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每次增长一倍或两倍(亦或更多)的指数增长,人们通常对事物一点一点变化或累积的线性增长要熟悉得多。例如,如果一步的长度是一米,那么你走了25步,就是25米。但是,如果每一步都呈指数增长,从一米翻倍到两米再翻倍到四米,以此类推,走完七步,就相当于绕了足球场一周——而到第25步,就会有3300万米,几乎可以绕地球一周。
指数级变化可能一开始看上去缓慢又枯燥,但会突然暴增到不可估量的程度。阿奇姆·阿扎尔(AzeemAzhar)认为,世界正处在这样一种转变之中。他指出,计算机技术长期以来一直遵循摩尔定律,也就是计算机芯片的性能(以晶体管数量来衡量)每两年就会增加一倍,而成本基本上不会增加。但是,阿扎尔表示,如今在数字化或人工智能(AI)进步的强力推动下,其他技术也呈现出这种指数增长。这些技术包括太阳能电池、蓄电池、基因组编辑、增强现实、3D制造、在线商务,甚至电动汽车和城市农业。可惜,也包括网络虚假信息、网络犯罪和战争。
阿扎尔曾经创办过公司,做过技术投资者、几家大公司的创新主管和记者(包括25年前曾供职于本刊),这样的经历让在他解读数字化趋势时得心应手。他在质疑和颠覆传统思维方面很有一套,比如他论证道,采用指数级技术会带来工作岗位的增加而不是减少——看看亚马逊和英国在线杂货商Ocado等扩张型企业不断增长的员工人数就知道了。它引发的失业是因为有些公司没能适应变化,他说,能适应的公司不会有这个问题。
——APP内搜索书评【两本新书探讨了科技加速发展带来的影响】(2021-11-6)阅读全文
在《创造性破坏的力量》一书中,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Aghion)、席琳·安东尼(CélineAntonin)和西蒙·布内尔(SimonBunel)将熊彼特最有力的思想应用于经济学的当代辩论中。其成果是一本全面而具权威性的著作,而且对如今这个时代来说乐观得出人意料。
基本的经济增长模型聚焦资本的积累,假定在此过程中技术会进步,生产率会提高,但对此解释不足。阿吉翁是熊彼特创造性破坏范式的当代拥护者,这一范式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认为创意驱动了长期增长。获得垄断租金(在过分简化的经济学中被视为反常现象)的前景激励人们去创新。但创新也会通过取代上一代企业家而摧毁垄断租金。
以发展为例。自由市场的批评者喜欢主张说,20世纪末韩国等亚洲经济体的快速增长证明了国家干预的可取性,因为这些地方的政府经常保护企业免于竞争,还会补贴其出口。熊彼特范式强调的是知识。当国家远离创新前沿时,学习如何效仿最佳范例就变得很重要,而政府和企业可能会合力成就此事。但是,这之后经济体本身必须成为创新者。韩国做到了,但纯属偶然。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一些财阀(工业企业集团)破产,而另一些必须直面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韩国为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作为条件而实施了某些政策。这带来了可喜的结果:一个创意迸发的经济体。
——APP内搜索书评【熊彼特会如何看待今天的经济】(2021-5-15)阅读全文
盖茨的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HowtoAvoidaClimateDisaster)专门论述了如何调和几十亿人追求经济发展的合理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环境破坏。他写道,如果人类要在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之间的大竞赛中获胜,就必须加快绿色创新。先前的能源转型历时几十上百年,例如从煤炭转到石油。但考虑到全球经济脱碳的紧迫性,盖茨说,“我们必须推动不同寻常的快速转型”。他希望各国政府在十年内将气候研究的资金提升到目前的五倍;他披露了自己的投资,敦促政府押注于先进核能这种前景广阔但风险较高的领域。政府应该加大绿色采购(中国发展在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上就是这么做的),施行更环保的监管政策。但他最核心的观点是要引入有意义的碳价,来体现使用污染性能源所产生的外部性。书中大部分篇幅都在细致评估气候问题的各种潜在解决方案,充满学究气却也谈笑风生。在盖茨看来,电力脱碳是“避免气候灾难的第一要务”。这不仅是因为电力占如今人类活动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四分之一以上,也是由于清洁电力也可以助力实现向零碳交通运输(例如电动汽车)的转变。他承认工业的绿色转型会更困难,但他也指出,即使在低碳水泥和钢铁这些不那么酷炫的领域也已取得了进展。
——APP内搜索书评【零排放竞赛】(2021-03-06)阅读全文
——APP内搜索书评【亚马逊的“后贝索斯”未来】(2021-06-05)阅读全文
——APP内搜索书评【快乐在于细节】(2020-10-01)阅读全文
决策时会出现偏误的问题众所周知,人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尽量减小它。例如,在交易中,客户可能会“锚定”在对方给出的第一个报价上,因此他们学会了要在谈判之前有意识地无视这个价格。但噪声之所以不同,恰恰是因为它不是那么明显。“只有当我们从统计学的角度综合考量一系列相似的判断时,噪声才变得明显起来。事实上,这之后你想不看到它们都难。”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奥利维尔·西博尼(OlivierSibony)和卡斯·桑斯坦(CassSunstein)在他们的新书中写道。有时有噪声是好事。当书评人或考量某个行业的各路投资者得出了相异的评估结果,这样的多样性观点是有益的。但噪声还是带来问题的情况居多。在法律上,噪声意味着不公平。在商业中,噪声可能造成高昂的代价。不过噪声是可以减少的。三位作者给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其中包括“噪声审计”,用以衡量人们就同一案例得出的判断的差异程度,将人们通常看不出来的变化量化出来。他们还呼吁改善“决策卫生”,比如在做群体决策时指定一名观察员,以防出现常见的偏误和有噪音的判断。例如,观察员可以确保团队中的参与者先分别做出评估,然后再作为一个团队将各自的决策整合起来。
——APP内搜索书评【人类是不完美、前后不一的决策者】(2021-06-19)阅读全文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最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骗子们愚弄了皇帝,让他相信他们为他做了一件不称职的人看不见的神奇衣服。朝臣都不敢说皇帝其实什么也没穿。最终还是一个小孩指出了这明摆着的事实。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人们往往因社会习俗的束缚而难以直言想法。有多少公司在其他管理人员心存疑虑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推进首席执行官倾心的昂贵项目?由运动员转型为记者的马修·赛义德(MatthewSyed)在新书《多样性团队》(RebelIdeas:ThePowerofDiverseThinking)中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认知多样性”。换句话说,就是要组建一支拥有不同观点和知识背景的成员的团队。不同背景的人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这一点应该是极其明显的。组建多元化团队并不仅仅是从不同性别和种族中选拔人员(尽管这一点也很明显)。如果只聘用剑桥政治系的毕业生(或者哈佛的MBA或是斯坦福的软件工程师),不论性别肤色如何,他们都师从同样的教授、吸收了相似的世界观。现代世界纷繁复杂,要取得突破,协作是必须的。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如今90%的论文都是由团队而非个人完成。针对1975年以来美国专利申请的分析表明,在所划分的全部36个类别中,团队申请都是主流。
——APP内搜索书评【鼓励各抒己见于公司有利】(2019-11-09)阅读全文
——APP内搜索书评【明日世界】(2021-03-20)阅读全文
——APP内搜索书评【命运之痒】(2019-08-24)阅读全文
在《巴塞罗那帝国》(TheBarcelonaComplex)一书中,《金融时报》记者西蒙·库珀(SimonKuper)分析了这家以梅西为“引擎和旗手”的西班牙足球俱乐部何以称雄。在很多方面,巴塞罗那近年的故事就是梅西的个人传奇。在从球员签约到球队战术的各种事情上,巴塞罗那“把俱乐部的钥匙交给了梅西”,库珀写道。俱乐部前主席桑德罗·罗塞尔(SandroRosell)说:“如果你有可能在每场比赛都是全场最佳,那你多少得有点独裁,梅西就是这样。”很多年里,这种做法十分奏效。从2006年到2015年,巴塞罗那在球场上的表现光彩夺目,四次捧回欧冠冠军(在此之前他们只赢过一次)。然而此后几年的场上表现略显逊色,而总体债务迅速膨胀,今年已超过10亿欧元(12亿美元)。尽管梅西仍然表现杰出,但他可能要为此承担部分责任。据报道,他在2017年到2021年四个赛季的合同薪资总额高达6.74亿美元,这一天价薪资耗尽了俱乐部的资金,也导致队友要求涨薪,结果导致俱乐部缺少资金签入新球员。同时对手也在模仿巴塞罗那的战术,改进了克鲁伊夫建立起来的细腻传球风格。
——APP内搜索书评【费德勒、梅西,以及对伟大的追求】(2021-09-04)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