族交错聚居、杂居的地区,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已有一部分人兼通汉语,如白族、纳西族、壮族等;另一种情况是居住在边疆地区的人口较少的一些民族,他们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有一部分人兼通本地区另一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如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的拉祜族、哈尼族、佤族都有一部分人兼通傣语,怒江的怒族、白族、彝族中大多数人兼通傈僳语。

多语型。这类民族一般人口较少,与邻近的民族联系密切,他们除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外,还兼通邻近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的语言。如德宏的德昂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兼通景颇语、傣语。宁蒗的普米族,除使用普米语外,一部分人还兼通藏语、彝语、纳西语,有的还兼通汉语。

母语转用型。这类民族本民族语言已消失,而通用汉语。回族、满族历史上已通用汉语。云南水族的本民族语言也基本消失。此外,昭通的彝族、昆明市郊区的白族大部分已通汉语。

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云南改进和创制了彝族、哈尼族、傣族、苗族、壮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白族、瑶族、独龙族13种民族文字,加上藏文等,现在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种。其中,傣族文字和语言与泰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纳西族的东巴文历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还在传承的象形文字,别具特色。

文化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的文化事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五六十年代,为了使文化工作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对解放前的各项文化事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促进了云南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云南的文化事业遭到毁灭性的灾难,出现了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文化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文化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成果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云南省明确了政策导向,优化了产业环境,加大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力地推进了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98.9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517.38亿元,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2.9%增长到2019年的3.16%,在全国排第17位,在西部排第3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49个、文化馆14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3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3万个。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率分别为94.6%、75%和79%。有10家出版单位,包括图书出版单位8家,音像出版单位2家。

民族概况

自古以来,云南是众多土著民族与来自东西南北各民族叠合的地带,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土著先民的开拓创造,又与外来民族以及周边近邻东南亚、南亚国家,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融汇,形成绚丽多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省有52个,人口超过6000人的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蒙古族、德昂族、满族、水族、独龙族等25个,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阿昌族、基诺族等15个民族为云南省所特有,是中国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彝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瑶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是中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

2019年末,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为1630.93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57%,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千万的3个省区(广西、云南、贵州)之一。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100万人的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6个;超过10万人不到100万人的有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9个;超过1万人不到10万人的有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蒙古族、德昂族、满族8个;超过6000人不到1万人的有水族、独龙族2个。云南少数民族交错分布,表现为大杂居与小聚居,彝族、回族在全省大多数县均有分布。

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1951年5月,云南省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峨山彝族自治区(后改为县)成立。至2019年末,云南省共建立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另外,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曾建立过197个民族乡,至2019年末,有57个已经撤乡建镇或被撤并,尚保留的民族乡有140个。

8个民族自治州分别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3年1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3年7月)、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54年8月)、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年11月)、迪庆藏族自治州(1957年9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7年11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等8个自治州。

民族节日

云南省各民族的岁时年节,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是各民族古风遗俗的综合体现及民族个性的表达。云南省民族众多,形成了岁时年节的多样性。据统计,云南省各民族大大小小的节日有近400个,可分为7大类。

年节: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中,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等民族有本民族的天文历法,大多有辞旧迎新的年节。年节是民族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年、哈尼族(僾尼人)的嘎汤帕节、基诺族的特懋克节、哈尼族的十月年、傈僳族的阔时节等是云南民族年节的典型代表。

祭祀节日:云南省大多数少数民族信仰民间宗教,有自然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的习俗,这些习俗逐渐演化为祭祀节日。祭祀节日是云南民族节日中最古朴的节日,分为自然崇拜的节日,如彝族的密枝节、普米族的转山会、独龙族的卡雀哇节等;祖先崇拜的节日,如佤族的拉木鼓节、瑶族的盘王节、阿昌族的窝罗节等;英雄崇拜的节日,如傈僳族的刀杆节、怒族的仙女节、满族的颁金节等。

农事节日:云南省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原因,在同一区域形成了农业的立体分布,农业生产差异大,不同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农事节日。分为除害驱虫的节日,如彝族、白族、纳西族等的火把节;祈求丰收的节日,如哈尼族的苦扎扎节(六月年)、壮族的开秧门和关秧门、佤族的播种节、阿昌族的撒种节等;庆贺丰收的节日,如壮族、拉祜族、阿昌族等的尝新节,佤族、傈僳族等的新米节等。

娱乐性节日:云南省民族众多,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娱乐节日种类多样,分为歌舞娱乐节日,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白族的石宝山歌会、彝族的马缨花节等;社交性娱乐节日,如傈僳族的澡堂会,彝族的赛装节,哈尼族的姑娘节,白族的蝴蝶会,德昂族的采花节等;综合性娱乐节日,如苗族的踩花山,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赛马会等。

商贸节日:云南省传统的集市称为街子,每隔一定日子赶一次,称为街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些自然形成的具有节日气氛的商贸集市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商贸节日。大理白族的三月街、葛根会,丽江纳西族的骡马会、棒棒会,彝族的三月会、高峰花会等。

宗教性节日:云南省民族民间同时并存着世界性的五大宗教,构成了数教和谐共处的状况,因而云南民族节日还存在着一类源于宗教活动和宗教祭祀的宗教节日,如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傣族的关门节、开门节和赕佛节,藏族的格东节、燃灯节,阿昌族的阿露节等。

法定节日:云南省各民族都有许多自己传统的民族节日,但无统一的法定节日。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各民族广大群众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或人民代表大会依据《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以及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条例逐步规定了各民族的法定民族节日,届时由当地政府筹办,安排节日活动。云南省各民族岁时年节在长期的传承、演化中,一方面是逐渐分化,另一方面不同民族在交往过程中,民族节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如汉族进入云南后,汉族节日进入云南,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民族都不同程度受到汉族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影响,进而接受了这些节日,火把节、泼水节等也亦然。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省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交往的不断加深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部分娱神的宗教节日向娱人的世俗节日转变,如傣族的泼水节等。部分节日从风俗节日向经济文化交流会转变,如彝族的火把节等。

宗教文化

云南省境内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它们有悠久的传播历史、相对稳定的信仰民族及信众,各宗教对信众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相同,但又相对平衡。各宗教之间关系和谐,发展平稳有序。云南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成为云南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云南少数民族存在不同程度的传统宗教遗存,主要有藏族苯教、纳西族东巴教、白族本主崇拜和彝族传统宗教等。遗存的形态活动主要有万物有灵观念、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神灵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现代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的一些信仰观念及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

教育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云南除昆明市有云南大学和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合大学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外,全省的教育极为薄弱,尤其是农村,边疆、山区甚至没有中小学,教育事业几乎是空白。全省人口中85%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的教育事业虽几经起伏和曲折,仍不断地有所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调整、改革、发展,变化更大。云南的教育事业为全面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全省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期完成“两基目标”,着力提升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突破,云南教育现代化迈出了新步伐。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基本完备的教育体系,为云南的经济腾飞、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オ,为跨世纪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19年底,云南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万所,在学学生达万人。其中,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万人;高中阶段在学学生数万人(含中等职业教育在学学生数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万人(其中,普通小学万人,普通初中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万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注册学生数万人;在学少数民族学生数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工读学校、在职人员攻读博/硕士学位),占在学学生数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等教育毛入率%。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万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年终就业率为%。各级各类学校有教职工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万人。全省教育经费总收入亿元,总支出亿元。

卫生事业

2019年,云南省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4.7岁,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不足32岁相比,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孕产妇死亡率由1950年的1500/10万下降到2019年的17.90/10万,婴儿死亡率由1950年的319.9‰下降到2019年的5.78‰。

全省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91个,病床615张,专业卫生人员991人,增长到2019年底的25582个,床位31.19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3.97万名,全省总诊疗人次达到28243.33万人次。社会办医从凤毛麟角的个体行医,到现在的社会资本办医、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香港独资医疗机构,多形式、多渠道、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提供模式。此外,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建有109所县级中医医院;疾控机构176个,各级疾控人员9503人,并建有3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设有1个省级急救中心,15个州市级急救中心,110所县级医院急救站;1家血液中心、15个州市中心血站,115个县级储血点;全省急救车年平均出诊次数达35万余次。

截至2019年底,全省129个县(市、区)共有13446个村卫生室,有1355个乡镇卫生院,达到了每个行政建制村至少设有一个政府举办的村卫生室,每个行政乡镇至少设有一个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的目标和要求。乡镇卫生院在岗人员有50577人,村卫生室人员有42475人。乡镇卫生院总诊疗人次为5574.32万人次,比2013年增加28.24%,入院144.8万人次。全省乡镇卫生院建设达标率已经达到99.6%,行政村卫生室实现建设全面达标。

云南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瘴疬之区”,疟疾、鼠疫、天花、麻风、霍乱等疾病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建立了省、州市、县三级防疫站,并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预防接种和重大疾病防控。1956年全省消除了人间鼠疫,1960年消除了天花。六七十年代以后,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等疫苗针对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已经连续21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在四五十年代曾严重危害云南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疟疾,2019年,全省已维持三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2018年,全省129个县(市、区)均通过了国家消除疟疾考核评估。血吸虫病也正在接近全面阻断或消除目标。麻风病患病率2019年与1968年相比,下降了98.78%,有望2020年全省实现全面消除。2019年,云南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98.0591/10万,已经连续13年保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科技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云南的科学技术工作和力量非常薄弱。1949年,全省仅有自然科学研究机构4个、职工不足100人,另有省农事改进所和几个农业试验场。科普工作,虽于1910年组建过云南省农学会、会员200余,1948年成立了业余无线电协会、会员40余人,但活动不正常。

云南省建城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庄蹻即在今昆明北郊建苴兰城;唐南诏时期,已建城近百座;明代城镇多已规范化;清末城镇建设向近代化过渡;民国初,昆明、个旧等少数城镇开始建设自来水厂、公园等基础设施。

城乡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城市建设经历了一个发展、停滞、大发展的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城市建设进入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全省公共供水普及率达92.8%,燃气普及率达65.18%,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1.3%、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全省累计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4个、国家园林城市10个、园林县城19个、园林城镇3个,省级园林城市和县城66个、城镇2个。

历史上,云南村镇建设多处于自发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镇房屋建设和环境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从1980年开始,全省有计划第全面开展村镇规划工作,目前已完成村镇规划全覆盖。

交通省情

建国初期,云南公路只有2783公里、铁路只有653公里米轨、民航只有抗战遗留下来的老旧和临时的机场、水运也只有渡船和小渔船。这一时期,云南交通的主要任务解决“走得了”的问题。1954年修通了昆洛公路,成为了巩固国防、造福沿线人民、连接中国西部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1956年,开通了昆明—曼德勒—仰光国际航线,成为通往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的重要国际通道;1970年修建了成昆铁路。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交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1985年,云南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牵引动力内燃化的省份;同年,云南在亚洲第一个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波音737-300型客机,并组建了飞行大队;1996年,建成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昆嵩高速;2001年,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通航;2012年,昆明长水机场投入运营。云南公路通车里程比1978年翻了5倍,达到了21.9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提高了1.38倍,达到了2350公里;机场翻了3倍,达到12个;水运通航里程翻了3.35倍,达到了3374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综合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云南全面建设以铁路“八出省五出境”、公路“七出省五出境”、水路“两出省三出境”为主的综合交通互联互通通道。截至2019年末,云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000公里,全省有90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近2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4031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1105公里),昆明至大理、大理至丽江、昆明至蒙自动车全部开通运营,重庆至昆明高铁云南段开工建设,成都至昆明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永仁至广通段、成都至贵阳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云南段建成通车,玉溪至蒙自至河口铁路提速改造完成,“复兴号”动车首次开抵中越边境国门口岸;全省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5个,客货航线达466条、国内外通航城市185个,到东南亚南亚通航点数量位居全国第1位;全省航道通航里程达到4538公里。2019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97.05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货物运输总量14.91亿吨,比上年增长8.5%。货物运输周转量1943.86亿吨公里,增长8.1%。全年旅客运输总量4.41亿人,比上年减少6.2%。旅客运输周转量597.05亿人公里,增长0.1%。

生态文明

云南省的环境保护工作始于70年代初治理螳螂川污染。到1992年11月,审议通过《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云南省环境保护事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滇池治理纳入国家“三河三湖”治理重点。2001年起,加强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与保护。“十一五”期间,先后实施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节能减排、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城镇污水和垃圾设施建设、“森林云南”建设等重大举措,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期间,以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奋斗目标,以“保护优先、发展优良、治理有力、治污有效”为基本要求,全力推进治污,全面加强监管,积极推进《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

脱贫攻坚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云南贫困地区呈现出分布面广、连片集中,贫困程度深等特征。2014年在全面完成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后,全省122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贫困人口达889.08万人,贫困发生率17.09%。其中有贫困县88个,全国占比10.58%,贫困县数量居全国第1位。88个贫困县贫困人口806.17万人,全省占比90.67%。27个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442.1万人,全省占比49.73%。三区三州贫困人口45.85万人,全省占比5.16%。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云南坚定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扎实推进“五个一批”脱贫措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2019年全省实现136.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净脱贫、3055个贫困村出列、33个贫困县申请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2%。截至2019年底,全省95%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95%的贫困村出列、92%的贫困县可以摘帽,为实现脱贫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到2019年底,全省还有7个贫困县未摘帽(均为深度贫困县),429个贫困村未出列(其中有381个为深度贫困村),119391户、44218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尚未脱贫。

发展优势

云南省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结合部,拥有国家一类口岸19个、二类口岸6个,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与泰国和柬埔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相连,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等国邻近,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的省份之一。历史上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和“驼峰航线”经过云南境内。云南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把云南建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以及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动下,努力构建云南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联通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与各邻近国家建立互利、共赢合作关系,云南将更深程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云南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网络日趋完善,初步形成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三条便捷的国际大通道:一是西路通道,沿滇缅(昆畹)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和昆明至大理的铁路西进,有多个出境口岸,可分别到达缅甸密支那、八莫、腊戍等地,并直达仰光;还可经密支那到印度雷多,与印度铁路网连接后通往孟加拉国的达卡、吉大港和印度的加尔各达港。二是中路通道,由澜沧江—湄公河航运、昆明至打洛公路、昆明至曼谷公路和西双版纳机场构成,通往缅甸、老挝、泰国并延伸至马来西亚和新加坡。2008年3月21日,昆明至曼谷国际大通道中国路段全线贯通。三是东路通道,以现有滇越铁路、昆河公路及待开发的红河水运为基础,通往越南河内、海防及其南部各地。2009年11月1日,中越双方联合设计建造的中越红河公路大桥正式通车,该桥与新河高速、蒙新高速相连接。红河公路大桥与中越铁路大桥、南溪河公路大桥一起构成连接中越两国交通网络的重要枢纽。2013年5月30日,中国第四条能源进口战略通道中(滇)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同年9月30日,中(滇)缅油气管道开始输送天然气。

未来

战略定位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深入云南省考察指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云南“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2015年3月31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省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增速,人均GDP与全国人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经济总量位次力争实现前移,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守卫祖国西南边疆、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让云南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努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连接相邻省区、周边国家的综合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大幅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平台和窗口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类开放合作功能区基本建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基本形成,建成对外开放新高地,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水平显著提高。

发展目标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云南省的发展目标为:

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推动跨越式发展。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全省经济年均增速8.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幅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形成内畅外通、网络完善、运行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跨区域、保障有力、绿色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建成区域互济、均衡优质、高效节约、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与利用体系,建成共享普惠、高速高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互联互通、功能完备、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形成有效支撑和引领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五大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好成效。

——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开放型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连接相邻省区、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能力大幅提升,开放平台和机制进一步健全,各类开放合作功能区基本建成,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全面加强,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显著提高,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新突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各方面制度建设实现新进展。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THE END
1.盈江县铜壁关乡农业技术推广站丁祖恒手机拉销网为您提供盈江县铜壁关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企业工商信息、企业地址、联系方式、电话号码等,快速建立与的联系,推动双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https://www.laxiao.com/company/index_921136.html
2.盈江县农业光伏发电项目拟在建项目2023-06-15云南公司盈江新能源盈江县农业光伏电站设备标识标牌制作安装工程询价采购公告已在中国电力招标网挂网 本项目为以上会员权限,请点击注册/登录,正式会员方可了解项目概况、投资总额、工程地点、建设周期、业主信息、重点采购设备、关联工程信息等,项目详情须参照正式会员下的项目展现形式。请联系工作人员完成会员及以https://www.dlzb.com/d-g-143784.html
3.自走式果园轨道运输机低速度跑出高效益近年来,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农机推广部门的引导下,轨道运输机成为盈江县果农喜爱的新型农机之一,目前全县已安装5台(套)轨道运输机。 盈江县那邦镇街道村委会互市街香蕉种植大户罗文介绍:自家香蕉地坡度大,以往需肩挑手扛将农药、化肥送上山,将采下的香蕉送下山,种植100多亩香蕉,每年需要支付大笔务工费,导致种植香http://www.amic.agri.cn/secondLevelPage/info/38/164831
4.德宏盈江县土流网土地转让出租【德宏盈江县土流网】是专业的德宏盈江县土地交易中心,提供全面的德宏盈江县土地流转,土地转让服务。免费发布德宏盈江县及周边耕地、林地、养殖用地、工业用地的土地出租、出让、出售、承包等土地买卖交易信息,实时查询德宏盈江县最新土地价格。找德宏盈江县土地信息就上https://yingjiang.tuliu.com/
5.云南公司国能盈江新能源有限公司盈江县农业光伏发电项目(220KV本招标项目名称为:云南公司国能盈江新能源有限公司盈江县农业光伏发电项目(220KV升压站)EPC公开招标,项目招标编号为:CEZB220506645,招标人为国能盈江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单位为:国能盈江新能源有限公司,资金来源为自筹。招标代理机构为国家能源集团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本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对该项目进行国内资格后审公https://www.bidchance.com/calgg/2022/08/05/2382f1700a405b1d7e11638437a95568.html
6.盈江县鑫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支那乡芒棒村委了解企业详情:付费查询盈江县鑫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企业法人、经营状态、注册资本、企业类型、登记日期、经营期限、企业地址、经营范围、股东信息、成员信息、公司年报、投资公司、企业高管、分支机构、商标信息、诉讼信息、变更信息、经营异常信息、对外投资等等。 https://gongshang.mingluji.com/yunnan/name/%E7%9B%88%E6%B1%9F%E5%8E%BF%E9%91%AB%E4%BA%BF%E5%86%9C%E4%B8%9A%E5%8F%91%E5%B1%95%E6%9C%89%E9%99%90%E5%85%AC%E5%8F%B8
7.农业发展现状(精选十篇)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十一五”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wvj9uky.html
8.推广前景范文12篇(全文)盈江县农业机械在不断的发展, 同时也要对农机和农艺等多方面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农艺技术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技术性比较强。例:品种选择、育秧方式、播种量、温度、湿度、肥水、农药及大田管理等一系列的技术要求都比较严格, 而农机技术人员大部分只熟悉农机方面的技术问题, 却没有较强的农艺理论基础知识。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n795o06.html
9.YQZZ[2023]015号:盈江县农业农村局盈江县2023年粮食和油料作物竞争性磋商公告https://www.zbytb.com/s-zb-31812167.html
10.2023年麻阳苗族自治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有哪些招生专业?麻阳苗族自治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年招生专业共8个,分别是: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畜禽生产技术、园艺技术、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民族音乐与舞蹈、汽车运用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不同专业就业方向不同,大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用心。下面是麻阳苗族自治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专业一览表:https://m.zhijiao.cn/news/detail/131518
11.答复关于支持云南省德宏州与缅甸北部地区建立农业合作园区的建议在云南省德宏州选聘3名综合试验站站长,涉及水稻、玉米、马铃薯3个体系,中央财政年投入经费129万元,支持专家在德宏州开展水稻、玉米、马铃薯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工作,为云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是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2022年安排德宏州芒市、梁河县、盈江县3个县(市)295万元,建设农业https://news.foodmate.net/2023/08/668520.html
12.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会上,盈江县农业农村局、陇川县农业农村局、德宏英茂公司、中粮梁河糖业有限公司、弄璋糖厂、景罕糖厂、陇川糖厂相关负责人分别汇报了2022/2023年度甘蔗生产情况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会人员就我州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特别是对如何实施好国家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贴政策进行了充分的探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https://et.ynau.edu.cn/cane/View.asp?id=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