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州区抢抓全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重要机遇,按照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实市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现代产业园区”工作要求,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牛鼻子”来抓,立足“秦巴山区天然药库”的资源禀赋,精心建设巴州区枳壳现代农业园区,2019年入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序列,2020年获得省三星级认定,2021年获得省五星级认定。园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基础配套,延长产业链条,丰富产业业态,同步推进基础治理,园区品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该园区覆盖清江、大和、水宁寺、曾口4个乡镇32个村,计划总投资9亿元,规划面积2.8万亩。目前已集中连片建成以枳壳为主导品种的园区1.8万亩,实现中药材总产值5.7亿元;其余1万亩正在进行土地整理、路网配套、水利补短。今年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9万元以上,高出全区平均收入20%以上;园区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5亿元以上,辐射带动农户近2万户,涉及脱贫3240户、监测户69户,年人均增收5300元以上。荣获全国振兴中医中药事业突出贡献奖、四川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县等荣誉称号。该园区2020年8月作为全省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会现场参观点位获得省委书记彭清华的充分肯定及与会人员的好评,四川电视台等众多主流媒体给予了报道,同时迎来了农业农村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个国家部门以及全国22个省份的100余名领导和专家实地考察指导。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三高”,狠抓统筹推动
(二)聚力“三全”,狠抓提质培育
(三)坚持“三化”,狠抓产能提升
一是坚持农田高标化。按照“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标准,配套建设山、水、田、林、路、电、讯等基础设施,着力提升耕地肥力,新建宜机化道路25公里、山坪塘80口、提灌站4座,迁改电力68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占全园总面积的89%,实现园区特色产业种植农田高标化。二是坚持装备机械化。推行适合丘陵山区的轻便化、多功能农机设备,依托朱垭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配套旋耕机、微耕机等近700台套,实现主要生产环节全部机械化。配备烘干冷链物流设备,烘干能力达5.7万吨,烘干率达92%以上。三是坚持管理信息化。将现代数字技术运用到园区管理和运营,建成金融服务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平台3个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在精致农业、大水牛农业建有农业物联网信息化监控室和中药材溯源系统,将园区益农信息社平台与全国电商建设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
三、成效经验
建立“三制”,狠抓产业发展、投入、共享机制落地见效。
一是建立业主带动的产业发展机制。坚持“大园区+多业主”,探索“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全面推行“五统一、一保底”发展机制:统一规划建设、种苗组供、技术标准、病虫防治、产品回收和订单保底,按照“股权量化、责任分工、利益分成”原则管理园区,国有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按2:8比例分红,增强产业联农带农能力。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业主195家、村股份经济联合社32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农民组织化程度达85%以上
二是建立政府引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实行涉农项目“拼盘打捆”,统筹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药九条”,每年拿出2000万支持枳壳产业发展。落实信贷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建立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推出全国首款互联网中药材种植专属信贷产品“惠农E贷?巴药贷”,发放“巴药贷”等专属贷款5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8亿元。
三是建立产居相融的共建共享机制。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推进园区、社区、景区“三区”同建,依托园区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建成七彩佛龛AAAA级景区,打造成农旅融合农业主题公园,建成朱垭、界牌美丽休闲乡村。同步规范建设村级阵地,创新组织联建、矛盾联调、风险联控、村风联育、产业联营“五联”模式,强化基层综合治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