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传统互联网项目,把握好时机,开源节流的思维把线上产品做好便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投资人通过看产品的DAU、MAU、总用户量、留存率及具体的用户行为数据可以比较容易的判断出项目的进展程度。
2.O2O泡沫
当线上的机会越来越少,去年投资人们开始重金投入O2O项目,今年资本市场冷却后发现大部分O2O项目不补贴就无法运作下去,这才意识到概念害人。这里的O2O本质应该是指个人消费者服务行业的升级,而服务行业的本质是需要盈利。在众多O2O项目抛弃了看似资本密集效率地下的门店之时,却在线上推广、服务者工作效率、解决消费者信任等方面上也大大增加了开销,在还没有验证盈利可能性的情况下,就开始疯狂补贴做单放大了市场需求,意在toVC交一份满意的答卷。O2O投资失误的原因之一也许是初期对传统服务行业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过分高估了互联网概念的价值。
3.B2B的狂热
这类B2B电商平台普遍只是解决了信息流的问题,然而传统行业贸易中一笔交易的完成至少需要3个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当只是解决信息流的问题时可以转化的交易在每个行业中的占比差异非常大。资金流尤其是传统企业商户的命脉,账期差异也比较大,北京80%中高级餐厅食材采购会需要1个月的账期,农资流通中下游有非常普遍的赊销行为账期和作物成熟周期一致,建筑商采购第二年年初结算情况颇为多见。
同样,不同补贴额度在每个行业中带来的杠杆效果也是不同的,农业中少许补贴月交易额可以做到1亿,钢铁类补贴物流同样可以吸引交易过平台。当然,这里的补贴带来的订单不叫刷单,刷单是指已经在线下完成的交易,将仓单、银行汇款单等再到平台上走一遍。B2B平台们也在学习O2O们,用疯狂补贴带动交易额来toVC,然而VC们一边说O2O不靠谱,一边还愿意为同样通过补贴放大需求的B2B买单……
然而,在尽调的过程中很难辨识出哪些是刷单、补贴订单、真实订单。可能比较好的判断方式是:理性研究对应行业各个环节不同类型商户的投入产出构成、交易细节,来去判断其对于平台需求程度,依据需求程度及市场占有速度来对平台做出合理的估值,而不是主要根据交易额来进行估值。
看了很多找XX网的PR文,会发现几个问题好像很重要: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中间商有几级,分别加价了多少?上下游集中度如何?SKU数量如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期望的答案背后也有着诸多挑战。以农业贸易链为例来说明这些问题。
1.买方卖方市场问题
中国制造业大多产能剩余现象较为严重,宏观看来大多行业为买方市场。再进一步看,优质的品牌多为卖方市场,这也正是农资类平台上几乎看不到史丹利、金正大等一线品牌的化肥的主要原因。
2.中间经销商问题
传统行业中厂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自建分公司、建立经销商渠道,目的都是为了以更低的综合成本来更接近自己的终端消费群体。例如农资渠道中:
3.上下游集中度问题
在个人消费品电商平台中,蜜淘、唯品会、楚楚街面向不同消费水平的用户群体都获得了快速崛起的机会。当一个行业分散度较高时,商户的需求也会有分层的现象,B2B平台在初期希望靠一套解决方案来快速占领市场,结果可能会大大低于预期。当然,补贴也可能会让结果看起来超出预期。
4.SKU的判断问题
当我们不够了解一个传统行业的时候,可能看到一个农业方面的平台内,土豆有3、4种便会觉得SKU已经很丰富了。然而土豆的品种有上千种,乐事自行研发土豆种子多达2000多种,在农贸市场中常见的土豆种类有40多种。判断SUK的丰富程度还需要更多的市场调研。
5.一个重要的问题:B2B电商真正是这些行业目前非常需要的吗?
看到找钢网等吸引了大量的沉淀资金,市场便希望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其他类似的传统行业中,而忽略了传统行业本身对B2B平台的需求程度。B2B本身的存在一定有意义,但是是否大到不依靠补贴真的可以将交易资金通过平台还是个问号。
不难看到,大量的专业报告都指出中国农业、制造业都比发达国家落后20~30年,技术、产能利用率等都处于较低水平:
相对于贸易链优化的迫切程度而言,技术水平提升、垂直于行业的低成本金融服务似乎更加有意义,贸易链优化应该是辅助性的,而非主导。
当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时,传统行业背景的人士先于互联网人看到了行业内部的问题也开始加入了互联网创业的队伍。交流过程中,会传统行业和互联网人经营思维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差异的根源是两种市场固有的生存发展思路不同:
当传统+互联网时,既要保持互联网资源争夺的狼性又不能脱离传统行业盈利性的本质。
当然,互联网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互联网更加擅长于通过数据积累提供信息的透明度及企业内外部的效率,传统行业线下门店具有稳定获客、品牌信任的价值。互联网无论如何升级传统行业,也不会改变其盈利性的本质。
很多创业者会被告知“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儿才容易成功”,接着就看到了各种奇思妙想的项目。然而,互联网投资人的野心远远大于开连锁餐厅的稳定利润。对于互联网创业,其实这句话讲完整应该是“要做一件自己喜欢、市场喜欢、投资人也喜欢的事儿才容易成功!”
创业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大多数人看到机会经过眼前时都不希望它溜走,但是很少有人能理性判断自己适不适合作为创始人创业。有些创始人可能作为COO、CTO等角色加入到一支更强大的团队里反而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自己作为创始人很可能会遇到比较明显的天花板。全民创业很可能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反而全名创新可能会更加有意义。
有一些做天使投资的心得,来供大家一起探讨。按照重要程度来阐述:
1.强大的创始人&优质团队
创始人需要足够强大,强大需要体现在:
上面的三点可以翻译成:一位资历深厚、有个人魅力的创始人可以源源不断吸纳高端人才加入团队,高效的团队在正确的方向上做一件正确的事儿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类的项目中,大多投资人还是期望看到互联网老兵主导的项目,理想中的创始团队是:
当然,有非常强互联网思维的传统行业人士做创始人也不错,不过这里的互联网思维不单单是指看过很多互联网新闻,而是真正了解完成的项目过程。
2.市场规模足够大
3.合适的投资时机
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先行团队们的模式有严重问题无法快速发展,或者是在窗口期后期进入的团队背景异常强大。
4.好的模式
首先一个好的模式不等于一个好的概念,好的模式应该在综合结果上优于原有的模式,综合结果的判断因素应该至少包含:
尤其在资本市场寒冬时期,投资人们更希望看到那些融不到资自身可以实现盈利,融得到资可以适当补贴迅速获得市场占有率的项目。
为什么把“好的模式”这个要素放在了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模式在国内根本上是没有秘密的,挖几名员工或者私下打探下很容易知道一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创业拼的更是团队和执行力。
最后,不轮是哪个阶段的投资人,都需要有后续的投资人支持才能实现自身的收益。对于创业者,如果做着投资人们看不懂的事情创业的道路会很艰辛。对于天使投资,与后续VC们的投资逻辑和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保持一致也非常重要。投资人早期投了自己非常看好外界怀疑的项目一样也会比较艰辛,这是需要创业者与投资人共同来努力的,如果真的看深入看仔细还是很坚定,也不妨一起赌一次。
快报
10:05
起价219万,全球最贵iPhone16ProMax登场
10:03
“hohem浩瀚”获顺为资本领投超亿元B轮融资
10:02
OpenAI就ChatGPT宕机致歉:部分服务恢复,Sora仍处于瘫痪状态
09:59
军工股震荡拉升,建设工业9天8板
09:57
游戏股震荡拉升,星辉娱乐涨停
09:56
董宇辉公司获网络文化经营许可
09:54
量子科技概念持续活跃,达华智能等多股涨停
09:52
港股加密货币概念股走强,博雅互动涨超7%
09:51
港股新威国际复牌暴涨90%
09:49
大消费股反复活跃,中百集团等多股涨停
09:47
机构:预计2025年折叠智能手机出货量将继续下滑
09:46
医药商业股异动拉升,人民同泰、开开实业双双涨停
09:45
参加生育保险能享受哪些待遇?辅助生殖技术能否享受医保报销?国家医保局解答
09:43
科创板新股先锋精科上市首日大超652%
09:41
前始祖鸟市场副总裁AuroraLiu确认加入AloYoga
09:40
韩国执政党党首韩东勋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开除尹锡悦党籍”
09:39
特斯拉概念盘初活跃,威唐工业触及涨停
09:37
央行:将在香港招标发行6个月期200亿元人民币中央银行票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