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子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植物的种子,包括谷物、油料、棉花、油菜、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种子。
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量大,市场需求广阔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量大,对种子有着巨大的需求量。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71624.47千公顷。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8969千公顷,同比增长0.5%。谷物播种面积为99926千公顷,同比增长0.7%。从细分谷物产量来看,2023年我国稻谷种植面积289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0万公顷;小麦种植面积236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442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5万公顷;大豆种植面积104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3万公顷。
二、市场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随后2022年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2023年一号文件则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作为单独一项重点工作放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强调“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与“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持续加大对生物育种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及生物育种技术的加持下实现种植密度、种子单价等方面提升,我国种子市场得到了较大发展。有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达到1367.63亿元,同比增长4.12%。预计2024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将超过1400亿元。
发展到目前,我国种子市场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每年种子需求量约1200万公吨,市场价值约190亿美元;七种主要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棉花、马铃薯和油菜籽)的种子用量约为1000万吨,市场价值为135亿美元。
其中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是我国农作物种子四大细分板块,占比达到64.67%。其中玉米第一大细分板块,占比22.87%;其次为水稻、小麦、大豆,占比分别为16.69%、13.29%、11.82%。
三、中国粮中国种,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良种贡献率超45%
虽然我国种子行业起步较晚,但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作物选育水平、良种水平和供应能力显著提升,种业阵型企业集群初具雏形。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我国种子行业发展历程
一方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农作物矮秆化、杂交化、优质化的三次跨越,育成新品种超过7万个,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经历了3—7次品种更新换代,带动全国粮食作物单产从68.6公斤/亩提高到2022年的386.8公斤/亩,提高了4.6倍;我国粮食产量从2264亿斤攀升到13730.6亿斤,提高5倍。到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9541万吨(13908亿斤),同比增长1.3%。单位面积产量5845公斤/公顷(390公斤/亩),比2022年增加43.6公斤/公顷(2.9公斤/亩),增长0.8%。
另一方面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成绩显著,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54万余份,数量跃居世界第二;完成了多种重要农业生物的测序或重测序,在水稻、小麦等作物基因组学研究上国际领先;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紧跟国际前沿,生物技术研发能力与水平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缩小。
虽然近年我国种业振兴迈出坚实步伐,技术基础得到了夯实。但客观而言,我国种业市场仍面临着发展难点,例如基因资源深度挖掘不足、农业生物基础研究原创不足、重大新品种创制能力亟待提升等“五重挑战”。其中我国深度鉴定评价的种质资源不足10%,遗传多样性研究与资源有效利用率都比较低,基因资源深度挖掘不足,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及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另外在一些育种创新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以玉米种子为例,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中国玉米种企,销售总额仅占国内市场19%。特别是经济作物仍有一定对外依存度,一些高端品种蔬菜种子进口占比相对较高。
由此,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世界种业竞争局势,必须努力取得更大突破。国家发改委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动育种创新、促进良种繁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四、企业已成为我国种业创新的重要力量,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从地区来看,华东地区是我国农作物最大的优势区。2023年华东地区农作物企业数量超过全国的两成,种子企业的总资产超过1/4,种子销售收入在1/3以上,种业的科研投入占全国的近4成。
从企业竞争来看,2023年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按照综合实力,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69家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这些企业是我国种业发展的核心,要集中资源力量,重点支持培育农业领军企业,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地位优势十分突出;
第二类是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并且科研投入超过300万元,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企业,共244家;这些企业是行业的中坚力量,要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更好服务种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类其他近8500家企业。这些企业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构成了我国种业的基本面,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6.4%。未来需不断提升整合优化,提高生产经营的服务水平。
2023年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从细分谷物产量来看,2023年我国稻谷种植面积289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0万公顷;小麦种植面积236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442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5万公顷;大豆种植面积104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3万公顷。
全国蔬菜常年种植面积超3.0亿亩,总产超7亿吨,总产值超2万亿元,以10%的种植面积,创造了约40%的种植业产值。可见蔬菜种子作为蔬菜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在国内市场需求庞大。农业农村部数据估计,中国蔬菜种子年用量为10万吨,过去五年进口量为9000-10500吨,约占蔬菜种子总用量的10%。
生产端:我国是全球花生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分别约占14%和37%左右),且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498万公顷,同比增长6.3%;产量约为1923.07万吨,较上一年同比增长4.9%。
近年我国播种面积与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还不足5000万亩,到2023年蔬菜播种面积已达到3.4亿亩,产量8.29亿吨,年人均占有量588公斤,相当于每人每天消费蔬菜3斤以上。
2019-2023年我国鲜牛肉市场规模由不足5000亿元增长至6000亿元以上,预计2024年我国鲜牛肉市场规模将超650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5%。
按照水源不同,观赏鱼可以分为淡水观赏鱼和海水观赏鱼。其中淡水观赏鱼占绝对优势,2023年产值占比达到85.85%;而海水观赏鱼仅占比14.15%。这主要是因为,相比淡水观赏鱼,海水观赏鱼饲养难度较大且饲养成本相对高,对水质、盐度、酸碱度(PH值)等环境因素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购买海水、海盐以及专业设备,这也使得海水观赏
受海洋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划定、环保治理推进等因素影响,我国紫菜养殖空间受限,自2018年起其养殖面积逐年下降。但其产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2年达到217658吨,同比增长9.29%。目前,我国紫菜养殖主要集中在江苏省、福建省、浙江省等沿海地区。其中,江苏省养殖面积遥遥领先其他省份,而浙江省产量全国最高。从下游来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