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租赁,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场馆租赁,真的是像我们日常的住宅物业租赁一样,签好协议、收好租金和押金、房门钥匙转交给主办方这么简单吗?大型综合性场馆租赁合同不应该简单的理解为常规“场地租赁合同”,而应该更多地理解为“场地使用服务合同”,因为大型综合性场馆作为一个标的物,虽然将部分建筑功能短期授予活动主办方使用,但是事实上的场馆控制权、安全管理等运营要素的认定权和决定权,仍然保留在场馆运营方手上,这与普通的“不动产租赁”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型综合性场馆租赁承载着更多的服务内涵。
一方面场馆在被租赁的活动周期中,保洁、暖通、日常工程保养等都还是由场馆方控制且实施;另一方面,基于综合性场馆的大体量,一场活动的场地使用,很大程度上,主办方只是租借了活动区(FieldofPlay),而非场馆的整个建筑体(Building),主办方在大型综合性场馆某个功能区举办某个特定活动的时候,场馆日常的商业、青训、全民健身等功能,大概率还是在正常运营中。
主办方与大型综合性场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像普通不动产租赁那么简单,而更像我们日常在量贩式卡拉OK中消费使用某一个体量较大的房间,量贩式卡拉OK在提供房间的时候,除了需要提供曲库、音响、灯光等硬件外,还有安保、保洁、服务生等,整个服务过程中,客人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是自由的,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完全在量贩式卡拉OK的内部服务SOP框架范围内进行的。
大型活动是主办方在场馆管理者对综合性场馆的不间断标准运营和服务背景下,在大型综合性场馆整体建筑框架内的特定物理空间内,完成一个由活动主办方策划的人群聚集活动。
很难否认的是,传统的大型综合性场馆场地租赁的模式,大多依靠土地政策和拿地优势,有充分释放时代和政策红利的成分在里面,这样的“场地租赁”,依托的是场馆土地和建设成本的摊销,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低价获取了土地资源,然后凭借土地单边升值这个时代特征,来出租场馆获取时代红利。不过这已是过去的常用模式了,在当下,随着各种新型现代化的场馆涌现,活动主办方和活动参与者都不再满足于原有模式。排除周边交通配套因素,主办方在有选择条件的情况下,越来越不以单位平方米租赁单价为主要选择标准,而会把场馆运营团队服务质量、配合度、场馆品牌等软实力附加值作为新的选择标准。回到卡拉OK的例子,当我们选择量贩式卡拉OK消费的时候,价格、房间等硬件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标准考量依据,但是服务质量、品牌、氛围等更是我们在多个卡拉OK中选择时会重点考虑的元素,甚至可能是下决定的最终元素。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目前大型综合性场馆的竞争已经渐渐超越单一城市范围内的竞争,对于一些单一主办方的大型巡演(赛)项目来说,不同城市背景的场馆间的品牌比拼和服务竞争已经客观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正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9】43号《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大力培育场馆服务等服务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国内第三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国际化,场地服务的功能属性也必须在“场地租赁”中加强体现,疲于奔命地追逐主办方的脚步,不如抢先一步打磨自身“反哺”主办方。有远见的场馆运营方也一定会,或者说必须在运营中打造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标准,形成自身特有的服务品牌,让主办方、购票顾客、运动员、艺人、俱乐部、经纪公司、赞助商、搭建公司、票务公司、安保公司等,在不同的服务场景中,感受场馆润物细无声的标准化服务,形成场馆自身的服务品牌和力量,进而在场馆与举办的活动之间形成水到渠成的共鸣。
这个时候,正是体现场馆服务的黄金场景,毕竟对场馆最熟悉、经验最丰富的一定是场馆运营方自身。那么对主办方的配合服务内容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从经验角度出发,笔者认为,首先是提前且公平的告知主办方,属地政府部门和场馆的要求和底线;其次是现场不间断的规范化检查和反馈;最后是建设性的协助主办方完成整改并推进活动顺利实施。
一、第1天搭建进场日Load-inDay1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正如前文提到的,真正意义上的场地服务内容,肯定始于场地租赁期之前,但是单纯的从合同约定的场地租赁期来看,第1天搭建进场日尤为重要。基于前期服务的铺垫,场馆在这天的主要服务集中在对活动前期申报材料和方案的现场落地核对。
1、核对活动区域“红线”是否与前期材料一致
2、安全通道的设置是否与前期材料一致
3、搭建工程检查
可以预见的未来,大型活动不论是演唱会、年会还是赛事,对现场灯光、音响、投影、转播等设备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同时大型综合性场馆没有专业剧场那样现成的吊杆系统和舞台升降系统,从Truss架到吊点安装、从飞猫摄像机到防撞铁马、从篮球架到冰场防护板,活动所需的绝大部分物料都是由制作搭建单位临时运到场馆后进行现场安装调试,这就非常考验场馆运营方的现场服务能力。一方面是全力配合好制作和搭建单位的现场施工,另一方面也需要为主办方和场馆自身把好关。现场的搭建是否能和前期已经提交和审核的材料匹配,临时设备设施的接电、用电是否安全,吊点位置和重量是否符合要求,乃至于搭建过程中登高、动火、特种车辆的操作规程和要求,都需要现场再次明确。
4、现场人员及车辆检查
5、后台房间的移交及验场
二、第2天搭建日至活动前第2天Till2DaysbeforeEvent
由于活动的规模不等,因此在大型综合性场馆举办活动的搭建周期也是不同的,从第2天搭建日至活动前第2天,是场馆租赁期内体现场馆服务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安全问题上。
1、反复检查安全通道的设置是否与前期材料一致
众所周知,重复劳动是工作兴趣和积极性的最大敌人,但是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反复检查安全通道,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大型综合性场馆里举办的活动,一般都是体量比较大的复杂文体活动,工程分包和业务分工是现实存在和无法回避的实情,这就存在舞台搭建完成了,安全通道完全没问题,但是加上音响低音炮箱子,安全通道就严重缩水了;篮球地板搭建完成了,安全通道完全没问题,但是种种原因导致场边座位不允许上比赛地板,需要往外圈放,安全通道又没了。按图纸说话是最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保护主办方和场馆自身的最好服务手段。检查过程的重复性和时效性,是两个关键要素,“重复”不言而喻,“时效”为什么也很关键,这是在于每场活动的搭建都是有Deadline,一个工种赶着一个工种,比如因为信息不对称,前道工种的设备布置发生了偏差,第二、第三个工种紧接着前道问题工种之后将错就错继续施工,那么8个小时之后,要求第一个工种进行整改,这个时候的整改难度系数,和问题一发生,现场马上进行整改比较起来,就天差地别了。
2、观众观感的保证
3、各类证件的现场抽查
大型活动进场的第一天,主办方分发证件是否到位是头等大事,但是从进场搭建的第二天开始,场馆方反复检查现场工作人员的证件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服务内容。一场成功的活动原因各不相同,但一场失败活动的原因都一样,就是对细节的松懈和管理的缺失。还是回到前面反复提到的,一场大型赛事和活动,涉及的承办、分包、关联单位数量众多,人证和车证的检查,一方面是解决面上的问题,同时起到督促提醒的作用;另一方面,就目前追星文化和短视频自媒体的发展态势,一段先人一步的15秒短视频往往可以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也给场馆经营者和主办方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进门逢人必检、逢车必检这是基础,在此之外必须建立巡检和抽检制度,但在大型活动搭建阶段,这个工作压给主办方显然是不合适而且不现实的,这时候只有场馆方挺身而出,凭借对场馆空间布局的熟悉度优势,常态化做好各类证件的检查工作。
4、场地的进一步移交及要求的明确
三、活动前1天1DaybeforeEvent
1、与现场录制有关的检查和软硬件移交
2、音响系统的测试和检查
3、空调系统的配合
5、内场座位的摆放和检查
四、活动日EventDay
活动日是整个“场地租赁期”内最最重要的日子,但是对于场馆方来说,如果这一天发现方方面面还有很多的问题去检查、去解决,那就应该好好思考前期的服务工作是否到位了。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如果是连续多天的活动,那么等到当天的活动结束,观众退场完成后,场馆方还是有不少增加的服务动作:保洁工作、内场座位的再次检查、联合搭建公司上马道进行吊点检查、后台房间的整理等,还有就是好好休整,等待下一个活动日的到来。
五、撤场日Load-outDay
撤场日(清场日)是整个“场地租赁期”的最后收官阶段,在经历了活动的精彩之后,这个时候方方面面都松了一口气,但是场馆方一定要牢记,场地的服务内容还没有完全结束,这时候还不能随波逐流地“泄劲”。
1、场馆硬件和空间的检查和收回
2、报损处理
3、总结报告
大型综合性场馆在工作中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将主办方真正看做场馆经营过程和活动举办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和亲密战友,冲着一同办好赛事、演出、活动的终极目的而去,在服务和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并不是一通指责然后拂袖而去,而是有系统且专业的配套解决建议和方案,记录下来,不断完善C&P:各类检查表(Checklist)和操作流程(Procedure),永远不要有躺在功劳簿上的心态,始终解决方案上多想一步、服务优化上多做一步。
除此之外,“标准化”也是场馆非常重要的素质要求,标准化的好处在于,首先可以在具体的“场地租赁期”前,甚至是主办方合同签署前,就能提前详细告知主办方场馆、属地政府部门、安全部门的要求,并辅导主办方实现各个业务流程的图纸和任务清单;其次可以标准化的文本,每次都公平的指出“红线”行为的认定,并与主办方一起规避解决。
注:本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