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注意到农业食品这条看似“冷门”的赛道,试图通过早期的大量布局,抓住农业里面新兴领域的风口。
资本加持下,传统的农业食品行业是否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个赛道里,具有哪些特质的初创企业和创始人会得到资本青睐?带着这些疑问,35斗对祥峰投资的执行董事刘天然进行了专访。
祥峰投资执行董事刘天然
刘天然从2009年开始活跃于投资领域,曾先后就职于INGGroup,BNPParibas,SIGChina,有丰富的一级和二级市场投资经验。目前担任祥峰投资中国基金(VertexVenturesChina)执行董事一职,主要负责医疗及农业食品行业研究和投资工作。
以下是采访实录。
根本原因是市场缺口很大。之前看过这么几个数字,一是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90亿,那时的粮食需求将比现在多出70%,而增长的产量很大一部分都要依赖于蓬勃发展的经济体,如以中国为首的亚太地区;二是过去15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增长超过8倍,由于可耕种土地的面积不会增加,产量的增加需要依靠效率的提升。
如何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情况下,解决粮食危机,摆脱进口依赖,缓解业界对粮食危机和食品安全的担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推动农业和食品行业在生产上进行颠覆性的转变,包括改进生产技术,培养新的作物品种。整个农业占中国GDP的7%以上,是真正的大市场,新的技术一定会催生巨大的创业机会和成功可能。
育种是农业和食品行业的最源头,解决育种问题意味着能从根源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粮食危机和食品升级的问题。目前我们用转基因、基因编辑等先进的育种技术来做品种改良,使它们更高产、更稳定、更优质,我们相信生物技术还会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变革。
目前农作物的抗性问题给种植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与我们医药行业看到的耐药非常类似,是现实生活中极大的未被满足的刚需,驱动着新兴制剂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您对农业食品赛道的预判如何?
民以食为天,我想把这一轮行业机会称之为“新农业”和“食品升级”,这次的崛起不是过去那样在渠道和供应链上做微创新,而是真正的由技术和产品创新引发的行业革命。这两个年轻的行业一定会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为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更先进的条件,我们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参与到这两个行业的兴起和创业活动中来。
您会从哪些方面去评价和投资一个项目?
首先,人和事要匹配。JeffBezos曾说,创新本身,不具备任何颠覆性,广泛和快速的用户接纳(ConsumerAdoption)才是颠覆性创新唯一的标准。目前我看到的更多是大家有了一项创新技术后,拿着技术去找对应的应用场景。
这样很容易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应用领域,但其实很难落地,或者说很难被用户接纳。在这两个领域,我更喜欢跟深耕行业的创始人合作。基于他们对用户痛点的深度理解,找到合适的技术,而非最先进的技术,去解决对应的问题。
创始人的哪些特质会比较容易打动您?
1)真诚、实事求是。如果在最初的交流过程中,一些细节让我觉得很难跟创始人建立信任,那后面的任何呈现都是徒劳。
2)简单清晰的逻辑。任何创始人对项目过去的发展、现在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都应该有清晰的逻辑,以及与之匹配的经营数据。
您对“互联网+”的项目有哪些看法?
毫无疑问,农业和农业食品行业还有很多值得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升效率的地方。但这两个领域之所以在互联网化方面落后于其他领域,是由这两个领域对应业务的复杂性和传统性决定的。
其实刚才也提到了,为了互联网而互联网,但对这个行业没有足够了解,是无法走得长远的。我接触到很多创始人就是看到这个行业里没有人做这个东西,就赶紧把某某环节改造一下加个互联网,研发出了一款所谓的新产品,却经受不住市场的检验。从投资人的角度出发,这种项目的风险比较大,只能用来讲讲故事。
您怎么看待现在有些流量属性很高的网红产品?
您对“药食同源”的理念怎么看?
过往经验对后来形成的投资风格有哪些影响
我个人职业生涯的前五年是在国外一线投行成长起来的,从二级市场的交易到一级市场的并购都有过系统的培训和直接的工作经验,后来慢慢进入早期风险投资行业,所以我对一二级市场都有比较深入的实战经验。
过去在投行的时候接触和研究的主要是世界500强的大企业,这让我知道真正成功的公司是什么样的。08年的次贷危机和09年的欧债危机爆发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年轻的交易员刚刚坐进交易大厅,却真真实实的感受到全球经济的低谷以及市场波动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
看到什么样的护城河才能帮企业抵御风险,这使得我在后来的股权投资中变得更加谨慎和务实,所以现在我面对一些新技术,会考虑它是否能真正运用到市场,当它的商业模式形成闭环的时候会是什么样,最后再考虑能不能把它推到二级市场,以及后续的资本操作。
记者手记
同时,创新也要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产品,对传统的产品也得进行优化升级,利用多种措施提升产品质量,进而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对农业食品领域的初创企业来说,能否真正迎来一个繁荣的市场,最关键还是得看产品服务本身能否被用户长期接受,资本力量只是企业夯实服务基础上的市场催化剂,初创企业未来仍需面临许多挑战与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