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跨国并购的基本含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买下来。跨国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一国企业”是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被并购企业,也叫目标企业。并购的“渠道”包括两种,一种是并购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并购的“支付手段”包括现金支付,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方式。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轨迹与特点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1996年2)发展阶段:1997年至2007年3)活跃阶段:2008年至今
2、早期阶段
1)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国策,对外开放就要求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随着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交往日渐紧密,出于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之间的跨国合并也在慢慢的开始发生。
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了香港最大的上市电子集团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
1992年首钢收购了美国加州钢厂和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1996年4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以2.46亿美元并购了香港龙航公司38.5%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2)特征:这一时期我国企业并购数量少,规模小。
并购目标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印度、香港等地区。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航空、矿产资源等带有垄断色彩的行业。进行海外并购的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
3、发展阶段
1)自1997年开始,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迎来了一次热潮。当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区位是邻国,目标集中在石油、电信和交通等国家资源与基础设施行业。
2001年我国加入wto,第二次海外并购热潮兴起,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海外并购事件。例如:
2001年6月,海尔集团出资2亿港元,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一家冰箱厂。2001年8月,万向集团出资280万美元,正式收购美国上市公司“uai”(universalautomotiveindusties,inc),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并购进军美国的民营企业。
2002年7月,中海油出资78亿港元,收购英国石油(bp)持有的印尼tangguh气田的股份。
2004年12月,联想集团出资6.5亿美元现金,价值6亿美元的股票,以及承担5亿美元的债务,收购ibm的pc业务。
2005年10月,中石油的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出资41.8亿美元,100%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2)特点:跨国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速度迅速加快。中石油41.8亿美元收购哈沙克斯坦石油公司。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地区在扩大,从美国、加拿大、印度和香港扩大到了欧洲。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
并购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成为了跨国并购的新生力量。万向并购美国uai。但是民营企业并购案例的规模还很小,并购金额比较少。
4、活跃阶段
1)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并购投资只有63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23.8%,而2008年,并购投资增到280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50%。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共完成110起出海收购交易,与2010年相比增长93%;披露交易金额达280.99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12.9%。另据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到创纪录的207宗,同比增长10%,交易总金额达到4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
诸多数据表明,这段期间,无论是并购数量还是交易金额,我国海外并购均屡创历史新高。2008年9月,中联重科联合弘毅投资、高盛和曼达林三家私募基金,以2.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企业cifa的100%股权。cifa是全球三大混凝土机械设备制造商之一,与国内企业相比,在产品技术性能、制造工艺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2010年3月,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2011年12月,海航集团斥资10.5亿美元收购全球第5大集装箱租赁公司geseaco。
2011年,中化集团公司以30.7亿美元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巴西某油田40%股权。
2)特点:
并购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统计,2012年前9个月,民营企业参与的跨国并购数量占到总量的62.2%,首次超过国有企业。近4年间,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数量的比重持续升高。200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532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额8.6%,2011年已达到7726.6亿美元,占比提升到28%。在民营企业500强当中,已经有150家在海外有直接投资,工厂项目有500多个,涌现出一批善于运用国际资本到国外投资的民营企业。
并购区域集中化,被收购企业在欧美国家聚集。为了获得国外先进技术,规避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开始将并购延伸到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其他区域,欧美国家的优势明显,中国企业并购欧美企业的案例越来越多,2010年有52宗,到2011年增加到了57宗,在欧洲发生的并购数量也增长迅速,从2010年的25宗,增加到了2011年的44宗。
技术驱动目的明显,跨国并购成技术获取捷径。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许多欧美的中小企业遇到了资金链、市场等方面的问题,这也为中国企业寻求海外技术并购带来了机遇。
tcl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tcl集团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1年,是中国最大的、全球性规模经营的消费类电子企业集团之一,2009年tcl品牌价值达417.38亿元人民币(61.1亿美元),蝉联中国彩电业第一品牌。
汤姆逊公司
汤姆逊是法国最大的国家企业集团,位居全球第四大的消费类电子生产商。汤姆逊的业务范围集中在视讯产品系列和数码处理等领域,是一家工业和科技并重的世界级集团。在媒体内容的制作与传输领域,汤姆逊占有整个欧洲解码设备60%~70%的市场份额,并垄断了好莱坞几乎所有主要的内容传输与后期制作设备及其服务。在欧美的dvd碟片软件市场,汤姆逊下属的碟片公司更有市场份额高达85%的垄断性占有率。
并购情况简介
2004年7月29日,tcl与法国汤姆逊共同出资4.7亿欧元,其中tcl出资3.149亿欧元占67%的股份,thomson出资1.551亿欧元持有另外33%的股份,合资组建的全球最大彩电企业ttecorporation(简称tte)在深圳隆重开业。然而,并购背后却显出了资本隐患。当时的thomson彩电业务一年亏损1.3亿欧元。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一年亏损0.8亿欧元,而2003年tcl一年的净利润才约为0.57亿欧元。并购的前期是要用现金填补并购窟窿的,这就容易把资金链拉长,造成现金流风险。“造血”能力的不足,“输血”过量,便会引发资本黑洞——资金连断裂,导致企业“休克”或“死亡”。
由于tte欧洲的销售渠道是以销售crt显示器见长的欧洲业务模式。落后的产品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的转变,以及新产品研发上市缓慢,tte欧洲的市场就成了“闭路”。而这时,tcl在国内所擅长的促销战,因资金链吃紧及业务模式不同,在欧洲市场也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直到2005年7月,tcl以1亿港元接手thomson在欧美400多人的销售团队。本打算从生产、研发到销售整个环节都可以更有效的驾驭这个“巨无霸”企业。但是接手后,却发现文化不相容、供应链整合缓慢,研发落后、新品上市缓慢、产品售价没有竞争力,到最后不得不对tte欧洲进行业务重组。
欧美市场是一个成熟而又高端的大容量市场,任何一家中国的电子企业都梦寐以求的进入来分一杯羹。可在欧美市场也形成了垄断格局,接受一个新品牌也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欧美市场还对中国企业还设置了重重壁垒。截至2007年8月,tcl多媒体在欧洲业务上的累计投资损失约为3亿欧元,成为tcl集团亏损的主要原因。
并购的总结
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两者在组织文化方面融合的困难;(2)高估收购带来的经济效益;(3)收购代价太大;(4)企业没有认真考察收购对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者没有在收购前谨慎的选择收购对象。tcl对thomson整合的不力,主要体现在,高估了thomson的专利技术,还有就是忽视了专利技术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过时的技术所支持的产品终会被市场淘汰;还有在供应链管理上,也因技术落后,产品研法缓慢,新品上市缓慢,售价没有竞争力,更因为缺少国际化的运营人才而雪上加霜。这一切最终归结到对跨国并购的不够审慎造成的,重组瘦身就是必然了。
当然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来看一下商业环境,我国还是不完全市场经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企业家积累的经验,能不能照搬到国外市场。国外已经有几十年“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在海外,不是你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而是消费者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企业要生产什么。这样,消费者才接受你。在中国成功的企业中,在海外成功的还很少。其次,就是公司的国际化人的缺少。tcl并购后前期做的不太理想,后期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tcl跨国并购失败案例分析
2003年tcl主营业务收入为人民币282亿元。该公司主要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彩电46%,手机33%。可见做成了气候的只有彩电和手机。
问题:如果你是李东生,你将如何制定tcl的下一步战略目标?tcl公司按西方管理学理论——要去寻找新的市场空间——海外
2002年,tcl收购德国彩电企业施耐德公司;2003年上半年,收购美国渠道商go-vedio公司;2003年末,宣布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并于2004年7月合资成立全球最大彩电企业tte;2004年4月,公司又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组建手机合资公司(t&a):tcl通讯投入5500万欧元,拥有55%股权;而阿尔卡特则付出现金及全部手机业务作价共4500万欧元,占45%的股权。数次大规模跨国并购使tcl成为全球第一大彩电生产企业和全球第七大手机制造商。
李东生如此决策的依据是什么?这个决策对还是不对?
李东生的依据有二:
依据一:美国企业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走向海外——成功;日本企业在6,70年代纷纷走向海外——成功,韩国企业在8,90年代纷纷走向海外——成功,依据二:李东生以及他的管理团队作过精密的计算
“管理团队包括欧洲、美国、中国的经理综合承诺的kpi(关键业绩)指标要比实际的结果高很多,如果这个指标去年达到了,整合就算成功了。”据说他手下经理们反复精算的结果是12个月扭亏,而李东生为了保险起见,还增加了6个月作为缓冲。
李东生曾表示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原因:“这个项目比较简单,对方没有工厂,只有两个研发中心,雇员也较少,整合的工作量没那么大——但最吸引我们的在于它的技术。”李东生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业务,最大问题之一是缺乏知识产权和专利的积累,关键是要让阿尔卡特的专利在tcl的系统里体现出价值。阿尔卡特同意把gsm手机和协议站的技术、专利放到合资公司中,“这是阿尔卡特最大的价值”。
按照李东生的说法:由于欧美市场消费者对于本国品牌有较高的认同感,因此,通过收购当地企业获取成熟的产品品牌、销售渠道、研发基地,对于tcl在欧美市场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决策执行的结果:合资公司正式运营8个月来,合资公
司巨额亏损。证明这个决策错了。
案例简析
专家和媒体分析失败原因有:资金准备不足,低估了并购的难度,国际化人才储备不够,国内市场失守,整合推进速度过慢。盲目乐观和急功近利。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联想牵手ibm打造世界pc巨头
案例简介: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和ibm历经13个月的谈判之后,双方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根据此项协议,联想集团通过现金、股票支付以及偿债方式,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事业部(pcd),其中包括ibm在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及台式机业务,并获得think系列品牌,从而诞生了世界pc行业第三大企业。中方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新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公司将拥有18.5%左右的股份。新联想集团将会成为一家拥有强大品牌、丰富产品组合和领先研发能力的国际化大型企业。作为国内知名的it企业,联想正在走出国门,向着国际化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
一、并购动因分析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身处激烈动荡的商业经营环境之中的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掌握并购这一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利器,及时做出理性明智的并购抉择,尽快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竞争力,才能经受无情竞争的洗礼和冲击,达到增强企业实力的目的。全球已经进入了第五次跨国并购的浪潮,而中国在这次浪潮中将占据重要位置。跨国并购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联想公司,并购的动因分析如下:
(一)两公司通过合作,扩大pc制造销售的规模,获得竞争优势
联想虽然是国内pc界的老大,国内市场份额远高于戴尔、惠普等公司。但是戴尔通过广泛采用行业标准技术和高效率的直销方式获得了低成本的优势,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给联想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联想在全球市场中份额却远远不及戴尔和惠普。作为个人电脑的创造者ibm在pc市场的份额虽然排在第三位,但该公司同前两名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规模不大就降低不了成本,得不到竞争的优势,所以此次并购联想和ibm可以达到共同的目的—扩大pc制造销售的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以应对戴尔、惠普等同行的竞争。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也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两边的目标是共同的,我们希望把领先产品跟品牌,世界一流的服务跟知识立足全球,让大家有新的成长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行业里有足够的经济规模。
(二)联想与ibm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能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
首先,联想和ibm在地域、产品和客户群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互补的,联想公司是中国第一的pc品牌,在中国知名度很高,市场占有率最高,它具有在个人消费者跟小型企业领域装专业技能,与有一个效率很高的营运团队,拥有非常完善的国内销售网络是其优势所在。而ibm公司拥有全球顶级品牌,作为it领域的缔造者,其品牌就是产品质量和潮流的保证。ibm主要面向大型客户、中型客户,尤其是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支持方面有强大的优势。同时,ibm公司拥有完善的全球销售与服务网络,有利于产品的推广,正因为联想和ibm有这些独特的优势,所以两者联合就可以覆盖所有的客户群,进一步扩大生产销售规模。
(三)联想做强核心业务,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联想收购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收缩战线,回归pc核心业务,并且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自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联想虽然在国内个人电脑市场排名首位,但并不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且除pc制造外其他业务刚刚起步,这就必然决定了联想将要重新考虑调整战略。在确认了以pc制造销售为核心业务后,联想在国内份额已经接近饱和,消费者的认可度也已经很高,而且面对国际知名度企业的强大竞争,开拓国内市场的难度非常大,联想做大做强pc业务唯有拓展海外市场,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二、并购结果分析
并购之后,ibm的品牌及面向企业客户的全球销售、服务和客户的融资能力都将为新公司提供支持。新联想将获得许多独特优势。联想将拥有“think”品牌,同时根据合约在5年内有权使用ibm品牌。更多元化的客户基础,全球最大的商业和技术服务提供商igs将成为联想首选保修和维修服务提供商,全球最大的it融资公司igf将成为联想首选的客户租赁、渠道融资和资产处理服务提供商。联想成为ibm首选的pc供应商,并且可以利用ibm的商业伙伴、分销商和在线网络等其他渠道实现全球市场覆盖。同时获得世界级的领先科技,提高核心竞争力,拥有更丰富的产品组合,并且结合双方在台式机及笔记本的优势,为全球个人客户及企业客户提供更多种类的产品。
此外,跨国并购是fdi流动的主导方式,而联想并购ibm之pc业务可以算得上是我国企业创造性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典型。在这次我国it业史无前例的并购中,联想得到的创造性资产是ibm的品牌价值、pc业务核心技术、海外市场、极具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同样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联想将面临资产负债率的升高,此次并购联想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27%,资产负债率较高会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从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管理,增加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文化整合也是最具挑战的并购问题,虽然并购双方都认为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核存在某些共性,比如创新精神、客户至上、讲究诚信等,但双方毕竟是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企业,联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ibm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在具体的执行和操作层面上,在具体的流程设置和组织结构上,以及在具体考核方法上两家公司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联想雷厉风行的执行力与ibm制度化、标准化的行事风格等等在客观上存在差异,是联想与ibm在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ibm个人电脑业务部门有近万名员工,分别来自160个国家和地区,如何管理这些海外员工,对联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启示
跨国并购是fdi流动的主导方式,各行业大量的海外投资为我国企业以寻求创造性资产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联想集团对ibmpc分部的巨额收购对我国企业的创造性资产寻求型fdi产生了新的启示:
(1)寻求高附加值的创造性资产
(2)创造性资产寻求型fdi发挥我国企业的后发优势
(3)并购适合我国的创造性资产寻求模式。
以并购的方式寻求创造性资产有利于我国企业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和进入国际化经营的轨道,以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以寻求到的创造性资产发挥企业的后发优势,增加我国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
总之,通过对联想并购ibm的案例分析我们得知,毋庸置疑,海外并购可以让企业利用对方原有的市场、人力、技术、资金,更快地熟悉当地的市场环境,进入到对方的市场。如果企业取得并成功保留了目标企业的人才,可以加速掌握想要的技术,同时可以学习管理经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个很好的全球化方式。因此跨国并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中国企业必须学习联想并购ibm的成功经验,走向世
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学号:08090443x08
姓名:张皎洁提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开始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本文在对国际跨国并购发展历程进行简短回顾的基础上,以tcl集团先后三件跨国并购实际案例为样本,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企业在今后参与跨国并购有所帮助。
一、世界跨国并购发展历程
跨国并购的基本涵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跨国并购是跨国收购和跨国兼并的统称。跨国收购是指在已经存在的当地和外国附属企业获得占有控制权的份额;跨国兼并是指在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和业务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成为一家现有的企业。本文所提到的跨国并购主要是指跨国收购而不是跨国兼并。因为跨国收购的目的和最终结果是改变目标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权关系,而不是改变公司(即法人)的数量。跨国兼并却意味着两个以上的法人最终变成一个法人,这种情况在跨国并购的案例中是十分罕见的。
跨国并购是近半个世纪来,伴随着企业并购的深入和向外拓展而产生并发展壮大的。20世纪六十年代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和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拓展到国际空间,跨越国界的并购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跨国并购浪潮蓬勃兴起,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89年的跨国并购占全世界企业并购总数的36%,九十年代至今,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整个企业并购浪潮中的焦点。参与并购的企业的规模都非常大,它们之间的“强强联合”使企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从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情况看,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在1987~1992年6年中约为52%,1993~2001年猛增至79%。1987~2001年15年中,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约为74%,也就是说,这15年中投向全体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