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电力局“一局两制”职工收入十年不变

核心提示:一边旱涝保收,一边自负盈亏,一边严控进人,一边人数飙升。做同一种工作,属于同一系统,职工收入相差可达十倍。决定是否拿高薪要看你是你到底是直供电还是农电的”出身”。

直供与农电合并十年,一局同时出现“旱涝保收”与“连年亏损”两种局面,同一工种收入差距十倍

号称“暴利”的电力系统,却有上千职工收入十年不变、靠贷款发工资。而且,同属河北省泊头电力局,同一工种的职工收入相差可达十倍。此中悬殊来自于,他们分属直供还是农电。

“一局两制”的独特局面,在这里存在已十年之久。合并之后,两个系统仍保留原有体制:一边旱涝保收,一边自负盈亏,一边严控进人,一边人数飙升,怪象之下,争端不断。

电力工人在电线架上工作。同属河北省泊头电力局,同一工种的职工收入相差可达十倍。

“倒不是在乎这点钱,我就是不服气。”9月29日,李刚领到了单位发的过节费,看到7张百元钞票,他有点生气。

39岁的李刚是河北泊头市供电局的高级工程师。让他不服气的是,同属该局,同是高级工程师,有人拿到的过节费是7200元。有此悬殊只是因为,李刚属于“西院”,他们属于“东院”。

“西院”是指地处泊头市西环的原泊头局农电局,“东院”则指4公里之外的原沧州局供电所。十年前,两个单位合并为泊头市电力局,但至今两边仍运行不同体制,形成河北省独一无二的“一局两制”局面。

在此局面下,“两院”的差异日益巨大。在电力垄断经营的情况下,原农电口却坠入连年亏损,与“东院”职工待遇的悬殊也由此而来。

“整天喊着暴利降薪的电力系统,有我们这1000多口子人靠贷款发工资的职工,也算是奇闻了吧。”原泊头农电局局长耿世平叹口气。

在他看来,“一局两制”的种种怪象,都来自于十年前那次畸形的合并。

“分治”终结

1996年合并前五年里,农电局年年涨工资,单位一年还有几百万的盈利。

“做梦都没想过,一个小供电所,有一天能把我们农电局给并了。”有35年工龄的王宝起,见证了“一局两制”一步步地演进。

当初,供电所确实不起眼,由沧州电力局设在交河县下属的泊镇。而泊头市农电局前身“交河县农电局”已是个归地方政府管的正局级单位。

一个地方出现两个供电系统,原因在于泊镇曾有的辉煌时光。“正是因为以前泊镇交通位置重要、工业比较发达,用电量超出了交河县供电能力,所以才由我们沧州局在泊镇专门建了个供电所,直接供电。”9月29日,沧州电力局农电处朱处长说,供电所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1983年1月1日,一次不期而遇的行政建制改变,骤然提升了泊镇供电所的地位。

根据国务院批示,河北省政府撤销交河县,恢复泊头市建制。此后,泊镇供电所扩大“势力范围”,几乎占据供电的“半壁江山”,而泊头市农电局,则负责给剩下30个农村乡镇供电。

两个系统实行不同的供电方式,也运行不同的体制。供电所由沧州局直管,实行“直供”,收入各方面也纳入河北省局统一管理。农电局按照县级电力局的一般惯例实行“吨售”,向上级电力局买电,然后自行销售,自负盈亏。

“那时候,农电局绝对是好单位,托多少关系还进不来。”曾被评为泊头十大杰出青年的赵勇说,当年从部队转业费了不少劲才进了泊头市农电局。

据老局长耿世平以及多名老职工介绍,1996年合并前五年里,农电局年年涨工资,单位一年还有几百万的盈利。

1996年,国家电力法出台,该法规定,一个行政区域只允许存在一个供电机构存在。泊头市农电局和泊镇供电所两分天下的供电模式,走到了尽头。

合并前后

“当时想,不论是谁‘托管’谁,还不是在一个锅里吃饭。”围绕合并,沧州电力局和泊头市地方政府的博弈,正式开始。

“沧州局还是不舍得放下泊头市内,这接近两亿千瓦时的供电量。”9月28日,耿世平说,当初的合并之争,根本上还是供电利润之争。

耿世平说,按照当时的政策,如果一个行政区域存在两个以及以上供电机构,原则上是将处理权力交给地方政府,同时,改组以后的供电机构也倾向于由地方政府管辖。

但是,事后的合并,却是沧州局占了上风。

耿世平说,合并前后,沧州局先是将泊镇供电所升格为泊头供电局,名义上成为和泊头农电局对等的单位,从而为“托管”农电局做了准备。

而在合并后新局长的任命上,农电局内部与市政府的斗争,也为沧州局掌握“主动权”提供了机会。

耿世平介绍,合并前他已面临退休,当时农电局的几个副局长都争着当局长,而泊头市政府也想任命一名局长。两方僵持不下,出现了局长“真空”的状况。

1996年,泊头市农电局归沧州电力局设在泊头的供电局托管,合并成泊头市电力局,局长由沧州局直接委派。

“当时想,不论是谁‘托管’谁,还不是在一个锅里吃饭。”农电局职工苏立达说,没想到此后十年里,当初对合并的期望化为泡影,而“一局两制”衍生出越来越多的矛盾。

“两院”争端

“奖金还没有发出来,东院的职工就闹到领导办公室里去了。”

2000年,33岁的李刚主动辞去了用电科科长职务。

“我是科长,他是刚工作的小科员,就因为是东院的,工资比我还高,我怎么带人啊。”时隔6年,李刚提起此事仍愤愤不平。

1990年本科毕业进入泊头农电局的李刚,是目前电力局仅有的几位高级工程师之一,但他的工资只有几百元。

“同工不同酬,我气不过,再说,这么点钱让我怎么养家?”李刚现在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做生意上。

当初费尽周折进入农电局的赵勇,现在“兼职”当起了村支书,干起了村办工厂。

“他们的基本工资都是我们的两倍还多,更不用说福利了!”他很是激动。

同属于泊头市电力局,刚刚进入“直供”的年轻职工,一个月工资都有一千多元,而在农电这边工作十年的老职工月收入才六七百块钱。

在此情况下,“两院”的矛盾也越发激化。

据原来的副局长刘瑞阁介绍,前任局长张新海为了平衡东西院的关系,决定给西院职工每月增发300块钱的奖金。“奖金还没有发出来,东院的职工就闹到领导办公室里去了。”

“最后的处理方案是东西院职工都加300块钱,还引起了两院职工的不满。”刘瑞阁说。

“每到过年过节,因为同工不同酬、奖金不一样,东西院的矛盾就会激化。”耿世平说,如果不解决“一局两制”,迟早会出现更大问题。

“僧多粥少”

“周边几个县市都是盈利的,他们最多的也不过是四五百人。”

两院职工收入的差距来自于两边不同的体制:原泊镇供电所职工,工资由河北省电力局统一发放,而原农电局职工,则要根据这一部分的盈亏情况自主发放。

“电力系统,算得上是暴利单位,旱涝保收的河北电网年利润是巨大的。”耿世平说,这是“东院”职工福利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

而在这十年里,“西院”部分却年年亏损,入不敷出。

刚刚调任泊头电力局局长的徐文清说,这十年里农电口所管辖的农村地区用电量并未大幅增长,而职工数量则一路飙升,“僧多粥少,自然工资水平就上不去了。”

根据耿世平介绍,合并前,农电局编制内职工不到300人。到现在达到了620人,加上农电临时工,农电方面现在要养活1000多口人,入不敷出不可避免。

“周边几个县市都是盈利的,他们最多的也不过是四五百人。”9月28日,泊头电力局现任用电科科长贾树森(音)说。

与此相比,“东院”职工数量增加并不多,仅百余人,与合并前基本持平。

老职工们将原因归结为“一局两制”下的进人机制不同。按照程序,“东院”进人要由河北省局来批准,而“西院”进人远没那么严格。

“合并以后,农电这边进人一直都没有什么标准,都是走后门进去的。”农电职工苏立达说,基本上只是局长同意,或者市政府领导打个招呼就可以进来。

“直供方面的家属、亲戚,不能到他们那边,全部都安排在了农电。”9月28日,多名农电职工表示,由于局长都是由“直供”委派,所以也在进人时为“直供”系统大开方便之门。

2005年4月,沧州局局长丁一忠带领的调查组调查结果显示,有160多名现有职工,是通过“直供”那边的关系安排过来的。

现任泊头电力局局长徐文清表示,职工的大量增加多数还是农电口职工的子女,有些一家三四个子女都在农电口。

难解之局?

“分开后要独立结算,又要养活1000多口人,根本不可能维持。”

“整个电力局的管理上,也有很大问题。”赵勇等多名职工说,两院实行“两制”,“直供”旱涝保收,农电自负盈亏,而局长是由直供方面过来的,对农电的管理业务不熟,这是造成亏损的原因之一。

“直供方面的领导职工,有河北局的底子做支撑,习惯了大手大脚。”耿世平说,局里最多的时候有120多辆车,现在仍有73辆。

对于泊头市电力局是否存在管理问题,沧州局农电处朱处长没有正面回答,“人都是有擅长不擅长的地方,换了谁,也会有些缺陷的。”

河北省电力局工会主席一份工作报告中称,沧州供电公司提出一份“关于尽快解决泊头市电力一局两制的提案”省电力局主要领导已进行批示,目前已提出了初步方案。

但泊头市电力局至今并未获知此份方案。

农电口的职工提出了三个方案:一,把现在农电口的职工都划归到河北电力系统里,跟直供的职工一样待遇;二是,直供职工撤出泊头,由农电口的职工成立跟周边县市一样的地方供电局;三是,农电局独立出来,恢复1996年合并前“两分天下”的局面。

这三份方案,均未得到沧州局农电处朱处长和泊头电力局局长徐文清的认可。

朱处长表示,现在河北电力系统基本不进人,而且对新职工要求很高,农电职工达不到要求,人数也太多,所以全部纳入同一系统基本没有可能。

“如果沧州局的直供职工全部撤出泊头,这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几亿资产谁担得起责任?”徐文清说。

对于第三种方案———恢复“分治”局面,徐文清认为,泊头农电方面已负债累累,“分开后要独立结算,又要养活1000多口人,根本不可能维持。”

“一局两制是个历史问题,一下子想解决,是不可能的。”朱处长说,这个问题在沧州局经过多次讨论,还未形成合适方法,而此次新派至泊头的徐文清以前是主管农电的,希望他能解决这一问题。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国网确山县供电公司:助力养殖产业“牛”劲十足映象网讯(大象新闻记者 李东鹏 梅靖翌(实习)通讯员 张永生 刘继业) 12月5日,国网确山县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来到任店镇绿诚现代牛业养殖有限公司,对牛场内的饲料机、自动饮水机等用电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与维护,及时排除潜在安全隐患。 该养殖场占地面积140亩,牛存栏1.5万头。拥有现代化的养殖设施和完善的配套设http://zmd.hnr.cn/zmdjpyc/article/1/1864556388207816706
2.中牟县供电公司:全力助推农业水价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在12月5日,郑州市发改委牵头,郑州市农业局、水利局、郑州市供电公司以及第三方相关专家,对中牟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效进行复验。验收组对中牟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自2018年水价改革工作开展以来,中牟县供电公司积极响应,依据上级文件精神和政府有关部门要求,大力投入高标准农田机井项目新建改造工作。 https://www.hntv.tv/rhh-7309815808/article/1/1864943491498459138
3.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在能源转型与乡村振兴的交汇点上,“千村光伏”项目开辟出一条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与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新赛道。作为市委、市政府着眼乡村振兴和巩衔工作大局,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的一项民生、民心工程,横山区“千村光伏”项目总装机规模达2.12万千瓦,计划总投资6784万元,占地面积600亩,项目位于塔湾镇墩渠村和付园则村。 https://nyj.yl.gov.cn/yw/bmdt/202412/t20241206_1934836.html
4.新工科新农科融合的涉农专业集群建设学校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专业集群内的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植入农机、农电、农水、农产品加工、农学等学科的知识,及时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将现代农学、农艺的知识及新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充分融入专业集群内的相关课程,体现新知识、新技术的时效性。实施专业负责人指导下的主干课程教学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178949567294062&wfr=spider&for=pc
5.#揭阳新闻#揭东玉湖农电改革按下"快进键"来自揭阳发布#揭阳新闻#【揭东玉湖农电改革按下"快进键" 12万群众告别用电难】玉湖镇农电改革是揭东区一项重要民心工程,阶段来,电网改造按下“快进键”, 改出“加速度”,新建10个台区,新装电表3500多只,使越来越多的群众用上南网电、舒心电。困扰12万玉湖群众多年的“用电难”问题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用电自由”的老https://weibo.com/7214104356/Nh804v5st
6.被通报扶贫不力的“老虎”:曾与农电系统腐败窝案主犯共事冯新柱在落马的前一天还出现在陕西新闻联播的报道画面里 冯新柱以“新年第一虎”的标签,迅速成为各大媒体头条。 冯新柱仕途的重要经历一部分在陕西省农电管理局,陕西农电局是陕地电的前身,作为地方电力企业的主力军,农电局自然是所有人眼中的美差。冯新柱从财务处处长干到副局长,而当时担任农电局局长的正是后来“陕西https://news.cctv.com/2018/04/11/ARTIZOQLHtykAIrfmk3uxUzA180411.shtml
7.四川三农新闻网围绕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金堂县坚持整灌区、整县建设思路,统筹规划,连片实施,全力抓实试点工作,强化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同配合,逐步把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将一般耕地建设成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http://www.sc3n.com/index/news/topics/id/9.html?page=146
8.中国南方电网新型电力系统怎么建?且看南网新实践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丨“一线”牵两国 中老心更近 党的声音公司要闻媒体关注 南方电网公司党组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南方电网公司召开2024年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座谈会 https://www.cs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