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铁岭调兵山市施荒地村稳步推进“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这一创新模式,着力创建新型经营主体,深耕水稻产业领域,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踏出了坚实且具有示范意义的步伐。凭借出色的运营与发展成果,该村合作社接连获得“国家级示范社”“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示范社”等多项称号,成为区域内农业合作发展的典范标杆。
调兵山市施荒地村富农合作社工作人员在灌装大米
强堡垒提供有力保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施荒地村地处调兵山市东郊,属城乡混居村落,村区域面积3.8平方公里,居住着794户村民,共2100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现有党员77人。往昔,这里曾是集体经济薄弱、信访问题频发的典型村落。2004年,政治觉悟高、思维敏锐且群众基础深厚的原治保主任施立武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后,开始积极探寻化解信访矛盾、实现强村富民的有效路径。彼时,随着国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继施行,施立武带领村“两委”顺势而为,秉持“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原则,创立富农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制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由此踏上不断壮大之路。
在政策精准落地的基础上,打造过硬的村班子至关重要。施荒地村广纳贤才,积极吸引优秀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创业青年充实“两委”队伍,这些成员在合作社身兼数职却无偿奉献,以实干与付出赢得群众信赖,筑牢了合作社蓬勃发展的群众根基。
村子长远发展,党员队伍建设同样不容忽视。自2004年起,施荒地村精心培育,累计吸纳38名优秀农村青年入党。2009年,村党组织筹划成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当时群众顾虑重重。关键时刻,70名党员率先垂范,主动入社,并挨家挨户耐心宣讲、答疑解惑。得益于前期积攒的良好群众基础,历经一个月攻坚,成功动员首批164户农户携1300亩土地入社。当年,水稻喜获丰收,亩均收益达1350元,入股村民人均分红504元。佳绩在前,村民信心大增,次年,全村700户村民、3000亩土地尽数入社,合作社迎来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调兵山市施荒地村村民在富民水稻合作社开展水田旋耕作业
强主体创新经营方式
经过一番精心经营,富农水稻合作社成为全省首家土地股份制合作社,也成为新型农业主体高质量运行的典范。
为了让合作社经营有章可循,合作社着力完善组织结构,积极推进民主议事机制,专门成立了监事会和理事会,全面实行公司化管理模式。每至年底,合作社会形成“明白纸”发给农户,清晰地列出生产经营事项的收入和支出,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合作社还创新模式科学运行,实行统一购种、统一育苗、统一作业、统一销售,从育苗、整地、插秧到收获全程机械化生产。
与此同时,由10名党员组成的合作社党支部也在科技种田、生产经营、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每逢党日活动,党支部都会组织党员到田间地头学用政策、科技,研究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政策信息传递到村子的每个角落,进一步稳固并增强了村民们参与土地入股的信心与决心。
调兵山市施荒地村富农合作社粮仓
强项目推动产业兴旺
一直以来,施荒地村都是以玉米种植,分散经营为主,村民收益低,还存在春耕找地界、夏季排水不畅、秋收监管困难及机械化作业不便等诸多农作难题。2009年,施荒地村争取到国家对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资金200万元,利用项目资金,村“两委”推动旱田改水田,连片经营,机械作业,变劣势为优势。邀请水稻种植专家,详尽评估水稻种植潜力,精心编制了千亩稻田开发规划,采取自流灌溉方式种植水稻,亩产收益由350元提升至500元。
为解决合作社产品附加值低问题,2014年,合作社投入500万元购置了3条先进的稻米、小麦和杂粮生产线及1条精包装生产线,建成了占地14亩的加工厂,厂房面积达到5500平方米,每小时可加工水稻4000公斤、小麦250公斤,年生产大米1500吨、白面350吨。村里成功注册了“兵山”品牌,2016年被评为辽宁省著名商标。
考虑到发展不仅要拉长链条,而且要多元化,施荒地村大力推广“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立体生态种植,建设“鱼稻共生”综合种养产业基地,开发了1000亩稻田养蟹、养泥鳅项目,亩均收益提升300元。同时,利用村内闲置场地,打造集特色农村大集、早市夜市、宠物交易市场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施荒地大集”,营业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有摊位1000余个,每年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村集体产业从单一的水稻种植逐步发展到加工、商贸,实现了产业发展的“接二连三”,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调兵山市施荒地村富农合作社生产的兵山大米
强发展成效实实在在
在发展的道路上,施荒地村的稳步前行得益于强大后盾的有力支撑。调兵山市委市政府积极发挥引领推动作用,大力协调施荒地村水稻产业的发展事宜。调兵山市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以及水利部门协同联动,共同助力施荒地村实现全面提档升级。
在党群共富理念的推动下,施荒地村加速了振兴进程。如今,村民挣脱了土地的桎梏,构建起“合作社分红+合作劳动工资+外出务工收入+国家补贴”的多元收入结构,达成了多渠道增收的目标。当前,村内90%的劳动力已向二三产业转移,近80人于合作社务工,村民人均增收约2.3万元,有效保障了鳏寡孤独村民的生活,形成了党群共富的良好“双赢”格局。2023年,富农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销售额达550万元,人均每亩分红1000元。
历经多年的发展沉淀,施荒地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潜力。村集体产业从单纯的水稻种植逐步拓展为加工、商贸一体化的多元模式。2023年,村集体总收入达50.07万元。现今的施荒地村已实现数字化全面覆盖,达成“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固定资产超800万元。合作社生产的稻米、面粉、杂粮与大型超市、餐饮企业等实现产品直供对接,600亩采摘园与农业大集相互融合,每周末客流量可达千人。
展望未来,施荒地村将着重聚焦“农业+科技”,精心选育优势品种,构建耕地保护体系,完善装备配套设施,提升农业亩均产出效益。同时,充分发挥产业联合党委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扩大“土地入股”规模,塑造新型农业主体流转土地的示范样板,引领带动周边更多村屯迈向强村富民之路。
施荒地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模式的成功实践,开拓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崭新路径,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典型范例与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