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现状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农田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南江县位于四川东北边缘,毗邻陕西省汉中市和广元市旺苍县,距成都463km、西安432km、重庆520km。全县辖48个乡镇、522个村、86个社区,幅员面积3383km2,总人口70.36万人,现有耕地2.82万hm2,其中水田1.7万hm2,旱地1.12万hm2。全县耕地分为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黄壤、黄棕壤和石灰(岩)土等6个土类,大部分土壤富钾、缺磷、氮不足。面积最大的土类是水稻土,占46.38%,其次是紫色土类,占27.9%。近几年来,南江县以“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为契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性、示范性和引导性,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丰富和谐新农村内涵,为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了新路子[1-2]。

1南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1.1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建设

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项目建设有特色。2010年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930.67hm2,在长赤镇和红光乡9个村具体实施。新建、整治田间灌排渠系62.542km、排湿渠1.65km,新建配套建筑物2235处,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整治山坪塘20座、新建蓄水池40口,小型灌排泵站2处;田(土)型调整:田型调整415.4hm2,修筑田(地)埂3750m,培肥地力303.07hm2。

1.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

南江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成效明显。2008―2012年在南江县下两、八庙、正直、大河等18个乡镇实施,建设基本口粮田3240hm2,其中坡改梯733.33hm2,改土培肥753.33hm2,改造中低产田1753.33hm2。新建和维修蓄水池162座,新建沉沙池或山粪池867口,新建小型提灌站2座,新建和整治排灌沟渠87.85km,整治山坪塘111口,新建田间作业道26.93km,整治机耕道18.86km。通过项目建设,实现了能排、能灌,扩大防涝面积,增加保灌面积,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实现旱、涝保收;同时,通过实施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推广项目、稻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促进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培肥地力,不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战略性转变。

1.3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质量高。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2010―2013年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在长赤镇的建华村、清泉村和元潭乡的字库、九泉、石寨村等19个村实施,建设高标准粮田1333.33hm2,新建及整治田间灌渠系24km,新建蓄水池20口,新建提灌站2座,田间耕作道3.75km,整治机耕道5km,土地平整166.67hm2,地力建设1000hm2。按时、按质、按量高标准的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据统计,南江县2007―2013年在长赤镇、南江镇、沙河镇、正直镇、东榆镇、红光乡、红四乡等逾20个乡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共建设高标准农田5573.33hm2,其中坡改梯1506.67hm2,改土培肥10240hm2,改造中低产田5186.67hm2。新建蓄水池530口,开挖、疏浚渠道852.4km,新建、整治排灌渠系2028.15km,整治山坪塘133口,新建田间耕作路110.2km,整治机耕道113.86km。建设内容为小型蓄水工程、灌排渠系建设、田(土)型调整、梯田埂建设、农田耕作道、机耕道的整治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耕农艺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达到95%,将原来的旱田、“望天田”变为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农田,大大提高粮食基础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该项目可使项目区农户中低产田土比例由80.95%降为18.6%。项目区年粮食基础能力由现在的10.5t/hm2提高至12.225t/hm2,年平均增产1725kg/hm2,年新增粮食基础生产能力6605.4t。

2抓好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措施

2.1强化“三大保障”,高规格推进建设

2.2坚持“三大原则”,高起点编制规划

一是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的原则。实施项目中,要严格实行项目业主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对工程质量、进度的监管。把建设示范片,建好精品工程,突出规模效益,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作为规划设计工程着眼点,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高规格利用、高效益运行”的原则,坚持集中成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的改造开发策略,切实搞好项目规划设计。二是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原则。要深入到项目乡镇实地踏勘,对项目规划设计进行现场初验,做到规划设计标准一致、项目实施程序一致。采用同一个标准进行工程建设,无论是丘陵盆周山区还是平地,无论是改田还是改土,工程标准设计要高、质量要好;田型调整要规范,农田排灌渠系布局科学合理,经济实用,排灌渠平直、牢固、美观,按沟渠的功能深度达标[4];修建的桥、涵、闸、池、农田制口和道路等配套设施,做到数量足、质量高、设置合理;改土工程做到地埂牢固,台位清晰,坡面水系健全,沟、池、凼、路布局合理,配套齐全,达到改土“平、厚、壤、固、肥”技术标准。三是重点突出、产业优先的原则。按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要求实施,结合项目重点抓好建设村的银花、茶叶等南江特色产业发展。

2.3突出“三大重点”,高标准组织实施

3存在的问题

4实施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对策

一是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任务重,尤其是在盆周山区县,交通极为不便,环境较差,地方财力相当紧张,工作经费支出相对较大,在项目概算中,参照当地、当时材料价格适当调高单价,同时增加工作经费比例,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二是继续加大国家、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对盆周山区县农业立项,特别是在基本口粮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更多、更大的支持。按照统筹规划,捆绑资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中资金、有序实施,确保建设质量,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推动土地改造、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工程建后管护。要创新机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护办法和措施,把建后管护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定期对建后工程追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此外,建立奖惩机制,将工程管护工作纳入考核目标,确保建后管护工作落实[7]。

5结语

6参考文献

[1]董艳玮.东港市椅圈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247,249.

[2]吴行一,陈军,曹承富,等.建设高标准农田任重道远――旱灾之后的思考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9(22):452-455.

[3]齐西文,许芳艳,季志云,等.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团场经济和生态建设快速发展[J].新疆农垦科技,2013(1):63-64.

[4]田栋.甘谷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13(10):83,138-139.

[5]赵琦,陈曙光,叶新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5):18-21.

关键词:耕地治疗;农田建设;标准;综合整治

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主要就是指通过一定的配套设施,采取科学有效的农田建设举措,集中、连续的形成一套完整的耕地治疗体系,旨在提高耕地的抗灾能力、改善农田经营方式,提高产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耕作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但是对于农田建设的高标准耕作研究尚且不够完善。如何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先进技术和经验制定详细标准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是研究的主要目的。[1]

一、高标准耕地治疗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高标准耕地综合治疗是指在传统农田建设基础上强化建设条件、建设要求等内容,侧重于不同区域的具体农田改进办法。在综合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耕地本身的区域性、适应性,根据土地条件的优良,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提高耕地质量。制定出的具体实行办法,要考虑到是否科学可行,要保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基本权益,有针对性、有导向性的开展农田建设、整治。

耕地的保护是从数量到质量的双重保护,农村耕地的基本整治是要保证高产和稳产,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抗灾能力,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积极实现耕作方式的创新性改革。耕地综合治疗要保证高标准,对于农田质量要划分等级,按耕地的优、良分布,这是对于耕地区域性整治的质量要求,说明基本的农田建设要努力实现高标准、高要求,落实好土地的灌溉、排水工程等,预防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等,实现科学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满足规模生产的要求。[2]

二、耕地综合治疗标准下基本农田建设的研究方法

指标考察。研究区域内土地的地形、地貌,结合气候、水文和土壤的基本特征,对耕地的总体生产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评定。首先从构建评价体系着手,考察因素要从土地质量、生态水平双重方面进行,提高质量、稳定数量,保证生态景观良好。总体来说,高标准建设农田,一方面要考虑到耕地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是否能长久可持续的发展,这是高标准要求下农田基本建设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综合判定。在农田内部指标核查中,考虑到农田基本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考察方面要从耕地的土壤湿度、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和整体土地质地入手,测定PH值。这些因素对于基本的农田建设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根据研究指标得出结论后,可有根据当地生产特点实施土地生产、保护机制。保证灌溉率、做好排水工作、完善道路的通达度,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活动,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进一步为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保障。除此以外,主导农田高标准建设的因素还包括当地的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程度和人口规模等。指标的综合判定一定要遵循全面性和独立性。[3]

三、基本农田建设研究结果分析

耕地的自然生产水平主要是由自然质量条件决定的,耕地自然质量等级可以按照评价值进行划分,等级靠前的耕地质量水平较高、自然条件优越,耕作没有太大的限制因素,应当作为农田建设的有限选择区;水平较低一级的耕地该是自然条件一般,主要会受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因素影响,可能还会有轻微的土壤盐渍化。这种等级的耕地一般灌溉设施较差,应该是建设高标准农田体系中重点建设的潜力地块。这些可以通过增加土地平整度、改善基础生产实施实现土地的改良和升级,进一步提高农田建设的质量条件。最后,末端评价等级的耕地属于总体水平较次,自然条件没有什么优越性,改造难度系数较大,同时各项整治工程实施较难,不适宜建设。[4]

土地的总体质量评价应当综合各要素分析,作出科学计算、判断,同时还要结合农田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作出评价结果,将建设区域划分为重点建设地块和建设潜力性地块。耕地区域建设要控制在风险范围内就还要为一般建设区预留建设地块,保证耕地综合利用和保护。

建设农田保护机制还要优化耕地的基本自然条件,提升总体质量,凸显地块优势。需要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土地特点,完善基本工程实施。对于稳定性一般、自然质量水平较高的土地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处理好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耕地建设中,要提高土地产能就要可持续利用。例如,山区地块,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主要农作物的耕作,但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地区自然条件还是属于较优越,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保护机制;对于平原地区的耕地,地形平坦,灌溉便利,水文、土质条件都十分适用于生产活动,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耕地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5]

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要求下,要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大进步,在关于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方面一定要做足调研、做好研究,在农田建设方面积极创新,实施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好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工作。在研究数据方面要选取不同区域、不同条件土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总体评价科学评判等级,作出合理的分析、验证。对于土地的限制性因素要做好控制,对于其优势要充分利用,提高耕地总体生产力水平。重点研究土地的综合情况,多元化推动土地建设工作,始终尊重民心民愿,以长久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使基本的农田建设实现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传民,郝晋珉,陈丽,双文元,刘平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08:233-242.

[2]钱凤魁,王秋兵,李娜.基于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5,18:225-232.

[3]钱凤魁,张琳琳,边振兴,牛朋,贾璐,王秋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评价研究[J].土壤通报,2015,05:1049-1055.

【关键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综合成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落实国家保护耕地,尤其是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政策的具体措施,对切实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阜新市积极响应《阜新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目标,目前已圆满完成“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本文选取了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等三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做为特色案例进行分析,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土地整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

一、项目区情况介绍

该项目是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公顷,预算总投资762.43万元。

项目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村、红帽子村和道力板村3个行政村,其土地大部分为三村集体所有,只有红帽子村境内有小部分农用地权属为国有,总面积为812.9751hm2。项目区所在地理位置为:北纬41°3′45′′―42°6′41′′,东经121°16′17′′―121°18′10′′。

项目区东至东红帽子村东部山脚下,南至东红帽子村南部林地,西至红帽子村中部村屯北侧,北至道力板村与好四家子村交界处。

项目区所在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幅号为:K51G044024、K51G045024、K51G045025、K51G046024。

本项目区内荒草地基本是天然沟壑,是暴雨洪水形成坡面径流的沟道,不适宜开发成新增耕地,其他土地中的滩涂土地零星分散,开发困难较大,不能集中连片,不适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故本项目无新增耕地。

项目区总面积为812.9751hm2,除去不动工的果园9.1989hm2、有林地84.8824hm2、其他林地34.3426hm2、其他草地19.7309hm2、河流水面67.4023hm2、坑塘水面1.1696hm2、嚷教餐4.3218hm2、村庄61.8781hm2以及红帽子村和东红帽子村内三处有条件建设区所占用的耕地面积14.3633hm2,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hm2。建设规模占项目区总面积的63.43%。

二、项目区实施前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十分便利,项目区距南部6.0km处有东西向101线通过,红帽子乡―大五家子镇乡级公路由东北向西南斜贯红帽子乡全境,并与101线相连,长约21.0km,是项目区对外交通的主要干线。

三、项目区主要工程建设情况

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和其他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水源井158眼,配备潜水泵及配套设备158套,柴油发电机组及配套设备158套,维塑软管28440米,橡胶软管2370米;修建过水路面7处,总长300米。

田间道路工程主要包括:修整4米宽田间道7349米(砂石路面),4米宽田间道1487米(水泥路面),3米宽田间道1863米(砂石路面),3米宽田间道900米(水泥路面)。

农田防护工程主要包括:修筑石笼坝270米。

其它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标志牌1座。

四、项目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赫章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行性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已有基础上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此举对于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深化和扩展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内涵等具有重要意义[1]。我们应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十二五”时期农村土地整治的核心任务[2]。通过对项目区“山、水、田、林、路、村、人”综合整治,提高土地质量等级,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对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贵州省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及《贵州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贵州省百万亩土地整治工程规划》和《贵州省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选择贵州省赫章县德卓、河镇乡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申报项目区。本文立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实际情况,以期对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提出参考意见。

2项目区基本概况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渡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是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发祥地之一。项目区所在赫章县德卓、河镇乡属于黔西北中山高原区,被列入国家西部生态建设地区农田整治工程备选区域。项目区地处东经104度15分22秒~104度20分39秒,北纬27度18分31秒~27度21分38秒之间,地貌类型属于高原丘陵地貌,处在山川之间的缓坡坝地上,平缓地向周围冲沟处延伸,具有明显的起伏变化界线,坝地方向受地质地形地貌河流构造的影响,受地形地貌构造控制,展布方向不一,地形相对起伏较大,项目区海拔在1995~2289.6米之间,平均海拔2142.3米,根据赫章县水资源调查和实地勘查分析,项目区水资源丰富。项目区农业总人口有9961人,但贫困人口就有1949人,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有718人。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根据赫章县提供的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分类统计,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372.68公顷。其中:水浇地78.92公顷,旱地704.19公顷,果园0.66公顷,茶园11.59公顷,其他园地0.14公顷,有林地202.28公顷,灌木林地39.77公顷,其他林地18.15公顷,其他草地17.86公顷,公路用地12.00公顷,农村道路11.20公顷,河流水面47.41公顷,内陆滩涂0.12公顷,田土坎175.98公顷,裸地6.33公顷,村庄39.75公顷,采矿用地6.32公顷。

3项目可行性分析

3.1项目区基础设施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3.1.1主要道路从东至西北横贯项目区的“赫章县至威宁市”县道,从南至北的“河――奎”县道,全长为13.33公里,为项目区主要交通路线。项目区内的田间道路设施建设标准低,多为土质路面,遇雨天,路面积水,行走困难,影响农民田间耕作。田间生产主要靠村民行走自然形成的小路,不能用于农机的使用,农业生产不方便,增加了农业耕作成本。村庄公共道路宽度不够,多为断头尽端路,道路等级低、局部道路断面过窄,不足2米,道路系统不完善,给村民出行和田间耕作带来很大困难。

3.1.2灌排设施德卓河由东向西流经整个项目区,项目区灌排沟渠多为土质沟渠,多为农民自发挖掘形成,田间灌排设施严重不足,项目区灌溉与排水系统不完善。

3.1.3解决措施在田间道路工程上,改善项目区交通条件,完善项目区田间道路系统;在灌溉与排水工程上,增设斗渠、农渠和排水沟,对灌排工程进行统一的全面规划,灌溉与排水相结合,完善项目区的灌排系统。使项目区道路与灌排系统更加完善,建成旱涝保收地高标准基本农田。

3.2项目区资金整合功能组装计划(多部门资金整合)

3.3项目区工程规划布局

3.4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3.4.1社会效益分析通过对田、林、路、村的综合建设整治,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建成的农田旱涝保收,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防止农村人口的外流。能够减轻当地的就业压力,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增强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团结。

3.4.2经济效益分析本项目总投资预算为4265.96万元,按整理面积1008.82公顷计算每公顷投入4.23万元。项目实施后将实现在整理耕地面积种植玉米和烤烟,一年一熟。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实施前项目区每年经济纯收入为854.90万元,实施后项目区每年经济纯收入为1210.7万元,每年净增产值355.80万元。按还本年限法进行静态分析,预计投资回收期为12年。

3.4.3生态效益分析通过项目建设,修建防洪堤、排洪沟、蓄水池和沟堤等水利设施,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减轻了土壤侵蚀动力。促进了生态环境平衡、提高土地的再生产能力、加快项目区人民的脱贫致富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5项目实施措施的保障性

赫章县德卓、河镇土地综合整治片区建设实施有保障。为了保障项目实施,赫章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县政府主导、国土部门搭台、多个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共同推进的责任机制,通过规划统筹,推动、引导项目科学有序进行。且赫章县国土资源局对该项目的现场进行了多次调研,并对本项目予以高度重视和支持。经前期调研,项目区农民渴望参与该项目,并希望尽早实施。

4结论

研究表明,该项目有充分的建设技术保障,在贵州省重点投资的扶持下,同时通过多部门资金的整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通过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共同推进的责任机制,项目的实施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因此赫章县德卓、河镇乡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新卫,李景瑜,赵崔莉.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1-5.

[2]吴海洋.高要求与硬任务迸发新动力――谈如何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J].中国土地,2011,10:16-

18.

近日,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工作的意见》,将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重庆努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从2010年开始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工作,目前成效初步显现,已累计实现“三权”抵押融资近400亿元,有力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十二五”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国务院日前批复原则同意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

批复要求,通过实施《规划》,到2020年,全国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千克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改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首届“世界农业奖”在南京颁发

近日,全球农业与生命科学高等教育协会联盟(GCHERA)世界对话暨首届世界农业奖颁奖典礼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国际植物育种专家罗尼·科夫曼教授被授予该奖。“世界农业奖”由GCHERA联盟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同设立,用于表彰在农业和生命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或科研人员。

四川农业合作项目签约375.9亿

10月23日,四川与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大会召开,会上举行了四川农业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完成现场签约的农业合作项目共59个,项目投资总额达375.9亿元。

1800万台农机掀起“三秋”生产热潮

截至10月21日,全国共有1806.2万台农机具投入到“三秋”生产。其中:投入玉米联合收获机22.5万台,完成机收2.5亿亩,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万台、4700万亩,进度决一周左右,玉米机收水平超过45%。投入水稻联合收获机47.2万台,完成中晚稻机收1.8亿亩,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万台、1000万亩,进度基本持平,水稻机收水平达到73%。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进入农机深松整地高峰,河北等10个省份已完成农机深松

整地7300万亩,占计划面积的60%。

财政部下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3.25亿元

近日,从财政部获悉,中央财政近日下拨统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3.25亿元,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建设。

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公布

近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为进一步发挥各地林下经济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结合全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各地推荐情况,经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国家林业局确定了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首批示范基地包括天津市静海县、辽宁省本溪市、安徽省黄山区、福建省武平县、江西省武宁县、山东省蒙阴县、河南省栾川县、湖南省靖州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海南省儋州市、贵州省毕节市等。

国家提高明年小麦最低收购价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消息,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4年最低收购价水平。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千克118元,比2013年提高6元。

2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目前,土地综合整治包括:

①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如根据需求和现状将未利用地改良为农地或建设用地;

②对已利用地的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值,如对农地的改良、配套,进行集约化利用,建设高标准农田;

③对现状土地进行土地市场一级开发支持经济建设,对污染、灾毁及破损土地的整治利用等。笔者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以下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2.1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工程

2.2建设用地整备工程

2.3污损土地改良改造工程

污损土地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地污染和损毁,使土地完全或部分失去原来的使用价值和建设功能,包括污染土地和损毁土地。对污损土地进行改良改造区别于其他废弃地的改良改造,需要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去除污染物、恢复损毁土地,并通过污损土地利用评价,使其达到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使用标准。

2.3.2损毁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损毁土地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地表土丧失或整个土地毁坏而造成土地第一生产力的丧失。损毁土地改良改造工程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损毁土地进行改良改造使其恢复成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包括生境建设和群落建设两大内容。生境建设是对地貌的重塑和土壤改良培肥,其核心在于“造地”,为生物群落建造一个良好的生境。群落建设则包括植被重建和引入土壤微生物及动物,其核心内容是植被。对于凹型地貌的重塑,通常采用填充和客土的方式。对于凸型地貌重塑则采用土地平整、建梯田的方式。目前矿山开采造成的土地损毁较为严重,对于矿山损毁土地的地貌重塑一般采用“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实现“边开采,边复垦”的良性循环。

2.4低标准用地提升工程

2.4.1低标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高标准农业用地可定义为: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设施配套、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耕地,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其他高标准农用地。低标准农业用地变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是通过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使其能达到或基本达到:水源覆盖实现方田化,灌溉实现节水化,秸秆实现还田化,耕作实现机械化,施肥实现配方化,种子实现良种化,田间道路实现沙石化,农田林网实现网格化,田间种植实现规范化,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

3未来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使规划、设计、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信息、监测及标准规范等不同领域进行有效交叉和融合,通过系统集成与自主创新,使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得到全面提升。未来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以提高土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实现从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并重的方向转变。具体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技术将向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发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全面和深入的应用信息化;利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土地整治生态变迁;土地整治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与互操作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研究;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向生态化、智能化、节水节地型和可视化发展;质量型和生态型土地整治技术将实现针对性、高效性和最优化;土地整治的景观重塑和恢复工程技术;土地整治监测将从注重数量监测向数量、质量、生态和效益监测发展;土地整治的施工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3.1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传统的土地整治因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支撑,导致农田路沟渠使用寿命短,土地平整质量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耕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再加上因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利用方式对于诸如沟渠、道路设计强度、建设材料、成分配比、施工工艺、使用周期等要求均有明显差异,对一些关键景观断裂点的修复也缺少精细化的工程技术支撑,这些均影响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因此,研发新的适应农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技术,提出专门的精细化土地平整工程技术,应用激光技术进行土地精细平整作业,自主研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材料、新产品与施工工艺,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育工程能力等领域将是未来农田建设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2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把复垦工程作为矿区开采的一部分,十分重视矿区生态恢复、景观重塑、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土地复垦、复垦工程与周边景观协调以及复垦土地的跟踪监测与评价。因此,矿区复垦土壤的地表稳定与侵蚀控制技术、土壤结构破坏与污染的重构与修复技术、防治矿山生态灾害技术、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技术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集成技术等是未来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3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污染土地修复工程主要采用实验室研究—中试或现场试验研究—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基本模式,修复基质由单一的土壤修复过渡为土壤和地下水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涵盖了物理、化学及其生物修复类型。因此,研发绿色可持续单一修复工程技术、多种修复方法耦合联用技术、研制专用修复设备和药剂产品是污染土地修复未来发展的趋势。

3.4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标准发展趋势

关键词:耕地质量基准等耕地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S341文献标识码:A

TheQualityOfCultivatedLandFeatureAnalysisAnd

CultivatedLandProtectionMeasuresInChongqing

ChenLing1,2,LuoZhuo1,2

(1.ChongqingLandResourcesandHousingSurveyingandPlanningInstitute,Chongqing,

400020,China;2.LandofMinistryoflandnaturalresourcesusekeylaboratory,ChongqingResearchCenter,Chongqing,400020,China)

Keywords:cultivatedlandqualityReferencelevelcultivatedlandprotectionmeasures

0引言

1重庆市耕地质量等别分布特征

1.1高等级耕地分布较少,耕地质量整体水平偏低。全市耕地集中分布在7等-12等,其中10等耕地面积最大,为818966.08公顷,占耕地总量33.45%,7等耕地9880.28公顷,占耕地总量0.4%,12等耕地83262.58公顷,占耕地总量3.4%。按国家1-4等为优等耕地,5-8等为高等耕地,9-12等为中等耕地,13-15等为低等耕地的标准,重庆无优等耕地分布,高等级耕地265098.8公顷,仅占耕地总量10.8%,中等级耕地总量2183192.09公顷,占耕地总量89.2%。根据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测算方法,重庆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略低于全国的9.8等,整体上处于全国中偏下水平。

1.2耕地质量等级空间分布不平衡,呈现出“一圈高、两翼低”的特点。受光、热、水、土壤资源和种植习惯等因素影响,高等级耕地集中分布在“长-垫-梁-忠”和“潼-合-铜-璧-永”及两翼山间平坝区。渝东南石漠化地区和渝东北秦巴山区主要以11等和12等耕地为主。

四个指标区耕地质量状况差异较大,9-10等耕地渝西方山丘陵区、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渝东北中山区比重分别达到67.37%、62.55%、54.44%,渝东南低中山区11-12等耕地比重达到53.25%。四个指标区平均等别排序为:渝西方山丘陵区9.5等>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9.7等>渝东北中山区10.1等>渝东南低中山区10.4等。

图1重庆市耕地质量等级面积分布图图2重庆市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图

2以基准等折算的耕地面积情况

2.1以国家平均等为基准折算的耕地总量

国家耕地质量平均等9.8等作为基准等,对应的标准粮产量为570公斤/亩。依据重庆市各等别对应的标准粮产量与570公斤/亩的比值,可确定等别与基准等之间的折算系数。经计算,7等折算系数为1.49,8等为1.32,9等为1.14,10等为0.96,11等为0.79,12等折算系数为0.61。用折算系数分别乘以各等别面积得到基于9.8等的重庆市耕地总量为2433360公顷,与同期的土地变更调查耕地总量2448290公顷相比降低14930公顷,降幅为0.6%,面积变化不是太大。

2.2以国家1等为基准折算的耕地总量

国家1等标准量产量为1450公斤/亩,与重庆市7-12等对应的标准粮产量相比得到,7等折算系数为0.59,8等0.52,9等为0.45,10等0.38,11等为0.31,12等为0.24。用折算系数乘以各等别面积得到相当于全国1等的重庆市耕地总量956562.37公顷,与同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总量2448290公顷相比降低1491727.63公顷,降幅为60%,面积变化较大,说明重庆耕地质量低下。

3影响耕地质量提升的障碍因素

3.1耕作层厚度

坡地是我市主要的耕地类型,具有“碎、散、瘦”的特点。尽管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变化和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开展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水土流失的趋势仍然较严重,尤其是石漠化地区和石骨子土区域经过暴雨、山洪冲刷,导致耕作层土层厚度不足20cm,极大地影响了农作物种植。如果被占用或被浪费的耕作层土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能被覆盖在较贫瘠的耕地上增厚土层,能有效改造耕地质量。经测算,土层厚度或耕作层厚度增加10cm,耕地等级可提升0.4等,

3.2灌排能力

3.3耕地利用方式

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耕地利用方式发生较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土壤理性结构也发生一定变化,容易导致耕作层土壤减少。另一方面,经营者没有及时进行培肥,重用轻养,耕地撂荒,不合理的利用也是促使耕地质量隐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4耕地质量保护措施

4.1严格基本农田划入划出,重点加快推进全市存量基本农田高标准化建设。当前应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入划出调整,确保划入的基本农田等级不低于划出的基本农田等级,基本农田一旦划定,任何机构或单位不能随意调整其布局。同时应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等规定要求,加大资金投入,严格项目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严把高标准基本农田准入门槛,做到建成一块,划入一块,宁缺毋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53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4.2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在已有农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我市已全面更新了耕地质量等级状况,建立了与土地调查相配套的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为确保耕地质量基础数据库的现势性,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对因土地整治、土地利用现状变化以及其他土地利用行为等带来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及时开展更新评价,实施动态监管。

4.3布设耕地质量等级监控网,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变化规律和趋势。当前,应在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的基础上,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为重点,逐步扩大监测范围,在省、市、县、乡三级布设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确定监测点位,配套相应的设备,组成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对耕地质量实行动态监测,全面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规律和趋势。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加强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土壤保护和利用,加强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动态监测。

5结论

研究表明,重庆市耕地质量等别略高于云南、贵州、,但低于四川省,整体上处于全国中偏下水平。市域内高等别耕地分布较少,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分布不平衡,基本形成了以西南(万盛)-东北(万州)近似直线的耕地质量等级南低北高的差异特征线。利用标准粮折算体系,以全国平均等9.8等和全国1等为基准,折算重庆市耕地总量分别为2433360公顷和956562.37公顷。针对重庆市耕地质量现状和保护情况,今后要建立健全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平衡工作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和规划设计技术要求,积极开展建设占用和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工作,适时开展耕地质量保护红线划定,为实施“占优补优、以补定占”奠定基础。

[1]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张青璞,孔祥斌,郧文聚等.重庆市国家级农用地分等汇总前后等别分布规律[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0):297-303.

[3]高向军,马仁会.中国农用土地等级评价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1):165-168.

一、基本概况

______市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面积占21.5%,平原面积占65.5%,滩区面积占12.9%;耕地面积289万亩,人均0.82亩。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660毫米,年平均气温15.4℃。全市总人口366万,其中农村人口174万,占总人口的48%。境内地表水有黄河、沁河、蟒河、丹河等20多条河流,有中小型水库26座。______是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等,其中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达60万亩,“四大怀药”种植面积达23.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69.6万亩。20__年,全市粮食总产204.8万吨,比上年增长2.1%,实现了“九连增”,其中:夏粮亩产达到511.1公斤,居全省第一;玉米高产创造两项全国新纪录。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3元,增长13.6%,比全省平均7525元高出2588元,居全省第三位。

二、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______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力实施“七大工程”,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强力实施现代园区工程。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我市高标准规划了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______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创园自20__年6月8日由国家农业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发文批准成立以来,组建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总体规划,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先后4次赴台招商,邀请台商400余人次到台创园实地考察,成功引进了台湾方圆围棋、台湾神农科技协会等一批台资和台商项目。在今年4月12日举行的2013豫台农业项目合作恳谈会上,又成功签约了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中心、台湾养生食品园、台湾精致农业示范园区、云台山万亩高效农林等4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同时,温县农业示范园区已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市农林科学院、博爱农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完成高标准的规划设计,沁阳、孟州、博爱、武陟4个园区正积极推进。

(四)强力实施水利工程。本着“大兴水利、兴大水利”的原则,着力打造水利建设新格局。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4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抓民生水利,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20__年开始,3年内平原地区全部用上自来水,3年内解决山区丘陵区吃水问题。20__—20__年解决了山丘区3.24万人吃水问题、平原地区27.3万人自来水村村通,今年将再解决1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水,吃上安全水。抓农田水利,依托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重点实施了修武县、博爱县、孟州市小农水专项县项目和沁阳市、孟州市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田间工程项目,进一步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抓引黄入焦。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22.8亿元,全面完成引黄入焦总干渠工程;积极推进引黄灌区项目前期工作,规划灌溉面积50万亩以上。抓水源建设,推进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灌区、引黄沁北灌区、武嘉扩灌等引黄补源工程建设,扩大供水量,做好群英二库、九渡、白龙潭水库等备用水源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努力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五)强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着力构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林业生态网络。“一区”突出抓好南太行山区绿化工程,“两带”着力加快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景观带建设,“三网”重点实施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等绿化工程,“多点”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县城、村镇、景区等区域的生态建设,建设一批经济型、景观型、园林型绿化村镇,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20__年完成造林14.5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7%,10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初步实现了林业生态市建设目标。从今年起,在南太行浅山区建设东西长18公里的林业生态景观带,全力打造“景观、生态、休闲、产业”四位一体的林业生态示范区;高标准建设道路绿化工程,加快推进城郊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完成森林资源培育16万亩,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______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为做好造林绿化工作,加快我市现代林业建设步伐,促进全市林业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年造林绿化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为主线,以防沙治沙、绿色家园、退耕还林、绿色通道、低产林改造等林业生态工程为依托,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体系,壮大林业板块,提高林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目标任务

完成人工造林10000亩。其中,速生丰产林8500亩,经济林1500亩。

三、工作重点

(一)突出防沙治沙及综合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治沙造林新品种“南林895”杨树和西未红密桃,完成工程造林8000亩。其中,营造速生林7000亩、果树1000亩。进一步加强治沙宣传,完善治沙机制,壮大治沙产业,争创全国先进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二)启动创建“绿色家园”活动。在抓好柴店岗村与村2个“年度绿色家园示范村”林木补植的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提升档次”的原则,重点抓好孟楼镇小黄营村、韩堂村和竹林桥镇温岗村、李楼办事处黄龙庙村等4个“年度绿色家园示范村”建设。大力栽植香椿树、柿树、榆树、楸树、枫杨等乡土树种,建设结构合理、乔灌花草科学配置的村庄绿化体系。

(三)加快绿色通道及农田林网建设。在重点抓好孟土路自然生态林补植补造与老丹路高标准绿化的同时,抓好通村公路绿化,实现所有通村公路全部绿化达标。抓好鄂北防护林主副林带的补植补造。结合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整理工程,抓好农村路沟河渠绿化与农田林网建设,构筑农业高产稳产的生态屏障。

(四)推进林业板块建设。贯彻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推进林业板块建设,促进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重点是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发展,推广杨树“南林895”。抓好经济林开发。沙区果树开发以推广西未红蜜桃为主,岗坡地果树开发以推广制罐专用黄桃品种为主,砂梨品改工作以推广“圆黄”等新品种为主。加快高产花椒示范点建设,为在全市推广积累经验。

(五)开展低产林改造工程前期摸底调查。市林业局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组织开展全市低产林调查摸底,掌握我市低产林现状、结构,为下一步改造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林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坚持实行造林绿化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完成造林绿化任务(任务分解计划附后)。市民政局要高标准建设一个绿色墓区样板;市水利局要高标准建设2个绿色库区样板;市林业局要配合有关乡(镇、办)围绕绿色家园建设,建好绿色家园示范村;市交通局、林业局要与有关乡(镇、办)配合搞好老丹路、316国道改造后的沿线绿化;市国土资源局要认真抓好李楼办事处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林网建设;各地要组织辖区单位和各村抓住春季绿化有利时机,层层办点,掀起植树造林。市林业局要经常深入植树造林一线检查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关键词】兖州区;生态水网;生态水利;实践

兖州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区水利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区水利工程设施基础薄弱,多数河渠年久失修;城市排水系统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河流的自然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水系条件不能满足兖州区未来发展需求;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对防洪功能考虑的较多,对生态性治理考虑的不足。

1生态水利建设现状

1.1水系建设方面

兖州区委托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标准编制了《兖州区水网规划》。先后投资1.2亿元,完成了泗河拦蓄工程、滋阳橡胶坝、杨家河生态湿地等重点建设项目,泗河、洸府河兖州段实现了成功蓄水,既满足了农业、景观等用水需要,又补充了地下水源。投资1.2亿元完成了大安河、谭村河、朝阳河、府河下游改造及洸府河清淤治理,并对治理后的河道实施高标准绿化美化和亲水平台建设,实现了河道防洪、资源利用与生态观光的有机结合。农村饮水安全方面,高标准实施了农村自来水升级改造工程,形成了覆盖全部农村的供水网络,真正实现了供水“城乡一网、同网同价”。

1.2加强水资源管理方面

兖州区制定出台了《兖州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合理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并将任务目标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和镇街,列入年度考核。同时,全面停止城区自备水源井审批,严厉打击各类违反水资源管理的行为,确保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顺利推进。完成了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重点县3年项目建设任务,项目区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化、IC卡封井、排涝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全覆盖。

2生态水利建设实践

2.1加强河道工程整治,提高河道防洪能力

坚持“南北贯通、东西互济,沟河相联、蓄泄兼筹”的治水思路,通过开挖新河,整治老河,使现有河网水系达到互联互通。通过兴建河道梯级蓄水工程,尽可能多地拦蓄地表水源,多节点全方位地引水入城,调水入河,逐步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的景观效果。在恢复、提高和巩固以泗河、洸府河防洪河道和以黄狼沟、大安沟、府河等排内涝河道防洪排涝标准的基础上,全面清淤疏通以大地园林化路沟为主体的田间排涝工程,不断提高河道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2.2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

按照“水田路林村统一规划、旱涝砂碱渍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农田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整合开发农业、国土、水利等项目资源,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实施以“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防洪除涝工程、农田交通工程、现代信息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后,使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2.933万hm2,为农业生产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3发展集中供水事业,提高农村供水质量

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坚持水质安全、规模化供水、多元化投资、高标准建设和技术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一区一网”的农村集中供水模式,统一布局全区的农村集中供水网络。通过互连互通的供水网络,使独立运行的水厂之间达到并网运行、相互调剂的供水目标,不断提高农村供水标准。

2.4建设拦蓄水工程,改善水生态环境

2.5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化管理体系

1)严格控制区域用水总量。到2015年,全区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62亿m3以内(其中地下水0.79亿m3,地表水0.83亿m3)。按照“优先使用再生水和外调水,合理利用地表水,限制使用地下水”的原则,做好辖区内各类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

2)强化水资源保护。到2015年,全区河流、拦蓄工程等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0%,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和水系生态保护,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与水质保护无关的生产建设活动。

3)建设完善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重点加强对重要水源地、地下水超采区等监测站网建设,对重要断面的流量、水位和重点地区的地下水埋深变化等逐步实现实时自动监测。

2.6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

3建议

3.1要明确生态水利规划的目标和方向

一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要推动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三要恢复和建设良好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弘扬水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要依托科技进步,不断创新、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

一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责任机制。二要建立符合依法治水精神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水务行政管理机制。三要建立培养、吸引高素质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和水务管理人才的人才引进机制。

THE END
1.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犍为县举行种子农药化肥经营人员技术培训暨投入品监管工作会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4/12/5/6e1db42bf94d4b4dbdab4f6b55f06765.shtml
2.华蓥市坚持“三化”管好农药市场执法监管常态化。该市把打击假劣农药作为春、秋季农资打假的重要内容,坚持城不漏市场、区县不漏乡镇、乡镇不漏门店的标准,确保农药经营单位检查率达100%。截至目前,共立案查处假冒伪劣农药案8起,查获假劣农药10.975公斤。 质量监督规范化。该市在每年农药使用高峰季节组织开展农药市场监督抽检,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监http://kjb.cdjinyang.com/38c96b80ed2e4ed4a281ddd41041ff8b
3.集团要闻11月6日,四川省供销农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华平出席2024年度中国农资经销商年会暨第四届智慧农资发展与应用大会。会上,四川省供销农资集团荣获2024年度农资流通企业竞争力AAAA级、农资流通行业企业信用等级AAA 2024-11-06 浏览:383次 了解更多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http://www.sichuanamp.com/news.aspx?mid=16
4.华蓥市开展秋季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本报讯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近期,广安华蓥市农业农村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秋季农资打假专项行动。 行动中,该局组织执法人员对辖区农资经营店的经销商证件、进销货台账、销售种子审定资质、农药肥料标签等方面内容进行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立即整改。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还为店内顾客宣讲“如何http://kjb.sckjw.com.cn/47ab139a5c384ad9a2c2523c1d870780
5.四川三农新闻网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潘峰)在三台县富顺镇的华新村,一个不同寻常的场景正在上演。为了确保村里的灌溉系统正常运行,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对与金鼓交界到我村六组周家弯堰塘长约2.5公里的武引毛渠进行清理。此次清理工作的目的是清除渠道内的杂草、垃圾和淤泥,以保证水流畅通,提高渠道的输水效率。这对于确保http://sc3n.com/index/news/topics/id/9.html?page=173
6.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天池镇人民政府广安市华蓥市 广安市宏泰商贸有限公司0826638600 广安市华蓥市 广安市金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0826638600 广安市华蓥市 广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华蓥分局0826638600 广安市华蓥市 广安市中农农资有限责任公司0826638600 广安市华蓥市 广安智丰建设工程公司送变电第一处0826638600https://post.8684.cn/o2865424_767.htm
7.中国农业银行华蓥市支行岳池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关于岳池县***年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程(二标段)监理采购询价公告 关于岳池县***年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程(二标段)确定监理单位,现特邀请符合本次采购要求的供应商参与报价。本服务招标的有关事宜公(中国农业银行华蓥市支行 https://www.qianlima.com/common/agents_info.jsp?id=24479632
8.5月12日9时起四川广安华蓥市全域实施临时静态管理五、全面畅通涉及医疗、民生、能源、农资等重点物资运输渠道,对必须进入华蓥市的车辆,一律按要求查验、采样、登记,按照“两点一线”原则“点对点”直达交货地,沿途不得与他人接触。 六、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保持正常运转,倡导网上办公,减少人员接触,做好通风、消毒等工作。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share_to=wechat&item_id=9964944836145608058&track_id=265F4131-CD5C-462A-8D4B-ADFB8D571B22_674005764456
9.5月12日上午9时起,四川华蓥市全域实施临时静态管理五、全面畅通涉及医疗、民生、能源、农资等重点物资运输渠道,对必须进入华蓥市的车辆,一律按要求查验、采样、登记,按照“两点一线”原则“点对点”直达交货地,沿途不得与他人接触。 六、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保持正常运转,倡导网上办公,减少人员接触,做好通风、消毒等工作。 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7530&newsId=4878323
10.华蓥市农村招商网华蓥市农村项目招商引资公共服务平台华蓥市农村招商网是华蓥市农村项目资源招商引资公共服务系统平台。系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为华蓥市农民农村提供项目发布、项目融资、项目招商、项目合作、融资贷款、入股合作等提供网络服务平台。http://huaying.nczsw.com/
11.岑溪市归义镇创新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我国放开农用生产资料经营的背景下, 农资店已成为上联生产企业, 下联农村用户, 直接关系到农资安全规范流通的终端销售节点。如何把目前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仅有买卖单一功能的农资店改造成为具有识别假冒产品, 能为农民提供农资技术咨询, 同时又能对农资用户进行跟踪管理等多功能的诚信农资店, 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ib7ua8j.html
12.纵深推进依法治社为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要不断巩固农资、农产品、日用品、再生资源等社有企业传统经营业务,大力拓展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新型业务,力争全年社有企业销售总额实现37.5亿元。要全力以赴牵头做好全市土鸡产业发展和“广供成都”工作,高质量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涉供销社的其他各项任务,全力推动全市供销合作事业再上新台阶。 简阳市 为深入开展http://www.xnsbdzb.com/xnsb/20231201/html/content_20231201002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