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精选12篇)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场面写具体的。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向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会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那么大家读过

《红楼梦》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

“撑”“揉”“捶”是翘舌音,注意读准字音。

对文中出现的不能理解的词语重点画一画。例如:塞馕、促狭鬼。结合书下注释理解。

2、默读课文

(1)动笔画一画,文中除了刘姥姥之外,还出现了哪些人物,把人物的名字画出来。

(2)小组合作

(3)名汇报,补充。

3、课文是分几层写的?每层写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层后说一说。

4、学习生字

指名读生字,记忆生字,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三、深入读课文

出示问题:课文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笑,请你比较一下他们的笑有什不同?请你从每个人的笑中,推测一下人物的性格特点。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教师作适当引导。

2、先是刘姥姥的一番话,重点是“众人”的大笑:都出现了那些人物?

湘云、黛玉、宝玉、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丫鬟们。他们都是怎样笑的?

3、反复阅读众人的笑,想象一下:他们都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汇报,补充。

5、在上有什么特点?

(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文中人物栩栩如生)

四、拓展延伸:

1、浏览《红楼梦》原著,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读完整。

2、了解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和三进荣国府的内容。

3、讨论:通过走进《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你对的四大名著有了哪些了解?

五、课堂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著作,里面的人物众多,你想更多地了解里面的人物吗?那就去把它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妙语老刘,老刘……众人大笑

刘姥姥人各有笑

笑中有笑

妙语鸡俊、蛋俊众人笑(总写)

贾母之笑(特写)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看了视频,说说有什么感受。

新疆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3、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和田,简单介绍和田?课件出示

和田:位于新疆的最南端,古称于阗(tián),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田以产玉、丝、地毯名扬中外,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以及“瓜果之乡”。著名的和田玉就产自这里。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学生通读课文,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1、通过课文,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课件出示。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一、复习、谈话,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讲课文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批注——讨论——交流)

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

(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4)“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

“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3、自己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7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课堂练习

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4)构思。

(5)写出来。

板书设计: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作业安排

(1)推荐老舍的几本著作:《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

(2)小练笔:我的爱好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自我问答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识字量和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在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它的表达方法。然后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2.朱自清简介(略)

单元名称:乐趣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是围绕“乐趣”安排了一下五篇课文:《养花》《古诗二首》《山中杂记》《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这五篇课文,其中《养花》《古诗二首》和《山中杂记》要求精读,《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要求略读,这五篇课文涵盖劳动之趣、田园之趣、动物之趣、游戏之趣,同时蕴含着辛苦之乐、农家之乐、和谐之乐、学习之乐、群居之乐。本单元突出的特点就是围绕“乐趣”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中有许多趣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享受生活之趣,热爱自然,就能体会自然之乐。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作者不同经历和不同的心理感受对抒发自己情感的作用。并通过作家绘声绘色地描写理解“乐趣”的含义。

3.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不同的乐趣。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3.鼓励学生在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单元学习安排

课题:《养花》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写自读笔记,学习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选材的方法。学习本文语言自然朴素的方法。3.独立自主学字词。认字3个,写字2个。

4.理解“计较、奇花异草、置之不理、秉烛夜游”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学习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2.写自读笔记,学习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选材的方法。3.学习本文语言自然朴素的方法。

三、学习准备:

柏合学校教学案设计

课题:《古诗二首》

1.学习本课3个生字;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1.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

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题:《山中杂记》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本科生词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2.能力目标:

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

继续学习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

理解作者平和心态以及从大自然得到的乐趣。

1、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各种不同的句式

3、抓住体现文中人物性格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文中故事的主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课文的翻译及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朗读,背诵等,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世说新语》二则的《期行》导入,指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言而有信,为课文学习打好基础。

2、明确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步骤方法。

二、上课形式

1、读,对学生进行指导朗读,扫除读音障碍,争取熟读成诵。

3、复述,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三、质疑探究

1、这则短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从两人两次行为,看出二人性情如何?

3、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要让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四、拓展延伸

1、评价华歆与王朗谁优谁劣?

2、通过《割席绝交》这个故事再评华歆。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好句,领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2、积累成语故事和古诗。

3、充分发挥想象,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

习作。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制作课件。

五、教学时数。

4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激发兴趣,准备复习会认、会写词。

2、多种方式认读第一组词语。

3、认读、练写第二组词语。可以听写检查,也可以做选词写话练习。

(二)金钥匙。

1、用课件出示句子:“他们像麻雀一样蹦蹦跳跳,一会儿用这只脚,一会儿用那只脚。”

师:读一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生交流:体会到孩子们兴奋的心情,生活的无忧无虑。

3、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小结:描写人物要细致、生动。

4、从课文《张潇洒》和《暑假》中,找出这类句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说话练习:给大家描述一个你熟悉的人。学生互相评价。

(三)成语故事。

1、默读短文。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你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个成语的理解。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四)古诗诵读。

1、你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

2、用课件出示《乌衣巷》及注释。

3、生熟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4、交流,提出不懂的地方,老师加以点拨。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乌衣巷今非昔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人对此发出无限感慨。

6、有感情地读一读,背诵。

(五)布置作业。

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成语故事会”。

(一)谈话导入。

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不少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举办一个“成语故事会”,看看谁读的成语故事多,讲得好。

(二)讲故事。

1、提出评比要求:

(1)表达清楚流利。

(2)讲得生动,有感情。

(3)理解成语的意思。

2、学生讲自己读过的成语故事。

3、组织学生评委打分。

4、评出优胜者。

第三、四课时

(一)导入。

读了《张潇洒》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张潇洒是个脑子里充满奇思妙想、敢于尝试的人。“小狗乐园”计划失败了,但说不定,不久他又开始了新的“工程”呢。你们说说,他可能又开始什么新的“工程”呢?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

学生畅所欲言。

那好吧,今天就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家,写一写张潇洒的故事。现在你就是文中的“我”,张潇洒就是你的同学,请你写一个小故事,讲讲张潇洒实施一个新计划的事。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故事要有新意。

2、可以将自己或同学做过的事挪到张潇洒的身上。

3、写的时候注意要把人物写生动,把事情写具体,语句要通顺。

(三)写作文。

1、学生自己构思。

2、写作文草稿,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讲评作文。

1、再次明确习作要求。

2、分小组,学生互评。

①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让同学来评价,指出优缺点。

②教师巡视,收集一些习作修改的情况。

(五)全班点评。

1、教师挑选一好一差两篇作文,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

2、发现优点与缺点,讨论如何修改。

3、修改自己的作文并誊写。

(六)将班上优秀的习作展示出来。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诵读与欣赏:了解《夏日绝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感慨之情,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3、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重点难点: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三课时

教学目的: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他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一、认识农具

1、你见过哪协农具?能说说他们的名称,样子及用途吗?

2、出示文中的农具图片,认一认,并将名称与图片相连。

3、交流,读准每一种农具。

二、弄清农具用途

1、你知道这些农具的作用吗?查查字典,写下他们的用途。

2、交流。

木犁:农田或旱地翻土用的农具,古时用畜力牵引。20__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便有关于犁的记载。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称作犁铧。犁铧的上方一般有用来把犁起的土翻到一边的犁镜。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可供人手扶,掌握方向。

有铁齿,木齿或竹齿。

耧:播种用的农具,耧为三脚,前方有牲畜牵引,后方有横木扶手由人扶着,中部安置耧斗,同时能够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有的地区称耩子。

镰刀: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是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

锄头: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上有竹竿为柄,下有平刃铁器。

三、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1、指名读题。

2、自由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再交流。

3、判别加点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耕田: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

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间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

种:播种,与耧有关。

收:收割,收获,与镰刀有关。

4、小结后齐读诗句。

教学目的

1、诵读与欣赏《夏日绝句》

2、写好钢笔字。

一、诵读和欣赏

1、读题,明确要求。

2、根据课后注释正确的朗读全诗,借助注释体会诗的大致意思。

3、介绍李清照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照明诚由江宁乘舟去芜湖,途经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李清照的人生观,是她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强烈的讽刺和谴责。

4、再读诗句,了解四楚霸王项羽,体会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读要描写的文字。

3、读贴,注意行楷的行笔、运笔过程,还应注意整幅字的行款和章法。

4、练习描红,要一气呵成。

5、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2、学写毛笔字。

一、口语交际

1、审题。

4、交流话题

5、选择奥运会的话题交流,充分表达。

6、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2、观察辨析

3、练习

1、会认6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知道做事不应该因小失大的道理。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谈话导入

板书”因小失大”这个词,提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因小失大”这个词蕴涵了怎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因小失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2、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3、指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4、读一读本课的新词。

5、思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讨论课文的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

熟读课文。

写一写本课的词语。

板书设计

因小失大

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

通过五个事例引出结论

不要因小失大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课时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

⑵怎么学下棋?

⑶学得结果怎么样?

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

教材分析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群众发展经济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古代官的形象,赞扬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西门豹通过调查得知邺地贫穷的原因;然后重点写西门豹巧破迷信,最后写西门豹发动人民兴修水利,使庄家年年得到好收成。

选编该课文的目的:1、学习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2、使学生从小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学情分析

1、本班有48位学生,有6位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有12位学生学习成绩良好,有10位学生学习成绩合格,其余的都很差,有的连写字都还不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少,平时不愿交流。平时的作业或测评,及格率几乎不超过60%,将近有10个学生平时成绩在10分上下,甚至有的要从基本的识字、写字开始。为此几乎所有的都得从头来。

2、形成这样的原因:(1)原任课教师不重视。(2)学生的资质差,有弱智的。(3)学校与家长缺少沟通,使认识上产生距离。

3、如何理解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由于学生基础差,不易理解)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教学的难点是:知道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的。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xx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大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五、练习拓展:

修改调查报告

一、复习检查:

二、研读第二、三段

1.西门豹是邺的地方官,他了解到巫婆官绅祸害百姓的事实后,可采取归些办法惩治他们

2.但西门豹采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3)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THE END
1.日本人种地为啥很轻松?看看使用的8种农具,小而美,特别实用!日本人种地为啥很轻松?看看使用的8种农具,小而美,特别实用!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月下Van 广东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女儿伺候瘫痪母亲八年,200万的拆迁款却全部给了儿子 时光莱啦 1183跟贴 打开APP 真实事件改编!山里男人为了传宗接代,竟租来媳妇生孩子! 牛哥电影 4783跟贴 打开APP 美国主播模拟中美https://m.163.com/v/video/VHI1IM8DK.html
2.朋友还记得当年在生产队用过哪些农具干过哪些农活吗?如果用骡马,不用撇绳,用骡马套,眼罩子(俗称捂眼)。 衩筐扫帚扬场掀,扁担绳锁使牛的鞭,铲镢大鍬锄和镰,与这农具有关的农活都干完。 166***8998 2022-11-02 #下地干农活时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离开农村已五十多年了,干农活及乎就很少了。不过看到这个话题,勾起我70年初中(文化大革命当时我们这一级没有https://www.hljgvc.com/kyq/74969.html
3.用上新农机装上“千里眼”湖南农民种地这样干合作社不仅用上插秧机,还有了物联网。欧术秋感叹:“现在不再看天种地,种田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温度、湿度、水里盐分等数据都在显示器上,适不适合水稻、虾苗生长,一目了然。” 在南县,稻虾田机插秧越来越受到农户认可。“全县目前已有插秧机707台,机插秧面积3.47万公顷,机插率达到了51%。”南县农机事https://www.yueyang.gov.cn/mobile/23191/23206/content_1728594.html
4.模拟种田开荒游戏有哪些推荐模拟种田开荒游戏有哪些排行榜模拟种田开荒游戏有哪些?喜欢种田的玩家可以直接在这里下载游戏玩耍,包含了土地开荒、农场种植、收获赚钱等丰富的内容,给玩家带来了经营的乐趣。玩家在游戏中要扮演冒险家的身份,在岛屿上进行冒险和探索,各种资源都很容易获得。创建自己的农场,收集更多的作物在游戏中,玩家可以与朋友交易。丰富的农场装饰,每隔一段时间你https://shouyou.3dmgame.com/zt/pandian_9374/
5.关于镰刀的谚语高中知识燕子来在谷雨前,放下生意去种田。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云雾山中出名茶,姜韭应栽瓜棚下。 豌豆大蒜不出九,种蒜出九长独头。 杨柳梢青杏花开,白菜萝卜一齐栽。 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 清明高粱立夏后,小满芝麻芒种黍。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可种荞麦。 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1808733.html
6.《西北农门种田发家记》尘昂^第18章^最新更新:202408西北农门种田发家记 作者:尘昂 [收藏此章节] [免费得晋江币] [投诉] 农具进了梁家庄这第一批的种子点播机做了整一百个,往衙门放了一个,买了十六个,还剩八十三个。 钟喜在县城这里直接放了二十三个,拿了个整数和何晓梅就下乡了。 这次许是见了自己儿子的买卖确实不容易,在前一晚一家人商量着说准备要把钟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8514979&chapterid=18
7.地质调查报告模板(10篇)施用特殊肥料等一些有益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方面的农业实用技术;改良培肥面积平均每年在30万亩左右;改良培肥效果达到了中低产田面积逐年减小,高产田面积逐渐扩大,不良土壤理化性状得到初步缓解;另外,农业科技人员对参与改良培肥中低产田的乡镇广大农民、基层干部、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进行https://www.haofabiao.com/haowen/26863.html
8.农作物种植方法符文工房4种田图文教程农具可以在铁匠铺购买或冶炼制作,高档的农具消耗RP少,按B键不放可以进行范围耕作。 锤子可以砸掉土地里还没发芽的种子,砸掉后用锄头重新锄,可以播新的种子。 镰刀可以割掉作物和草,收割成熟的作物可以获得种子,种子的Lv最高为作物Lv+2。 砍伐树可以获得木材,砍伐光辉树可以获得古利塔辉石,挖掘迷宫之花可以获得石材https://www.9game.cn/news/570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