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土传病害的主要类型及发生特点
生产上常见的土传性病害主要有青枯病(番茄、辣椒)、立枯病、疫病、黄(枯)萎病、猝倒病、菌核病(油菜、莴苣)、小麦全蚀病、红腐病以及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具有以下特点:危害面积大,发生范围广,病原种类多,病害治理困难。由于生物防治效果不稳定,农民接受度不高。因此,目前对于土传病害的防治使用最广泛、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还是传统的化学药剂防治方法。
02、我国登记注册的防治土传病害农药有效成分名录
在对于疫病的防治中,代森锰锌、代森锌、氟啶胺和嘧菌酯等药剂的使用较为广泛,种类较多,见表1。防治疫病的药剂主要有铜制剂、氨基甲酸酯类和植物诱抗剂等,作用机理有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干扰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形成以及提高植物自身的抗性等。王慧芹等研究表明:在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中,以施用稀释2000倍的10%氟噻唑吡乙酮OD的效果最好;其次是稀释500倍的64%恶霜·锰锌WP。石凤梅试验结果表明:250g/L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较好,试验中的防效为79.9%~94.2%,并能提高马铃薯产量,增产率为28.7%~56.8%。对于晚疫病的防治可以采用混剂的方式来延缓抗性、提高防效,同时也要加大新型生物农药的研发力度。罗文辉等试验结果表明:500g/L咪唑菌酮悬浮剂15g/667m2、722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52mL/667m2和450g/L咪唑菌酮·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100~133g/667m2,对辣椒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辣椒安全。目前来说,农药混剂是延缓抗性、提高防效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由表4可知:防治猝倒病的药剂主要是化学药剂乙酸铜、霜霉威盐酸盐和精甲霜灵。许家铭研究发现:在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代森锰锌、敌磺钠5种药剂对樟子松苗木猝倒病的防治效果中,70%敌磺钠的防效最好,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次之,百菌清、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防效较差。刘兴娜等试验结果表明:25%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对黄瓜苗期猝倒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30%精甲·恶霉灵水剂,722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防治效果最差,但防效仍达75%以上。在茄子青枯病的防治中可以使用种子消毒、苗床处理等措施。猝倒病主要发生在蔬菜、水果上,在病害防治中,化学药剂单剂种类少、产品数目少,生产上药剂混合使用以降低成本、提高防效。目前,应加大对混剂和新农药研发力度,生产出更优良的杀菌剂品种,以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面临的病害问题。
03、杀菌剂的推广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杀菌剂的推广应用现状
杀菌剂是最古老的药剂,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人们就发现了无机杀菌剂硫磺的杀菌作用。杀菌剂由于具有特性、高效、杀菌力强的特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杀菌剂曾一度领先。后来在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三大类农药中一直位居第三。90年代后,始终徘徊在世界市场的20%以下,21世纪后杀菌剂市场占有率逐年有所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宜居。自《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后,人们对于环境安全越发关心,使得一些高毒、残效期长的农用杀菌剂的使用受到限制,但同时也为一些对人、畜安全,无危害,与环境相容性好的新型绿色杀菌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3.2杀菌剂推广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杀菌剂的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在世界农药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总体来讲,杀菌剂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制约。以下几个方面是制约杀菌剂发展的主要因素。
3.2.1国家政策因素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愈发重视,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农药监管当局禁用或限用了许多高毒高残留农药;且2015年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因此近几年来,我们一直积极推动农药的减量增效,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目前研发一个新化学农药的难度越来越大,据估计需要花费约2.5亿美元,耗时约10~20年。这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过程,而我们国家对于农药新品种研发在政策、资金以及平台构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暂时不如发达国家的扶持力度大。以上政策都为杀菌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2.2杀菌剂自身因素
某些杀菌剂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刺激性较强,如过氧化物类杀菌剂;一些杀菌剂毒性较高,现已被禁用,如无机汞杀菌剂;一些杀菌剂的杀菌谱较窄,杀菌作用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如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总之,许多杀菌剂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优化和创新。
3.2.3行业问题
杀菌剂生产企业存在如下问题: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较小;品种结构不合理;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等,这些都对杀菌剂的发展造成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