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辽源企业商会执行会长何欣
北京“域外人才工作站”的成立,是辽源市人才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招才引智工作也开启了新的征程。借此机会,我提两点建议:一是要重点引进辽源真正需要的人才。与辽源优势资源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招引各类人才,同步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积极推动辽源更持久的、更有质量的发展。二是引进导师型人才,大力培训辽源的企业家、技术人员和专业人才,促进当地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关心和参与家乡建设,我们责无旁贷”
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正军职少将邹立颖
最后想表明一个态度,那就是只要家乡需要我,我会倾尽全力。尤其是在文化艺术领域,我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义无反顾地冲在前面。
“‘人才工作站’让我们找到了家的感觉”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孔磊
今天,我们共同见证了辽源驻北京“域外人才工作站”的成立,我感觉特别激动,看到大家也特别亲切。虽然身在北京,但是现在的感觉跟回家一样,因为见到了家乡的领导,在场也都是同根同源的亲朋好友,所以让我感到特别轻松自在。更难得的是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大家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和谋划家乡的发展建设。
现在各个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我觉得很多人才工作思路也需要调整,不是只有高楼大厦才能够留住人才,真的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满足不同类别人才的多种需求才最重要。所以,围绕家乡的发展,我建议,一方面要打造良性的产业链。城市发展还是要有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而且一定要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才集聚;另一方面要把青年人作为人才引进的重点突出出来。一个城市的活力最终要靠年轻人,未必一定是院士或博士,青年人就可以了,让他们留得下、留得住,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工作、创新创业,这样才能保持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虽然我在北京工作,但内心深处还是非常向往家乡的,家乡养育了我们,为家乡多作贡献是我们域外游子的分内之事。我们也愿意自觉投身到辽源建设中,因为家乡辽源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家乡情结是一种天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北京大学科技园区副总裁王国成
作为科技服务方面的一线工作者,我想从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平台以及如何发现、吸引、留住人才两个方面和大家作个交流。
二是既要大力引才,更要注重留才。首先要发现哪些是人才。发现人才有很多方法、多种途径,只有精准地发现人才,才会有后续的吸引、吸纳等各种手段和方法。然后是吸引人才,引进人才需要多种因素,环境、待遇以及发展平台等等。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要立足实际,努力为人才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平台和服务,这样才能让人才留住,助力创新转型发展。
我是东辽河儿女,虽然身在北京,但永远是辽源人。昨天我媳妇给我做个尖椒干豆腐,怎么也炒不出咱家乡那个味儿。我觉得这就是家乡情结,这是一种天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此,我向大家表个态,今后,只要家乡有需要,我一定尽心尽力、义不容辞。
“为辽源‘域外人才工作站’的成立点赞”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聂常虹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对家乡的感情都是无可比拟的。无论身处何方,都深深眷恋着、热爱着家乡。
千秋之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和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觉得辽源市委、市政府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谋划到位、动作迅速,不仅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还专门在北京成立了“域外人才工作站”,这既是对事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一种政治担当,更是聚贤纳能、广集良策、助力辽源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借此机会,我想就家乡发展建设和招才引智工作谈谈个人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一要全面突出人才服务。树立先进的人才服务观念和服务理念,为人才干事创业、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二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尤其是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还需投入更多的资金。要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要加强技术合作和科技人才引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依靠科技突破企业发展瓶颈,解决各类发展问题。同时,根据制造业基础性强等优势,强化与一汽等大型企业的合作。
“在京辽源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中科晶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卜俊鹏
首先,祝贺辽源市驻北京“域外人才工作站”成立,这对辽源人才工作来说是件大事。同时,对我们多年在北京工作的辽源人来说,更是一件大好事。我们在北京漂泊多年,终于找到家了。借此机会,立足辽源发展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方面,人才引进要坚持技术引领。从市场和政府角度看,技术引领企业至关重要,积极发展技术导向型企业是更好的选择,也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机遇。技术引领是什么?技术引领就是人才引领,人才来了,技术、项目、资金也就随之而来,发展链条就形成了。现在恰逢其时。过去,资金和技术都集聚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现在这些城市要大幅度缩减,特别是制造业要缩减,他们就一定要到外面找机会、技术和资金外溢。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抢人才、抢技术、抢资本的好机会。另外,传统行业的技术升级已经走到了瓶颈,现在都需要转型。这样,北上广深包括其他城市和辽源就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对我们来讲就有了新的机会。面对机遇,我们如何去吸引并接收这些资金和技术,就需要我们党委、政府高位统筹、认真谋划。
另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环境。有良好的发展生态,才能助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要为辽源本地和引进的企业打造一个优质的发展环境,这样才能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此外,作为技术引领型企业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合规合法。现在国家环保、安监等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重要程度甚至已经超越了资金等配置资源。所以,明确具体规范的环保政策、安监政策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把反哺家乡作为最大价值体现”
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综合处处长张楠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尤其是立平书记、海波部长亲自来和我们座谈,这是我们辽源市委、市政府史无前例的举措,更是政府职能转换最直接体现,不讲排场、不说废话、不讲空话,做实事、讲效率。
二要引导辽源籍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充分利用辽源籍人才优势,把人力资源带回家。建议把域外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辽源籍人才按行业分类,根据需要聘请为顾问,为企业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必要参考。围绕助力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建议成立一个咨询顾问机构,吸纳会计事务专家、经济类律师和金融领域专家等方面辽源籍优秀人才,打造辽源市自己的咨询平台。
三要重视干部的交流培养。通过完善互派干部挂职锻炼,不仅可以提高本地干部业务能力和执行力,还会让域外干部带着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为辽源发展助力。
四要切实发挥人才工作站平台作用。人才工作站要定期与域外辽源籍人才加强沟通联络,组织开展好各类宣传推介活动,充分发挥人才站的桥梁纽带作用。
五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立横向穿透式的管理模式,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为企业发展搭建绿色通道,让域外企业想来,而且来了就不想走。本着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强对企业家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训培养,全力推动资金和项目真正对接。
“愿为家乡发展出力献策”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韩东彦
非常荣幸能参加此次座谈会。今天这个会让我倍感亲切,因为见到了家乡的亲人、听到了最想听到的乡音。
北京“域外人才工作站”的成立,给我们域外人才提供了一个渠道和一个平台。在年轻的时候,可能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为了个人发展,在北京打拼,在各领域也都有了一些成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想更多地回报家乡,这是一种难舍的乡情。
再次表个态,家乡辽源需要我的时候,我会竭尽所能、贡献力量。
“家乡的记忆永远割舍不掉”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教授吴晓峰
我从小在辽源长大,1981年离开辽源,开始在吉化工作,后来到北京生活。对辽源的印象还是1970年代的辽源,当时的辽源有“东北小上海”之称,化工业和轻工业还是非常繁荣的。
今天和大家坐在一起,我好像又回到了家乡。感谢“域外人才工作站”的成立,给我们这些家乡人一个平台和契机,有机会表达我这些年的想法和思考。据我了解,这些年辽源化工行业发展相对滞缓。所以,我常思考辽源市应该发展什么样的化工行业。当前,在高质量发展的引导下,技术改造已经趋于饱和,但是化工新材料还有发展空间,辽源也有这样的企业。因此,关于化工行业尤其是化工新材料的高技术含量问题在此谈一点建议。现在国内东南沿海一些大的化工园区都在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都在做招商引资,要积极寻找掌握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化工技术人员回辽发展。同时,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助力其落地投产,发展壮大,进而为辽源创新转型发展增添助力。
最后,我表个态,咱们家乡有什么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活动,我愿意随叫随到。因为我是学化工的,而且还在国家化学工业这个领域工作,如果有这方面的需要,我都愿意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