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聂龙蒋再东德阳频道古蓉媛)5月,正值小春收割的时节,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富荣村上千亩金黄的麦田迎来了又一轮丰收,麦田里收割机正不舍昼夜地轮流开展收割作业,操作收割机的正是当地村民和抽空前来帮忙的村干部。
“这几年,我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越过越红火,多亏了咱们的‘宝马书记’。”看到眼前的丰收景象,村民舒道文喜笑颜开。
动员能人返乡“头雁”引领抓发展
舒道文口中的“宝马书记”正是罗江区通过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回引的“能人型”村党组织书记李小林。
2015年以前,李小林还是一个在外承包工程、开办企业、搞房地产开发的“大老板”。2016年村党组织换届,时任乡镇党委书记以真情实意成功动员李小林返乡。“能够回村任职,踏踏实实干一些事情,回报养育自己的一方水土,是一名党员应尽的职责。”李小林在回村的第一次党员大会上这样说道。
当时,富荣村没有产业,很多劳动力赋闲在家。李小林带领村“两委”整合全村800余亩土地在德阳农交所挂牌交易,成功引入四川蜀粮源农业有限公司,对闲散土地进行规模化平整经营、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及标准化生产等,并与公司达成优先使用本村劳动力的用工协议。针对剩余富足的劳动力,李小林就想方设法把他们推荐到建筑公司、周边企业就近务工,让“农民”变成“工人”,把“务农收入”变成“务工报酬”,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提高了群众收入。
开办农资超市“商业”运作抓服务
引进四川蜀粮源农业有限公司后,每年农田灌溉、劳务输出、纠纷调解、农作物种收等事项,都需要村“两委”出面“协调”,李小林从中发现了集体经济发展“商机”。于是,富荣村“两委”与公司商议,每年以50元/亩的价格收取服务费,赚来了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
农资超市开办后,富荣村组建了一支由村“两委”与“投资合伙人”构成的农资超市经营管理队伍,并落实专人负责农资采购、销售、服务等事项。村“两委”干部充分发挥“人脉资源”,主动与绵阳市一家化肥公司签订农资“采买协议”。
“外面80元一袋的肥料,村农资超市卖78元,加上农资超市质量可靠,我们用的更放心。”富荣村村民张碧芝在农资超市购买肥料,一年能节约上百元。
推行定制服务“复合”运营抓造血
农资超市取得成功后,富荣村“两委”觉得搞农业产业服务大有所为。2019年,富荣村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在原有农资超市的基础上,购买植保无人机、收割机、旋耕机等农机器具,成立了富荣农机服务队。
有了硬件,“软件”还要跟得上。富荣村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把专家讲师“请进来”到田间地头授课,把年轻党员、后备干部“送出去”学习农机操作、设备维修等专业知识,确保服务质量过关过硬。目前已有4名年轻党员考取农机操作资格证书。
“富荣农机服务队的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高、价格合理,我对他们的服务非常满意。”绵阳市新皂镇种植大户刘光平如此说道。
有钱有人办事“温情”服务抓治理
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了,富荣村“两委”又在如何带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上“动起了脑筋”。
每年重阳节,富荣村都要把60周岁的老年人聚在一起开坝坝宴、派红包、看节目,让老年朋友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对考上大学的学生、参军入伍的青年每人给予400-800元不等的红包奖励,让在外的游子亦能深切感受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情。
“我们再也不用像原来一样办事没钱就找政府要了!”李小林欣慰地说。修缮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综合文化活动室,开展各类活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让富荣村真正实现了“有钱办事”。
在群众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富荣村组建乡风文明“监督员”,推行积分管理,让村民在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中实现提升,打牢了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正是因为有了集体经济的支撑,富荣村像吸铁石一样把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真正实现“有人办事”,同时也为富荣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注入了动力。
如今的富荣村,伴随着集体经济的逐渐壮大成熟,正如村名一样,“富”“荣”二字成为了真正的代名词,以村集体名义开办“农资超市”、“农务服务”带来的持续稳定的收益成为了集体经济的支撑,也让富荣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