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为响应市委部署开展的“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记者于昨天奔赴各地,探访春耕备耕之际,各地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能在媒体上看到农民的“盼”,盼的内容很多,盼信息流通,盼科技入户,盼产销对接,盼市场看好,盼资金支持……今年亦不例外。
农民的“盼”,确实是他们有困难,这些困难,很难用一己之力化解;媒体如实记录,出于一种社会责任,希望在这里搭建一个平台,把农民的愿望,和政府行为形成对接。所以,这种“盼”,被摆到公众眼前的目的,就是提醒政府部门对号入座,能够就这些问题给出破解之道。
但实事求是来说,归总这些年林林总总的“盼”,很多问题都只是说说,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往往有“盼头”,却没有最终结果。这样的脱节,可能和许多政策推行过程存在的不足有关,但也和各级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有关。现在,农业生产各归各主,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可以把这个责任放手给“市场”而当起甩手掌柜,这个现象可能不普遍,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农业生产,任何时候都关乎国计民生,因此,政府任何时候都难以置身事外。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不景气、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产品价格没保障的背景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往往是政府扶多久,农民才能走多远。
作为新春的开始,我们将在今后继续走村入户,访农问耕,深入田间地头,记录农民的心愿,把农民的期盼带回来,把党委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带下去。并希望我们的报道,能够让农民的声音,化作政府部门、有关方面的行动——这也是我们之所“盼”。
乐清农机服务站站长:盼农资有指导价
田垄上一茬茬的叶菜抽着绿,传递着大地复苏的讯息。乐清伊新农机服务站坐落在乐清市城东街道东岭村,站长徐秋艳和她的工友们也开始了今年育秧、插秧前的倒计时。
走进农庄,一大堆黄泥占去了院子快一半的面积。“这些都是筛掉不用的黄泥,育秧的黄土已经入了‘泥房’。”徐秋艳带着记者来到库房。她说,今年以来一直多雨,好在去年11月她早早安排了酸碱度适宜的“货源”。如今,经过打碎、筛选,2000多立方米的优质黄泥,已经全部准备到位。但让徐秋艳倍感压力的是,黄泥价格比往年高出了差不多三分之二。
与农庄一墙之隔的300多亩农田,是徐秋艳的生产区,如今还是一片静悄悄,但过不了两个多月,这里将培育出1.5-1.6万亩大田所需的秧苗。而这个量,将占到全乐清秧苗总量的十分之一。对此,徐秋艳很自豪。在她的账本上,大头支出正是来自土地。“什么都在涨,光土地流转价每亩就比去年增加了400元。”这300多亩农田,去年每亩流转价格为600元,而今年一下子就跃上千元大关。
对于伊新农技站来说,忙完育秧跟着就是插秧了。在农机库房里,60多台插秧机排成整齐的纵队。副站长陈荣焕前几天已经调试完了40多台机子,准备过两天再整修几台。看着农机具,徐秋艳又打开了话匣,因为机插效率高,不少大户也把插秧任务交给了农机服务站,今年她准备再添置10台插秧机,虽然每台机器可获得政府60%的补贴,可零配件更换并不在补贴范围。“这些消耗品现在的售价真的挺高。”徐秋艳感慨,按照黄泥、土地流转、种子、人工、农机具更新等生产成本上升,今年育秧插秧一亩田的成本将上浮20%,因而服务站收取的费用,也将适当增加。
徐秋艳告诉记者,一周后,60多名从苏北招聘的季节性临时工将来到农庄,展开50天的育秧、插秧工作。而谈起今年愿景,她笑了笑:“希望农资有个市场指导价。”如土地流转这块,在保证农技站合理市场利润空间的前提下,有关部门能对土地租用价格进行一定的干预、指导。同时,在一些如油票发放等助农项目上,给予更为细致的考量,使农机可以就近加油,免去更多后顾之忧。记者陈蜜实习生陈天之报道组陈晖
瑞安合作社理事长:盼年轻人扎根农业
这几天,瑞安市马屿镇种粮大户洪义荣,正酝酿一份招聘启事——为合作社请一名负责经营管理的“二当家”。每到春耕备耕时节,这一看似简单的招聘,总会成为他心头的一块石头。
站在马屿天井垟粮食功能区服务中心前,穿着西装、打着红领带的洪义荣,看起来像个企业老板。在这一省级粮食功能区,洪义荣所在的江丰粮食专业合作社,正是该服务中心的“合作单位”。“算上我自己,合作社也就两名固定管理人员,”洪义荣有些无奈地说,要把合作社管理好,吸收有农业底子的“生力军”是当务之急。
说到用工条件,他颇有自信地说:每月保底2500元工资,合作社经营提成另算,安排住宿,主要负责经营农资店,协调农机作业,再帮忙写些科技项目申报表等文书……作为马屿镇早稻亩产“状元户”,他去年承包了150多亩地,全年纯收入约10多万元。他为“二当家”开出的工资,相当于50亩地的纯收入。当然,这还不包括经营农资和农机的收入。
可这份待遇颇丰的工作,为什么悬空一年之久?洪义荣的答复是:工作环境太差,年轻人待不住!“问的人不少,来看的人也不少,到最后都没了消息。”洪义荣说,大学生村官来过,说夜里太黑太安静,有点害怕;一位朋友的儿子也来过,说服务中心离集镇太远,生活太冷清……去年农忙时,合作社无奈退而求其次,聘用了一名工厂退休的六旬老伯,负责打理合作社的日常运营。这样,“一把手”洪义荣就能主攻农业生产。
不过,洪义荣明白,想让年轻人沉下心来,扎根农业领域,确实很难办到。但粮食功能区并不是没有发展前途,照他的话说,“仅去年一年,浙江省里领导和温州市里领导就来考察过10多次”。洪义荣说,过几天,他会把招聘启事发布到人才市场,希望今年这一颗“种子”投下去,能有个不错的收成。记者杨世朋报道组秦声峰
平阳种粮大户:盼农业科技多下乡
“我们种粮大户收成全看亩产,但亩产的高低,关键还要靠种子!”在平阳县新丰种子有限公司,陈志孝和金喜春两位平阳县种粮大户,对记者抛出的“种子”话题,打开了话匣子。
交谈中,记者强烈地感受到陈志孝和金喜春对于“良种良法”推广的期盼。金喜春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说的是农业科技,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培育出一种适合机播、价格便宜、产量高的优良品种,要以科技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我希望省市的农技专家多多到田头现场指导我们,多多举办一些培训,提供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管理办理。”记者黄瑚报道组丁志峰
苍南种粮大户:盼多种上几亩地
这几天,虽然田头的农事还没开始,但苍南县钱库镇新安办事处的种粮大户许德胜已经忙开了。眼下,已有10年种粮经验的他,最关心的是今年能流转到手多少亩土地。
按本地农业部门的标准,耕种20亩以上的土地就算得上是种粮大户,而许德胜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去年,他流转了苍南宜山镇、龙港镇以及钱库镇等地的1100多亩土地种植早晚稻,“连片的土地基本都采取全程机械化种植,去年风调雨顺,亩产很满意,早稻每亩有450公斤,晚稻每亩有500公斤。”许德胜说。
每年春节过后,许德胜就要开始联系各个村的村干部和农户,谈这一年流转土地的租金和亩数,来确定接下来准备多少种子和各类农资。“我包下的土地中,有6成签订的是当年租地合同。”许德胜说,根据各村和农户的情况不同,租地的价格也不尽相同,从每亩50元到每亩200元不等,“现在国家对种粮的补助年年有增,种粮的效益好多了,所以我还是想多包上几亩地。”许德胜说,每年他总是要物色新的耕地,联系当地村进行流转。
前不久,许德胜在龙港镇的河尾村物色到一块好地。“那块耕地现在荒废着没人种,但是田块区划地很平整,而且已经修好了水泥机耕路和沟渠,非常适合机械化的耕作方式。”他说。为了能够包下这块88亩地,许德胜已经跑了6次河尾村,从村干部到村里的农户,几乎要谈妥了,不过却在国家种粮补助的归属上卡了壳,河尾村的村干部提出种粮的补助要归村里,但对许德胜来说,种粮的风险大、效益低,拿不到补助就意味着可能白种这么多亩地,自然是不愿意。“准备和村干部联系一下,明天再跑一趟,希望能谈下来。”许得胜说。记者沙默报道组廖书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