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市集,原名双塔菜场,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2310平方米。2019年,姑苏区政府联合上海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栏目组,对双塔菜场进行全面改造升级。经过改造更新低调朴实的菜市场一跃成为苏州的网红打卡地,成为一个集菜市场、当地美食、文创的文化市集综合体。
双塔市集项目整体改造与室内设计团队内建筑以“家的方向”为设计理念,力图还原老苏州的记忆、留住苏州人的时令饮食等习惯。品牌与视觉设计团队在平面设计与软装上也都展示了许多苏州元素。
在功能方面,整个市集内部被分为三个区域,小吃集合区、蔬菜区、市集外围店铺区。
在业态方面,相对于改造前单一的业态,设计团队在方案中设置了各类特色商铺,再根据具体设定与意向商家洽谈入驻,通过全新的业态吸引各年龄层人群,将传统农贸市场打造成兼具多种社区生活服务与生活美学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此外,苏州在地艺术创意机构“看什么策展”将菜场比作一座美术馆,将摊贩们比作艺术创作人并为他们设计了系列插画形象,赋予菜场更多艺术上的可能性。
数据显示,开业半个月,双塔市集客流量超过20万,工作日客流量在1万左右,其中冬至夜和元旦当天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
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
项目的核心是一个老旧菜市场,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建国路信义巷5号,在“保留原居民原有生活状态”和“保持菜市场的市井风貌”的前提下,对老菜市场进行“微更新”和“轻改造”,以创意、潮流和艺术的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改造成为西安首个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带动社区更新,振兴区域活力。
作为发起点,现有菜场部分被完全保留。项目最核心的“修补”有三处:连接市场入口与1、2号楼的台阶广场,连接地面层与2号楼屋顶的交通筒,以及连接2号楼屋顶和3号楼的连桥。开敞的台阶广场层层上行,不仅引导人流进入上层空间,还成为了菜场公共生活的舞台。
蓝色钢网空中廊桥以看似简单的结构,轻盈地将两栋旧楼连通,给建筑增添了一抹亮色的同时也与周遭的复古工业氛围浑然一体,成为项目的标志性空间。同时,废旧厂房改造成了如今免费开放的艺术展区,这里不定期会举办各式不同主题的展览活动,已经成为新晋网红打卡胜地。
在功能方面,各色的业态吸引各色的人群,项目融入美食、民宿、咖啡、杂货、阅读、展览、酒吧等元素,在城门里,营造与展现“市井西安”的独特魅力。四大板块集中不同的业态。
其中,信义巷子主要汇集特色小铺,一楼布满如陕西特产、小磨香油、新鲜肉铺等门面,二楼则由咖啡馆、美甲店等小店组成。每家店铺顶部都有悬挂老菜场统一设计的小旗帜,既和谐统一又各含特色;有戏主题板块主要以脱口秀,剧本杀,婚礼,摄影及文创手工等工作室等业态为主,以“有戏”为名也代表着希望,象征着新锐市井文化的希望;悦夜板块,主要汇集酒吧、民宿等多种休闲元素。寻味板块,则提供少烧烤、韩料、特色小吃等餐饮。
这些丰富的业态使得老菜场不再只是菜市场,而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空间。它保留了朴实的柴米油盐的日常烟火气,又满足了新生代文艺、酷潮的消费个性,极大地平衡了多元客群的差异。
菜市场做成缤纷市集的3大关键策略
策略一:融入艺术创意元素、符合目标用户定位的场景设计。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了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场景设计不仅需要具备视觉吸引力,还应符合目标用户定位。如,通过融入艺术创意元素的场景设计,能够为年轻消费者提供独特而丰富的购物体验,满足他们对美、互动和社交的追求。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市集的吸引力,还增强了品牌的文化价值和社区归属感,使其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首选目的地。
策略二:设置多样互动性设施设备或艺术装置。
设置多样化的互动性设施设备和艺术装置是提升市集对年轻一代消费者吸引力的关键。这些创新元素不仅能够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注意,还能为他们提供参与感和乐趣。比如双塔市集的菜场美术馆,西安老菜市场的艺术展区等,都是通过设置多样互动性设施设备或艺术装置,来提升市集对年轻消费者产生的吸引力。
策略三:多业态融入让功能配套更加齐全。
相对于传统菜市场单一的业态,多元化业态的融入让功能配套更加齐全,它保留了朴实的柴米油盐的日常烟火气,又满足了新生代文艺、酷潮的消费个性,极大地平衡了多元客群的差异,使“菜市场”不再是单纯售卖生鲜菜品的场所,而是传递饮食文化的纽带,是连接新社区生活的纽带。
结语:传统菜市场改造成缤纷市集已然成为一种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在菜市场改造成市集的打造过程中,融入艺术创意元素、符合目标用户定位的场景设计;设置多样互动性设施设备或艺术装置,多业态融入让功能配套更加齐全,都是可以使项目成功的要素,需要去不断摸索消费者需求的趋势变化,跟着消费者的消费场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