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村委会作为楚雄州农科院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中的定点帮扶对象,在楚雄州委的正确指导下,双柏县委及妥甸镇党委的有力推动下,我作为新会村的驻村书记兼工作队长,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心全意推动既定政策与工作计划的落地实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通过紧密对接上级指示精神,我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与认识,以实际行动践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精准施策、精细管理,力求实效。在此过程中,我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新会村的实际情况,精准识别发展需求,制定并执行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旨在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助力新会村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一、新会村委会和结对帮扶单位基本情况
新会村委会坐落于双柏县城东部,与县城的距离大约为24公里,其土地总面积约为42.3平方公里。村委会下辖21个村民小组,共有676户家庭,总人口2622人,耕地面积总计3135亩,平均每位居民拥有耕地约1.2亩,海拔高度为1650米。目前,新会村委会中有87户人家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其中包括一档保障户24户,涉及28人;二档保障户52户,涉及107人;三档保障户11户,涉及44人。此外,特困供养人员共计12人。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村委会的农户中有206户被识别为脱贫户或监测户,具体包括边缘易致贫户6户,涉及17人;以及脱贫不稳定户5户,涉及12人。自2016年以来,州农科院持续提供产业援助,推动了当地农作物的发展,主要包括水稻、玉米、蚕豆、小麦、油菜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烤烟、荷兰豆、四季豆、鲜食玉米、小米辣和美人椒、粉秆青菜等经济作物。同时,畜牧业方面也有所发展,涵盖了黄牛、黑山羊、鸡、猪等多种养殖项目。
在2021年5月18日,楚雄州农科院完成了驻村工作人员的轮换,原有的五名队员——张运锋(任第一书记)、孙继亮、赵鹏、薛国峰、符跃斌,被替换为三名新队员,其中薛国峰担任第一书记,符跃斌与李国章加入团队。进入11月,妥甸镇的帮扶工作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此前,新会村委会的帮扶单位共有六个:州农科院有70人负责包保64户,县医院包保74户,卫计局包保51户,县人大包保2户,县政府包保1户,妥甸镇政府包保9户。此后,帮扶单位缩减至三个:州农科院的70人调整为包保135户,妥甸镇卫生院41人包保54户,妥甸镇政府8人包保17户。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巩固提升工作有序开展。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双柏县委、妥甸镇党委有关会议精神,坚持压紧压实责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积极做好脱贫攻坚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1、强组织,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党旗引领风帆劲,凝聚合力促发展,通过帮扶单位州农科院、驻村工作队、新会村委会、妥甸镇联系新会村委会的工作组一同形成合力,有效筑牢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为全面巩固脱贫攻坚巩固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团结协作增强整体合力。以所联系村的产业发展和群众收入增长为指导帮扶重点,全方位推动各村各项工作开展,特别注重“下得去、下到底、能干事”,形成“下村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工作格局,扎扎实实筑牢坚强战斗堡垒。
2、认真组织实施脱贫户动态管理工作,扎实推进防返贫监测预警工作。
3、落实好返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措施。
始终坚持保持工作力度不减,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工作台账,成立了村总支书记为监测站站长,驻村第一书记为副站长,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委会成员为监测站成员,村组长为各村责任人的监测成员。将辖区内所有农户作为动态监测对象,确保不漏一户一人。每月通过进村入户和村组长返回的报告,及时掌握低收入家庭情况和风险因素,组织召开会议和向上级汇报,认真分析返贫致贫风险点,精准制定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帮扶。继续组织对大病患者进行摸排,确保大病患者信息准确,充分发挥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监测预警模块功能,做实健康扶贫防返贫。
4、积极宣传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APP的使用。
为了更有效地组织村民参与会议,推广“政府救助平台”APP,我们应着重提升宣传覆盖率,并强化引导机制,目标是确保各村组至少有七成的居民熟悉并能操作使用该APP。我们的愿景在于,一旦村民在面临困境时,能够迅速通过“找政府”APP获取必要的援助。具体行动上,我们将精心策划会议,确保信息传达清晰且易于理解。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传播APP的使用方法和优势,以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我们将重点培养一批“种子用户”,让他们成为推广的先锋,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实际操作,向周围的人展示APP的便捷性和实用性。此外,我们将定期举办培训活动,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村民进行分层次指导,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掌握如何通过“政府救助平台”APP寻求帮助。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们期望能够显著提升APP的使用率,使之真正成为村民在需要时的可靠助手。
5、以“六个一”为抓手,推进新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新会村委会通过历年的荷兰豆、四季豆、辣椒等农作物种植业技能培训,不断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整体提升了劳动者素质,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6、完成脱贫攻坚档案整理归档
7、重视和加强脱贫户技能技术培训。
为了满足帮扶村在产业发展的需求,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农业技能培训活动。这些活动涵盖了烟后套种早青蚕豆种植技术、病虫害的科学防治、以及中耕管理技术的讲解,共有150多名村民参与了培训。同时,驻村工作队、新会村委会还为村民们提供了包括烤烟适时移栽与中耕管理、烤烟烘烤及分级扎把、家政服务、家禽饲养、荷兰豆、油菜、四季豆、小米辣、美人椒、牛奶玉米的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内的实用技能课程。总计有650人次参与了这些培训活动,其中特别注重对脱贫户的技能提升,确保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助力自身发展。
2021年11月份,新会村委会的挂包单位调整为州农科院70人挂包135户,妥甸镇卫生院41人挂包54户、妥甸镇政府8人挂包17户。11月初,完成了挂班干部和帮扶户的信息对应和防返贫系统录入工作。11月底完成了新会村委会脱贫户和检测户共206户的2021年度收支核算表、12月15日完成了三卡“监测卡、收入明白卡、政策明白卡”的上墙工作。
(二)2021年产业发展成效
1、百亩烟后套种早青蚕豆示范样板,推进新会早青蚕豆产业发展。
在新会成功实施该项目具有重要的的意义。(1)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劳动力投入,节本增效,促农增收,青蚕豆和豆糠均可出售,经济效益好,收购商到田间地头收购青蚕豆,减少了农户的成本支出。(2)试验示范辐射带动效果好,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点赞,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户种植早青蚕豆的积极性,老百姓卖到钱了,更有动力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老百姓跟着农科院发展产业的自信心。(3)通过本年度的试验示范成功,探索出了在新会发展早青蚕豆产业的可行性,为下一步发展壮大早青蚕豆产业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新会产业发展精品示范村。
新会地区的河岸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包括肥沃的土地、平坦的地形以及丰富的水资源。基于这些优势,我们积极扩展了"稻田养鱼"的种植面积,本年度实施了160亩的稻田养鱼项目。我们采用的谷花鱼售价为60元/公斤,由于其极高的品质和美味,市场供不应求,相较于单一种植水稻,每亩地的收益增加了1200元。未来,我们将加强"稻田养鱼"增收的宣传力度,并致力于塑造新会谷花鱼的独特品牌形象。
3、发展种植小米辣100亩、美人椒100亩,经济效益显著。
4、发展种植四季豆100亩。四季豆产业是州农科院通过提供资金和种植技术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产业,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现已经成为新会人民的重要经济作物。本年度共种植四季豆100亩,每亩收入4500元以上。
5、持续做好荷兰豆产业。荷兰豆产业是州农科院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出来的新会特色产业,引进种植企业带领60多户农户种植荷兰豆160亩,带动35户脱贫户,实现荷兰豆平均亩产800kg,每亩平均收入4000元,已形成全村扶贫产业发展的亮点。
6、打造特色鲜食玉米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在考量牛奶玉米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适宜的口感以及较高经济收益的基础上,我们决定进行试种植以探索其潜力。具体安排在2021年7月中旬,由桥头塘的谭正贵与会房的王发勤合作,共同播种了2亩牛奶玉米。经过精心培育与照料,这批玉米终于在9月中旬圆满收获。为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升经济效益,我们计划于2022年初春启动更大范围的种植项目,目标面积为100亩。在此基础上,我们邀请了州农科院作为技术指导和支持单位。根据合作协议,州农科院承诺为每亩土地免费提供复合肥料40kg/袋及薄膜5kg,旨在通过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确保种植项目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当前,农业发展主要聚焦于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而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相对较小,反映出市场经济观念的薄弱以及产业链培育的不足。在规模化发展的层面存在欠缺,农业生产仍保持以个体农户为主的经营模式,导致整体经济效益并不理想。村里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与升级。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农民的收入增长构成挑战,农业结构以烤烟、水稻、玉米等基础农作物及少量经济作物和杂粮为主,产出水平相对有限。现有的产业支持措施可能并未充分考虑到各类贫困家庭的具体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潜力。简而言之,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传统作物比重偏高、市场敏感度不足、规模化与产业化程度低、以及针对性帮扶策略缺失等问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制约了农民的收入提升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2、思想观念陈旧落后。
广大农户在思想上普遍存在着守旧倾向,对主动追求财富的机会持谨慎态度,缺乏紧迫感,不愿意探索创新的发展路径,面对挑战时往往选择逃避而非迎难而上。他们深受“等、靠、要、怨、懒”思想的影响,即依赖外界帮助、不愿自我努力、寻求捷径的心态严重。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使得农户对于新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机会减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受限,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某些产业的发展也因此面临困境。
3、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存在难度。
新会村面临复杂的人口管理挑战,主要集中在环境卫生、污水治理和河道保护方面。大量居民的畜牧业活动产生的污水,直接倾倒在村内的主要道路旁,导致污水沿道路蔓延,严重污染了村落的环境。目前,垃圾处理与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未能有效适应村庄的发展需求,存在配置不齐全的问题,加大了环境治理工作的难度。此外,提升居民卫生意识、预防疾病的教育工作仍需加强,一些家庭因健康问题陷入困境的现象依然存在。
4、驻村工作任务重,人员力量薄弱。
四、下步工作措施和计划
1、持续加强动态监控力度。深入村庄,亲赴农户家中进行实地考察,坚持实施每月一次的监测机制。对于因疾病导致高额医疗费用、遭遇意外事故、年事已高或身体状况不佳的困难家庭,应立即将其列为监测对象,并进行风险标注。同时,需针对这些家庭开展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以减轻其生活压力,提升其生活质量。
2、聚焦于推进产业到户项目的有效执行,强化对农户的技术培训与一对一实地指导,确保产业发展策略精准落地。善用小额贷款、种植养殖项目补助等扶贫措施,激励并指导更多脱贫家庭积极参与产业开发,激发其自主发展能力,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增收目标。
3、倡导"授人以渔"策略,我们应着重于通过培育产业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援助。为此,我们需要整合各类资源,集中精力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在选择项目和提供技术指导时,充分利用驻地帮扶单位在农业科研领域的专长与优势,确保所发展的产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与需求。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地方经济活力,还能培养出一支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队伍,从而实现真正的自力更生与发展。
4、为了激发广大民众的积极性,我们应进一步激活贫困家庭的内在动力,推动他们走向增收致富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一村一品”的资源优势,积极吸引各类优质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入驻乡村,共同开发特色产业链,以此促进种植与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实施精准到村到户的产业扶持项目,确保贫困家庭能够实现从依赖外部援助(“输血”)到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