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临泉,正在找回年轻人的“人口第一大县”界面新闻·JMedia

临泉找回了流失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接连回归,又持续为临泉县本地的新业态和新经济灌注活力。

文|五环外镜子

编辑|车卯卯

黄淮平原上的“人口第一大县”

夜晚9点多,安徽临泉县一家不起眼的60平小店,连续接到十几个送往附近泉河医院第14号病床的订单。

这是央视记者近日走访安徽临泉县的一段特写观察。移开镜头,走进临泉,会发现这个不见经传的安徽西北边陲小县,其实拥有超过230万户籍人口,是隐藏的“人口第一大县”,也是“全国劳务输出最多的县城”。

曾经,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村子沿路不缺新房,却往往十室九空。十几岁进城务工是当地年轻人逃不开的命运,长年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临泉人,多时能达百万。

直到2014年,交通条件改善、城际产业转移、城镇化建设在这里加速发生。2020年,临泉摘下贫困县的帽子,迎来人口回流。

一个典型的“县城内经济循环”故事,就这样徐徐展开了。

每天夜里10点到12点,常志法的果切生意会迎来一个小高峰。他动作行云流水,蜜瓜削皮,切片,装盘,再对着单子逐一清点,把两盒草莓,一盒乌梅番茄,两份餐具纸巾依次放进外卖袋中。

制作果切的过程图源:受访者

常志法今年34岁,是临泉第一个对现代年轻人吃水果“不动刀、不剥皮、不出门”核心原则心领神会的老板。

他会认真读备注,仔细检查订单数量上的“x2”。还会在订单容易被耽搁的雨天,充分发挥客服精神,主动安抚客户情绪。而这些极易被忽略,也极易赚取顾客好感的细节,都来自他原本在大城市做骑手积累下来的经验。

常志法的履历算得上丰富,做过养殖场司机,当过保安,也揽过国家大剧院的活计,回到临泉前的最后一份工作是美团骑手,每月到手的七八千工资,大部分都寄回家,交给老婆和两个孩子。

临泉当地平均工资三千多,对于像常志法这样的青壮年来说,陪伴总是被无奈搁置的,外出打工才是养家糊口的唯一方式。

长期交通不便,产业落后,没有留给临泉人太多扎根本土发展的余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临泉人就开始结伴外出务工,有人跟风去云南景洪种西瓜,有人去武汉学做八角胡椒的香料生意,有人去宁波五金厂拾废料做再生资源,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流动就业大军。

加上在广东、浙江、北京等打工做生意的,每年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临泉人至少有80万。这些人群中,做过外卖骑手的有6万多人,常志法也正是在大城市做骑手时,注意到了“果切”这股潮流。

他想着,临泉小区门口、路口有不少传统水果店,但都不做果切,不做外卖,也没有水果捞。回去开一家果切店,是个不错的选择。

常志法的果切店门头图源:受访者

起初,常志法手里能拿出的启动基金不多,预算被限在3到5万。于是,他避开县城繁华地段5、6万租金的商铺,以1.3万租下了一个人流量不多,只有30平大小的门面,将经营重心放在线上。

用常志法的话来说,现在“外卖”对于临泉人已经不只是在吃饭时才能想到的名词了,日用品、药品、水果,都是线上点单方便,“不然出一趟门还得洗头洗脸化妆”。

筹备时期,他到隔壁的阜阳市考察,跑大型农贸市场取经,学着了解哪些水果耐放、哪些水果不能挨着摆。他每天到临泉市场转悠,盯着手机视频,依葫芦画瓢做水果捞,还购置了一个大冰柜。

到现在,这家30平的小店已经能提供50多种果切搭配,其中包括10来种水果捞。常志法还整理出自己的生意经:要降低起送条件,还要设计足够便宜的引流产品,带动其他果切销量。

外卖极大带动了果切店的生意图源:受访者

夏天是小店的旺季,到了最火热的8月份,客单价20多元的外卖订单能达到1600多单,利润妥妥过万。即便是淡季,每月也能赚到将近7000元,与他在外打工的收入持平。

新业态、新零售模式从城市到县城的复制,降低了常志法这些北漂回乡创业门槛,为他们提供了不输于在一线城市打工的收入,也让他们不再缺席孩子的成长。

更重要的是,县城里的消费活力逐渐被归乡的临泉人带动起来了。常志法尤其干劲十足,果切店之后,紧接又开了家炒菜店,最近还在筹划做第三家店,“目前初步方向为猪脚饭,正在考察学习中……”

随着回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喜欢晚睡的习惯也顺势把夜经济带回了临泉。

以往夜晚8点一过,临泉居民区街道就开始归于平静,很难再觅到行人踪影。如今,直至深夜,街边便利店、夜市、烧烤店仍承接着县城的热闹,订单提示音接二连三地响起,骑手们卯着劲在亮起灯盏的楼栋里奔波穿梭,夜色下的临泉也有了烟火气。

与此同时,早8晚10的商超门店也明显不够用了,24小时的即时零售小店成为王道。

91年的木木,在临泉经营一家100平的小超市,据她观察,夜里外卖生意更好,半夜2点的订单不足为奇,最远能送到5公里之外,从酒水饮料,到卫生用品、数据线、姜汁红糖等,只要上架到外卖平台的商品,几乎都能卖出去。

临泉也开启了“外卖买一切”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带回了旺盛的消费需求,撑起即时零售为代表的新业态发展。新业态又将“产业、消费、就业”留在临泉,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

数据显示,这些年从外地流回临泉的人数,甚至达到十几万。

如何实现从“八十万人外出务工”到“十几万人回流”的转变?临泉的做法,始于最朴素的两个字:修路。

曾经,临泉全县公路里程不到2000公里,公路损坏率高达80%,泥土路总是在雨天变成大滩水泥,合法码头有且仅有一座,县内寻不到半寸铁路。货物外运只能走省道,费用高,直接阻碍经济发展。

拿着批示,县长又跑去设计院,好说歹说,才终于让高铁路线“拐一个弯”路过临泉,在高铁路网加上了“临泉站”的名字。

一边是高铁动工,一边还有新建和改建近4000公里公路,同时疏浚泉河航道、建设泉河码头,临泉的农副产品及工业产品得以走水运流通到全国市场。

改善了交通条件,再得益于皖北长三角一体化,临泉也开始承接皖北、长三角产业。其中,临泉与合肥市庐阳区合作共建的“临庐现代产业园”发展不断提速,让临泉有了更扎实的产业基础,也为回到临泉的人们提供了可靠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回流,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内驱力。从2016年到2021年,临泉县城区面积扩展了3倍,零售户、个体工商户增加了3万多,常志法的果切店、木木的24小时超市,都在陆续壮大这一队伍。

临泉的商业面貌焕然一新

再到如今,临泉的新博物馆建成了,万达广场开工建设了,中环格林童话世界、魔幻动物园等主题乐园与各类休闲娱乐新业态,共同组成了向城市看齐的县城繁荣面貌。

总体看来,临泉“十几万人口回流”的实现路径,可以归纳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产业、人才和资金-积极拥抱新业态-推动本地零售繁荣。

依托完备的基础设施、硬核的产业,各类新业态得以扎根临泉,一面推动就业增长、商户增收,带动本地零售繁荣;一面丰富优质供给,满足居民即买即达的消费需求。

临泉人无需再匆忙出走,也不必向其他城市眺望,站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幸福、现代、便捷的生活。

将视线从临泉移开,会发现它所呈现的县城崛起故事并非孤立样本。在全国,像临泉这样的小县城,还有2800多个。

比如嵊泗县,一个地处浙江最东部、舟山群岛最北部,由404个大小岛屿组成的海岛县,在“东海无鱼”与资源环境的压力下,世代靠海吃海的渔民们开始“减船转产”。

通过发展家庭旅馆等新业态,民宿管家、网约配送员、商品分拣员等新岗位不断涌现,许多嵊泗年轻人得以留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比如,罗存兴进厂打过工,当过保安,后来回到嵊泗开了一家便利店;和他年纪相仿的许凯,把自建的老房子装修成“家庭旅馆”接待游客;郑贤海13岁起就跟着父辈学开船、潜水、抓鱼,49岁的他现在海岛送外卖。

又如“白茶之乡”浙江安吉县,通过将本地特产白茶与大城市去年秋冬才兴起的“围炉煮茶”新业态融合在一起,从无到有地培养了当地居民的新消费习惯,创造了独具安吉旅游特色的的新消费面貌。

这里口碑最好的超市,五年前就上线外卖平台,现在每天平均能做到八千元的营收。老板娘何郁珠称,原先店里只有1000多种商品,现在随着线上顾客的需求增大,商品种类翻了一倍,增加了一次性床单、充电器、卸妆湿巾、暖足贴、泳裤等商品。

细数这些县城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公共基础设施的搭建只是县城经济发展的前提,若要持续扩大就业、提振本地经济,往往还需要引进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吸引投资与人口回流,打通“消费-投资-再消费”的“县城内循环”,才能壮大县城经济发展活力。

作为“城尾乡头”,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是农产品中转、农资下行,以及承接区域内服务与消费的平台。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畅通物流、信息流,辐射并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盘活农村经济。

从实际看,县城作为“平台”的辐射能力在逐年衰退。比方说,以前乡镇居民要通过批发商销售农作物,通过百货公司来购买商品,现在却更加依赖全国性电商平台。

但县城并非没有出路。未来,县城的平台辐射效应,预计更多依靠“产业”和“公共基础设施”来实现。而在基础设施上“长”起来的本地零售等新业态,则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关键钥匙。

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其中就要大力发展共同配送与即时零售等新模式。

随着县城居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升,县城新消费、新业态还将继续向城市水平看齐,甚至有望以超出城市速度增长,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到那时,“空心化”将不再是县镇乡村的顽疾。县城经济发展,也将不再依靠年轻人外出打工收入反哺,而是由内向外溢出,建立起更稳定、更可靠的内生动力。

THE END
1.用心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脱贫(帮扶)助农专柜的设立,既为群众销售农特产品找到了新途径,帮助群众增加了收入,进一步激发了脱贫户内生动力,又为供销合作社进行产销对接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据统计,该专柜设立以来,累计销售各种农产品价值6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户“卖难”问题。 “我们利用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线下线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搭建服务http://www.zh-hz.com/news.html?aid=1826188
2.拉满秋粮收购“进度条”,稳稳端牢“中国饭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数据显示,全国秋粮收购进入高峰,目前累计收购达到1.2亿吨。河南、江苏、黑龙江、安徽四省先后启动了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目前已开设收购库点200多个,方便农民售粮。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为农业生产与消费大国,解决好14亿多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的头等大事。秋粮占全年粮食https://news.2500sz.com/doc/2024/12/06/1121886.shtml
3.舒兰大米:品质卓越产销合作前景佳吉林舒兰大米舒兰市【11 月 4 日,2024 吉林粮食品牌暨舒兰大米北京推介会盛大举行】近年来,吉林大米品牌将北京视作重要目标销区,一系列营销创新活动提升了其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此次活动旨在加快吉林粮食品牌建设,巩固拓展舒兰大米在京津冀地区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忠诚度。舒兰市委常委、副市长臧淑艳致辞称,吉林是“黄金玉米带”https://m.163.com/dy/article/JIL0P37V0519D4UH.html
4.开农资店,别人都叫我老板,其实我只是个搬运工南方plus别人都是称呼咱老板, 其实, 我就是个搬运工, 农业技术的搬运工而已! 开一个农资店看似简单, 其实跟坐牢没啥区别, 农资店开上一年,自由没了! 农资店开上五年,青春丢了! 农资店开上十年二十年,健康就失去了! 早起的是扫大街的和开农资店的! 晚睡的是看大门的和开农资店的!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2/24/c7391133.html
5.一个农资零售店老板临死前的5条忠告,字字诛心!老王干了一辈子的农资,临了才发现,忙了一年又一年,从年轻干到年老,除了一本破账,一堆乱七八糟的农资,什么都没给儿子留下,但儿子不得不接手他的农资店,临死前他一张皱巴巴的纸上留了5条忠告,本人几近周折才拿到这份手稿,今天就分享给各位农资人朋友,尤其是零售商朋友,你们尤其要注意了! http://www.nzdb.com.cn/hy/268494.jhtml
6.江苏省南通市实体店行业数据老板电话名单下载该份数据涵盖行业:生活服务,休闲体育,幼儿园,彩票店,电影院,充电站,宠物,花鸟鱼虫,加油站,培训,丧葬,水族,推拿,广告,茶叶,烟酒,超市,特产,珠宝首饰,眼镜,电动车,自行车,服装,家电,劳保,礼品,五金,摩托车,母婴,汽车,数码,手机,渔具,蔬菜,水果,鲜肉,种植,养殖,农副水产,农资,兽药,汉堡,咖啡,美食,奶茶,KTV,酒https://www.shujudaji.com/11734.html
7.互联网深度分销三链叠加:人链数字链社群链运营派农资行业的深度分销有三个特点:一是分销仅仅到了B端;二是C端的高度碎片;三是时间窗口期很短。今年疫情期间,农资圈马铃薯的引爆案例为我们找到了又一条新路径。 1. B端资源的聚合 从2月11日开始,连续做了十天的直播,积累了70万的流量,之后开始将直播与传统招商会起来结合,推出了农资行业的首场线上订货会。 https://www.yunyingpai.com/market/612412.html
8.培训机构广告设计(农资销售培训讲师课程)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未来10年或者20年,期待弱小的农资行业能够诞生很多像华为一样的企业,让英雄主义成为农资老板们的必修课,让集体英雄主义,成为农资营销人员的指南针! 华为兵法之四:成功基因! 华为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取决于华为的成功基因的不断裂变和生长!华为的任正非的人生经历铸就了华为的https://edu.xinpianchang.com/article/baike-469425.html
9.如何吸引顾客进店门店最宝贵的资产,不是店面有多大,装修得多么豪华,而是每天有多少愿意到店里购买产品的顾客。门店老板要把开拓客源当成是门店的核心工作,天天做,月月做,年年做。 有一则笑话《场场爆满》,说的是某剧场剧院观众天天爆满!到底是什么戏这样地吸引观众?原来是女主角老换戏装,女观众特别喜欢,而她干脆在台上换,男观众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23/22/11155219_302066975.shtml
10.国内新闻6.18亿元订货码洋为上海书展画上圆满句号 (08/02 20:00) 广东明日仍有大范围高温 后日起部分地区可缓解 (08/02 19:58) 香港足球总会将丽江定为强化训练基地(图) (08/02 19:58) 政府雇员制会不会成夹生饭 正反激辩 五大陷阱 (08/02 19:53) 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即将在京举行 (08/02 19:49) 图文:“https://news.sohu.com/20040802/subject_news_news1437466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