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详细了解此案例的具体情况,请登陆农管家找到问答栏目,更多最新问题信息尽在掌握中!
小麦叶片出现白色霉斑
针对农户朋友的提问和图片信息,以下是农管家的专家们给出的建议和农技支持:
刘风花(山东省菏泽市第四届金草帽专家擅长番茄哈密瓜瓠瓜植保技术)
小麦白粉病,用三唑酮,戊唑醇,腈菌唑,氟硅唑,丙环唑,喷雾防治。拔节后,湿度大,密度大容易得病。
吕兰华(山东省聊城市山东省阳谷县农业局擅长番茄黄瓜豇豆韭菜辣椒技术)
小麦白粉病危害。建议选用三唑酮、己唑醇等喷施防治。
李普选(陕西西安市GS一1陕西苹果基地千县万企工程专家组)
小麦白粉病:绿妃,露娜森等防治。
李超(河北省石家庄市福建新农大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擅长领域植保技术)
白粉病,用戊唑醇肟菌酯或者苯甲丙环唑或者腈菌唑或者己唑醇防治。
卢芃源(河南省郑州市西南林业大学擅长领域植保技术)
你好,注意白粉病危害,可用乙醚酚,乙醚酚黄酸脂,嘧菌脂,吡唑醚菌酯,露娜森,绿妃防治。注意避免干湿交替,注意增温排湿。
昌盛(广东省韶关市美昌集团韶关万达擅长领域植保技术)
白粉病用露娜森或绿妃。
郭欣华(山东冠县烟庄街道办事处擅长番茄苹果油菜生姜植保技术)
小麦白粉病,可以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三唑酮,醚菌酯等交替使用喷雾防治。
农管家知识大课堂—最质朴的语言,帮助农民科普知识,解决实质性问题
一、小麦白粉病的症状表现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最初出现1~2mm大小的白色霉点
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层的厚度可达2mm左右,霉斑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
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层。
后期,白粉状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淡褐色,并散出许多黄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
被害叶片霉层下的组织,在初期无明显变化。
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发生褪绿、发黄乃至枯死。麦粒颖壳受害时,能引起枯死,使麦粒不饱满甚至腐烂。
发病严重的病株矮而弱,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一般叶正面的病斑比叶背面的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被害重。
发病严重时,整个植株从下到上均被灰白色的霉层覆盖。
二、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气候因素。发病适温15~20℃,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病菌越冬。雨日、雨量过多,可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从而减缓病害发生。
栽培因素。偏施氮肥,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易发病。
越夏和越冬。病菌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2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线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侵入。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侵入寄主后,在组织细胞间扩展蔓延,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
三、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目前应以选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为主。
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期侵染源。
合理密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配方施肥,适时排灌水。
化学防治—化学药剂参考
病症表现期
50%硫磺·三唑酮悬浮剂(低毒)使用600-750克公顷喷雾
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低毒)使用180-225克/公顷喷雾
33%多·酮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90-120克/亩喷雾
30%醚菌酯悬浮剂(微毒)使用30-50毫升/亩喷雾
50%甲硫·氟环唑悬浮剂(低毒)使用65-70克/亩喷雾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低毒)使用1500倍喷雾
12.5%氟环唑悬浮剂(低毒)使用48-60毫升/亩喷雾
5%己唑醇悬浮剂(低毒)使用20-30毫升/亩喷雾
35%己唑·多菌灵悬浮剂(低毒)使用57-86克/亩喷雾
40%粉唑醇悬浮剂(低毒)使用10-15毫升/亩喷雾
15%三唑酮水乳剂(低毒)使用60-80毫升/亩喷雾
15%烯唑·三唑酮乳油(低毒)使用40-53毫升/亩喷雾
12%腈菌·三唑酮乳油(低毒)使用25-30克/亩喷雾
250克/升丙环唑乳油(低毒)使用33.3-41.6克/亩喷雾
42%苯锈·丙环唑乳油(低毒)使用40-80毫升/亩喷雾
32%烯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70-90克/亩喷雾
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微毒)使用60-70克/亩喷雾
75%戊唑·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40-50克/亩喷雾
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10-15克/亩喷雾
40%多·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70-100克/亩喷雾
15.8%吡虫·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80-100克/亩喷雾
种子处理
15%克·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中等毒)使用1:40-50(药种比)种子包衣
10%甲柳·三唑酮粉剂(高毒)使用1:125-250(药种比)拌种
10%唑酮·甲拌磷拌种剂(高毒)使用1:100-125(药种比)拌种
栽培技术?作物病害?农药施肥?求助无门?那是因为您缺少这样一款可以放在口袋里的庄稼医院—农管家APP。植保方案、施肥方案、栽培方案、疑难杂症等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及专家在线问答,让种植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