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阅马场附近的“无声理发店”
一起走进这家理发店的故事
看他们无声地传递爱和美
从不说“欢迎下次光临”
却赢得无数回头客
武昌阅马场附近的一家理发店,是武汉首家“无声理发店”,店主和店员都是聋人。他们凭着巧手,赢得无数回头客。
顾客写道“剪短一点就可……”
进店没有“欢迎光临”的问候,离店时也不说“欢迎下次光临”,可就是这家在外人看来“不讲客套”的理发店,却赢得了无数回头客。
来到这家理发店,门前没有喧闹的音乐,如果不是旋转的彩条灯,很难注意到这里藏着一间理发店。干练的理发师会微笑着伸手指引顾客落座,他们熟练地拿出纸板或手机,与顾客用文字交流剪发要求,随后便是巧手翻飞、安静地服务。
在无声的世界里巧手翻飞为客人理发
严姐准点上门,恰遇一名路过的男顾客进店要剪头发,店内其他理发师还没到。严姐主动说:“先给他剪,我等一下。”王卓超戴着助听器,是店内唯一能简单交流的发型师,他向严姐伸出大拇指,笑着艰难地挤出几个字:“谢、谢、姐。”
2019年,严姐和“无声理发店”结缘,
当时这家店开在
武昌徐东时尚欧洲小区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
她来这家店洗头,
知道了叶雪静和聋人理发师的故事。
叶雪静和理发店成员合影
武汉姑娘叶雪静2岁半时,因高烧永久失去了听力。婚后她和同是听力障碍的丈夫在快餐店打工,收入很低,于是开始自学理发。
2017年,湖北省残联与武昌区聋人协会联合推出“关心你的残疾人邻居”项目,叶雪静被选中参加了针对听力残疾人的美发培训助残项目。
项目结束后,培训老师看中了能吃苦、能力强的叶雪静,想让她去他们的理发店工作。叶雪静谢绝了,因为她想开一家自己的理发店。
为掌握更高级的理发技术,她又去上海、青岛等地拜师学艺。
2018年10月2日,在武昌区聋人协会免费提供的一间办公室里,叶雪静的理发店开业了。这一年,她参加了湖北省第十届“金楚杯”美业职业技能竞赛,夺得优胜奖。
看到叶雪静获奖的信息,两名爱好美发的聋人王卓超、袁凯桢特意从山西赶到武汉。三人一拍即合,“无声理发店”2019年开张,之后又吸纳了3名聋人员工。
安静,是这家“无声理发店”最与众不同之处。除了吹风机的声音,这里听不到别的嘈杂声。
安静是特色,手艺才是吸引回头客的关键。在严姐看来,发型师手艺好,用心用情服务,才是很多老顾客愿意上门的主要原因。
严姐说,她经常来光顾,一是想照顾他们的生意,更重要的是发型师手艺确实不错,特别是王卓超,编发技艺更是一绝,“每次我来店里洗头,小超都会耐心地编发,帮我打理发型。”
不少听障朋友也会专程赶到店里剪发,他们靠手语交流,彼此信赖,进店理发就像是来看望老朋友。
沟通,曾是无声理发店和顾客之间的大问题。叶雪静至今仍记得,第一个健全人顾客是因为急着做头发进店的。因为不会手语,顾客用手机打字,再配合简单手势,让店员明白了她的需求。做完头发,当顾客微笑着竖起大拇指,叶雪静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对于叶雪静和店里的发型师来说,细致与默契,让他们和顾客沟通起来无障碍。
2021年9月,“无声理发店”从时尚欧洲小区搬到了阅马场,刚开始门可罗雀。
对所有的关爱,叶雪静和店员们默默记在心底。虽然听不见声音、也说不出话,他们却用一双巧手和微笑服务,于无声处传递着爱和美。
“无声理发店”的伙伴们是一家人
在叶雪静的“无声理发店”里,5位残疾员工与她情同手足。他们不仅是共同工作的同事,更是相互扶持的一家人。
店员们都叫叶雪静为“叶姐”,而不是老板。她不仅帮这些身残志坚的小伙伴们“端牢了饭碗”,更像家长一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在无声的世界里,店员静静地为客人们烫染发
他们怀着一份信任从山西奔赴武汉
2019年“无声理发店”开业时,店里除了叶雪静,还有两名员工——王卓超和袁凯桢。他俩都是山西人,王卓超来自山西长治市,袁凯桢来自山西万荣县,都是因为年幼时用药出现偏差导致听障。他们都爱好美容美发,从山西来武汉投奔叶雪静,除了对她的信任,更多的是有着同样一颗自强自立之心。
在店里,王卓超总是比其他人更忙碌。因为他是技术总监,也是店里唯一能借助助听器和健全人顾客进行言语交流的店员,遇到有特殊要求的客人,他的沟通能力便能派上用场。
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不少居民想请理发师上门帮忙理发,社区找上了他们。叶雪静和小伙伴商量后,决定接活。叶雪静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除了能增加一些收入,更重要的是感恩。她通过手机打字:“平时街坊们对理发店非常关照,能为大伙做点事,我们感觉很有成就感,也算是对大家支持我们的一点回报。”
收拾工具、出门理发,叶雪静和小伙伴们每天出入小区为居民服务。每次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叶雪静还要带着王卓超和袁凯桢开会总结,看如何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叶雪静为客人吹头发
熬过最艰难的时光,大武汉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2021年,叶雪静在阅马场找到了一家新门面,面积比之前大了很多,租金也贵了很多。为了省钱,王卓超和袁凯桢跑建材市场,淘物美价廉的材料,能自己装修的就自己动手,终于在8月将新店张罗了起来。
即使店里遇到困难,叶雪静也都会准时发工资,只为实现她朴素的愿望:“让小伙伴们有安全感,有钱购新衣新鞋,买新手机及平板电脑,还能谈恋爱。”
叶雪静在手机上打下这行字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5月20日上午,蔡益鹏安静地为顾客剪完头发后,伸手示意顾客从楼梯上二楼,请客人在床上躺好,然后开始做头疗服务。
30岁的蔡益鹏来自湖北随州,父母都是聋人,家境比较困难。他在老家学了2年理发,2016年来到武汉,一边学美发一边找工作。虽然早就掌握了理发技术,但他之前所在的理发店,师傅嫌他听不见,也没法和客户沟通,不愿意让他去理发,只让他做些洗头、扫地之类的杂活。
从朋友那里得知叶雪静的“无声理发店”后,蔡益鹏找上门来,毛遂自荐,当时正好赶上新店开张,他就留了下来。蔡益鹏的按摩手法细致娴熟,除了理发,也是店里头疗养发的核心人物。前来做头疗的,不少都是年纪较大或有脱发困扰的顾客,在店里做头疗,放松头部皮肤,也可以缓解脱发,蔡益鹏因此成为店里最受欢迎的员工之一。
和蔡益鹏一样,27岁的员工蔡齐扬也学过3年美发。从武汉市第二聋校毕业后,他也面临找工作的难题:他无法说话,很多理发店并不愿意专门给他配手语翻译。
但在“无声理发店”,这不是问题。蔡齐扬在手机上打下了这样一行字:“我在这里很高兴,父母也很放心。”
铺好人生的基石她是小伙伴的领路人
在没有顾客的时候,叶雪静和小伙伴们会认真清扫地面,或交流如何把技术练得更好。柜台边摆放着一排发模,是他们练习的工具。当小伙伴们练习时,叶雪静会在一边指点,并提出意见。
除了日常工作,她还会自掏腰包送他们外出学习。店里的“元老”袁凯桢今年春节之后去上海学习美发技术,不巧遇上疫情,被隔离在酒店里。他每次和王卓超视频通话时,都会问到店里的情况,叮嘱大家要学好技术。
对这些“无声理发师”来说,他们也有梦想。王卓超和袁凯桢希望把理发店的规模做得更大,将来开更多分店。袁凯桢这次去上海学习,也是为了学习管理经验,为开分店做准备。张海涛则希望,通过在店里的学习和积累,将来回老家开理发店。
对小伙伴们来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叶雪静铺下的基石。
“人生坎途中,她是我们的领路人。”王卓超嘴里断断续续冒出这句话时,笑容朴实又真诚。
对话武汉“无声理发店”创始人
叶雪静
从武昌徐东到阅马场,
武汉聋人理发师叶雪静的
“无声理发店”规模在扩大,
她创业的脚步也没有停下。
今年4月,
在武汉市残疾人创业计划书大赛中,
叶雪静的
“侗家养发聋人创业项目”
获得一等奖
让大家对这个创业团队
刮目相看
叶雪静为顾客展示染发色板
“无声理发店”创业背后
有着怎样的故事?
未来有何打算?
极目新闻记者与叶雪静面对面
通过手机打字的方式
聆听她的心声
向上滑动阅览对话
记者
从开始学习美容美发,到后来开店,哪件事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在培训学习的时候,我还在一家快餐店打工,一次因为参加公益义剪活动误了工,被扣过工资。其间我父亲生病住院,直到他去世,我也没能赶去照顾,这对我的打击很大,也成了我一辈子的遗憾。
不过,当我看到服务的那些弱势群体露出笑脸,甚至一些90多岁的老人对我帮忙理发表示感谢时,一切痛苦都消逝了。只要他们让我下次再来,我都会答应。
残疾人创业不易,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开这家店?
2018年,我获得了湖北省工匠杯职业技能比赛美发大赛优胜奖,当时先后有七八名待业的听障青年看到报道后,从五湖四海赶来武汉向我学艺。
经过培训,他们掌握了理发技艺,准备时机成熟后回乡创业。但王卓超和袁凯桢觉得回原籍创业条件不成熟,也不想离开大武汉,就想和我一起创业。最终,我东拼西凑出全资,三人合伙在武昌徐东的时尚欧洲小区开了武汉市首家“无声理发店”。
还记得开店的第一位顾客吗?
挂牌开店,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次。虽有聋人朋友来捧场,但不少居民尤其是想做发型的女顾客都不敢进店,门可罗雀。
有一天,一名急需做发型的女顾客进到店里,她用手机打字和我们交流,我们心领神会,很快做出了令她满意的发型。
后来,我们就制作了常用语纸板用于沟通,欢迎居民进店试剪,最终大家觉得我们服务态度好、手艺精湛、造型别致、价格合理,于是口口相传,理发店就有了稳定的顾客群。
自己开店,还要接纳更多残疾人来学习,你觉得担子重吗?
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级残联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我非常感恩,也应该回馈。因此,我萌生了帮助同类残疾人的想法。
作为理发店的负责人,我更要以身作则。刚开业时,我每天早上8时从武昌司门口出发,常常晚10时左右才从徐东回家。让我感动的是,王卓超和袁凯桢非常珍惜就业机会,与我一样勤奋,有客人时认真工作,没有客人时就在头模上练技术,也是很晚才回公寓。回公寓后,他们还把每条洗发专用毛巾整理干净,不厌其烦。
我们不仅是一起工作的同事,更是一起创业的伙伴。我和他们一起打拼,这几年还每天为他们买菜做饭,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开业以来,我们除了经营理发店,还组织了多次聋人短期美发养发的培训进修,包括新进的两名学员。他们的亲友来武汉,我们都会尽地主之谊,让他们感受武汉的温度和热情。有的员工亲属来汉求职,遇到食宿困难,我也积极帮忙解决。
我这样做,让大家亲如一家人,非常默契和谐,这也是我们理发店生机勃勃的原因。
疫情期间,你们是怎么度过的?
当时工资都发了,王卓超和袁凯桢买好了回山西过年的火车票,后来因为疫情退票。
当时仍有感染的风险,会害怕吗?
顾虑、担心肯定有,但想到平时也是这些居民为我们送来米面油、水果点心,我感到义不容辞,必须站出来,为大家服务。疫情期间,我们一共服务了200多人次。
出于什么考虑店铺搬迁?
当时许多居民劝我们留下来,但我觉得事业不等人。
后来搬迁也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一是开始装修时,武汉遭遇外省关联疫情;二是人生地不熟,宣传有难度;三是周边主要是老社区,居民养发需求量不大。多亏原来的老顾客远道而来关照,及分散在全市各处同类残疾朋友的援助,还有后来我们所在的首义路街道发动群众支持,我们才缓解了部分困难。
在时尚欧洲小区创业的时候,总有风华正茂的大学生、80多岁的爹爹婆婆给我们送吃的喝的。
现在,还有不少街坊开车来关照我们的新店,这都让我有些愧疚。每次我们想给他们理发优惠时,他们总说情谊心领了,但一定别打折,因为你们开店非常不容易!
每当遇到困难,我只要想起这些,就如同有一股巨大的鼓舞力量注入了心田,街坊们的恩情厚爱让我们永远不能忘怀。
不止叶雪静在创业路上获得帮扶,湖北省各级残联对和她一样、为了美好生活打拼的残疾人创业者,也在进行着针对性帮扶。
“十四五”期间,湖北省残联将通过“十百千万”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项目,为更多残疾人的创业提供帮助。
据了解,“十百千万”是指每年扶持30个左右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扶持400个残疾人农家小店主和城镇小老板创业,培育1000名残疾人创业能手,实现年度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1万人。
今年像叶雪静这样的自主创业残疾人,能获得最高1万元的标准补贴。在今年“全国助残日”活动期间,湖北省各级残联还组织开展持续一个月的线上招聘、直播带岗活动,为更多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机会。
培养更多的残疾人能工巧匠,也是湖北省残联的一项重要工作。
今年下半年,将举办第七届湖北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包括计算机编程、网页制作、电子商务、动漫设计、刺绣、剪纸、无人机操控、美发、盲人保健按摩等20多个赛项。
更多心怀梦想的残疾人,有望通过这次大赛,磨砺职业技能,向着创业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