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15时,天气放晴。杨万锐穿着白色板鞋,跳上农用三轮车,下田去了。
杨万锐是德阳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农机服务大户。这个春天,他要负责至少3000多亩的小麦施肥与喷洒农药。但杨万锐却很放松——此前,他购置了一架T20植保无人机。站在田间的水泥路边,只要轻点“开始”按钮,无人机呼啸升空,田野里一排排气流吹起绿色麦浪。
无人机,只是这个春天杨万锐们购买的新农机中的一个。利用高科技的新农机种田,越来越多的农户如杨万锐一样,敢于穿着白色板鞋下田了。
“神器”助阵飞手23天管了3000多亩地
不到15分钟,杨万锐给30亩麦田打完了农药,又骑上三轮车朝远处的一片麦田驶去,脚上的白鞋一点泥都没沾。
“这是典型的条锈病。”广汉市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站长王志述表示,连日低温潮湿,容易诱发条锈病,如不及时防治,可能造成小麦减产乃至绝收。
“打药,过去是老大难,因为人难找、工钱高。”陈朝顺说,元宵节一过,村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
陈朝顺算过一笔账:如果请工人来喷药,手脚麻利的一天最多只能打10亩田,不算农药成本,人工成本高达200元一天,起码花1万元,有时还不一定能请到人;用无人机植保,每亩地服务费仅15元,五六个小时就能搞定,花费还减少了。
植保作业时,一般两人配合,一个人操作机器打药;另一个人负责更换电池、加灌药液。“飞行其实比较简单,难点在于后期的补给与保障。”杨万锐说,无人机的工作时长10分钟-15分钟,载重药液最多20公斤,飞手必须要不间断地更换电池补给农药。“要是无人机跑得跟电动车一样远就好了。”杨万锐期盼着。
植保喷洒,最重要的是见药效。杨万锐表示,在操作无人机时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将飞机速度设置太快、高度太高,农药的流量也要精准控制。
“操控无人机如同驾驶汽车一样,需要获得相应的资格证。”王志述说,为了培养更多合格的飞手,广汉每年都会举行培训班,学员们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方式,掌握农用植保无人机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政策利好新农具飞入寻常农户家
清擦电机、固定螺旋桨、检查遥控器,机身上的螺丝紧了又紧,忙活了半天,杨萍准备进城里做个按摩。
“我们又新订了一台大疆T40,可提供40公斤喷药或50公斤播撒载重。”杨萍说,原价是6万多元,领完农机购置补贴后,价格便宜了一万多,“以前买6台的钱,现在能买7台了。”
杨萍是广汉市惠民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与各式农机打了20多年交道。她介绍,目前,合作社共有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216台,其中植保无人机16台,可以为周边农户提供从种到收一站式种粮服务。“如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成了咱种地的好帮手,种地用上了高科技,春耕不忙反而清闲了。”
这得益于政策的利好,继去年四川明确扩展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后,今年政策进一步细化落实。2月18日,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四川省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修订)》,共22大类45个小类113个品目,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粮食色选机、水质调控监控设备等多个高科技农机纷纷被纳入补贴范围。
如何补?以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例,依据基本配置和参数,补贴设置了5个标准,补贴金额为6000-12000元。
“价格实惠了,购机的农户也多了。”广汉市鑫弘达农机销售负责人雷波说,1-2月,植保无人机销售量同比增长30%。
王志述表示,为了减少农民购机中转环节,降低购机成本,广汉还在农机市场开通了“一站式”服务,让符合补贴条件的购机户,现场购机,现场受理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