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2751万字历时25年,这部数据集摸清了我国土壤“家底”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12月5日,在第十一个世界土壤日当天,《中国土壤剖面数据集》(以下简称“数据集”)发布。这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土壤资源与质量状况的基础科学巨著。全集共25卷,2751万字,4500余幅图,总计1万个A3版面印张,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标志着我国土壤时空大数据整合获重大突破。

数据集以分县土壤图和土壤剖面理化性状表形式,提供了我国各地详尽的土壤资源与质量科学数据。收入了全国2200多个县6万3千多个土壤剖面的分层理化性状数据。根据各省土壤剖面数量和地域关联特征,既有多个省份的合订卷,也有一个省的单卷。各卷主要含分县土壤类型图、主要土壤类型说明、土壤剖面点分布图与土壤剖面理化性状表、分县中心区气候特征值;同时还含有全国和各省的土壤图、土壤有机质含量图与地势图,便于读者在全国、省级和县级不同视角和尺度上,了解土壤资源与质量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了解土壤类型、土壤肥力与气候条件、地势、地貌之间的相互关联。

对我国宝贵历史土壤调查资料的抢救性发掘、整理与永久保存

据介绍,编入数据集的分县土壤图与土壤剖面理化性状表主要源于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二普”)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提取与汇总。土壤二普首次在全国范围进行了较高密度的土壤采样化验,开启了我国用土壤理化性状量化指标描述土壤资源与土壤质量状况的时代。但受历史条件限制,土壤二普调查结果主要为纸质图件、非正式出版铅印或油印资料,份数少且由各地自行保存。随各地机构等变动,资料损毁严重。项目团队联合全国50多家科研单位,对各地分散存留的高精度土壤调查成果进行抢救性收集与整理,数据集收入的土壤质量数据是我国最早的、具现代科学意义的土壤质量起始点数据,使各地对土壤过程可上溯至上世纪80年代,对了解土壤与环境质量演变极其重要。

创建以智能设计为核心的土壤时空大数据整合、表达方法

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等国家重大任务提供科技支撑

数据集与高精度土壤时空大数据已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等国家重大任务提供科技支撑,提升了我国科学研究基础数据条件。2022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正式启动,这是距土壤二普40年后,我国再一次对土壤进行的全面“体检”。

数据集在三方面为土壤三普工作推进及成果形成提供有力支撑。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数据集以及由此形成的1:5万高精度土壤数据库已应用于土壤三普的工作底图制作、样点布设中,有效提升了样点布设的代表性、科学性、合理性。

提供理论方法借鉴,该项目创建的智能化土壤时空大数据整合与表征方法和基于该方法研发的“智能化地图编辑与制图表达工具”为土壤三普数字化图件成果的形成以及各级图件成果的汇总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有效提升成果的精度和汇总的效率。

提供演化分析依据,四十多年来,我国土壤资源利用方式、规模和强度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本项目成果及土壤三普数据,将为分析土壤资源和土壤质量的演化特点,制定土壤改良措施、加强耕地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数据集从我国海量土壤资源和质量信息中抽提和汇总了最具应用价值的核心土壤信息,可为农业、林业、环境、气象、国土、水利等部门了解各地土壤资源与质量状况,科学利用土壤资源,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农业,进行耕地保育、科学施肥、面源污染防治和基本农田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历时25年,将提升我国土壤科学研究基础数据条件

为完成这项工作,项目首席科学家、数据集总主编张维理研究员25年来始终在科研一线,带领科研人员深入了解世界各国土壤调查与成果汇总方法及成果应用状况,反复尝试土壤学与制图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完成了本项科学工程所需的数百个模型、模块设计,对数以万计的专题图、表进行了校核,体现了创新、求实、奉献,以国家任务和人民需求为己任的科学家精神。

本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长期、连续资助;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使得几代土壤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能够为全社会和公众服务,提升我国各行业和领域的科技水平;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得到了全国50多家国家级及省级土壤、测绘、农业科研与管理机构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我国老一辈土壤科学家自始至终的关心和鼓励,整个项目实施期间,有9位院士和7位长期从事土壤科学、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研究的专家对本项工作给予了直接和全程的指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沈其荣,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分别发来贺信,认为该数据集凝聚了我国几代土壤科学家的心血,是对我国宝贵的历史土壤调查资料的抢救性保护的标志性成果。数据集的出版将提升我国土壤科学研究基础数据条件,助力推动地学、环境、农业、经济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创新研究。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THE END
1.未来农业技术利用现代菌类文献提高作物产量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大规模使用化肥和农药虽然能快速促进作物生长,但同时也导致土地退化、水资源过度消耗及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基于此背景,用现代菌类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那些能够增强土壤肥力且对环境友好的微生物群落,并将它们引入到耕地之中,以实现高效但又低碳、低排放的施肥方式。这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平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59581.html
2.耕耘智慧农业管理必备经典十强为了应对人口激增带来的压力,以及食物安全问题,这本介绍生物技术基础知识的手册成为了现代农业研究者的必备参考资料。它详细解释了基因工程及其在改良植物品种方面所扮演角色的机制,使得学者们能够更好地将科学发现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推动现代食品生产向前发展。 https://www.msv8oom8y.cn/tu-pian-zi-xun/403989.html
3.《农作物生产技术试题》答案(精选6篇)1.农作物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答:一是需求原则;二是生态适应性原则;三是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 2.农作物布局的内容有哪些? 答:一是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二是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三是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四是确定农作物配置;五是进行可性鉴定;六是保证生产资料供应。 3.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t834s.html
4.2016年11月30日:孝感市涉企惠企政策宣讲会新闻发布二、为什么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打破常规常态保持连年持续向好势头。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连续12年增产,2015年达到12419亿斤,比2003年增加3816亿斤,农业生产能力迈上大台阶。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受益最多的“黄金时期”。 但农业在连续多年http://www.xiaogan.gov.cn/xwfb/51515.jhtml
5.黑土地:粮食的母体正遭遇不可承受之痛田亚雄082、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使用不合理 黑土地质量退化的直接后果就是耕地生产潜力下降。为了维持黑土地的生产能力,追求粮食产量,农民不得不加大化肥的投入,有机肥施用面积越来越少。化肥虽然短期内能提高粮食产量,但长久施用会对土壤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而有机肥虽然不如化肥见效快,但其中所蕴含的生物酶、内源激素、http://m.mindcherish.com/article/content?id=5641455
6.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指用于化学肥料农药农膜农林牧渔专用D. 特殊水解酶水解掉甲硫氨酸后,所得多肽链中氧原子数目相比之前没有改变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某小区一住宅电梯检验有效期截至 2022 年11 月 8 日,该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应于 2022年 10 月 8 日前向相应的()申报定期检验。 A.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 C. 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https://www.shuashuati.com/ti/d05d0a63c4c0481a8a45f2d088a6cf85.html?fm=bd02f6b52e55eb05d3dacaea8e474365e2
7.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系统的第一性生产(203页)四、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于农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须的生活资料。作物生产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这是由于作物生产不但直接供给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且还要供给农业中的畜牧业、渔业等所需的饲料。可见,作物生产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均起着十分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121/522312320200220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