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加快新农科建设,着力加强一流农科人才培养,为服务农业强国战略作出重要贡献。
爱党爱农,为国兴农
山东农业大学为铸魂育人,团结凝聚师生听党话跟党走,构建了“思政课+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大思政格局,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一体推进。山东农业大学为持续深化新时代耕读教育,举办了耕读文化节和老科学家精神展,将爱农情怀植根于每一位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强化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担当。
为打好乡村振兴攻坚战,答好强农兴农题,山东农业大学先后开展了“领导干部带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践活动、“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研活动、“百名党员联百村”活动。山东农业大学坚持用双脚丈量大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着眼地方服务,大力弘扬“强农兴农、富民兴鲁”的社会服务特色,实现了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在‘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研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走到田间地头‘自讨苦吃’,有助于学生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了解‘三农’,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让科研更接地气,为‘顶天立地’奠定充足的基础,同时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与生态研究宁堂原教授表示。
卓越农林人,薪火农林魂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大使命,对此,山东农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打造了三个特有模式:围绕重点学科培育“大先生”,引导人才潜心教书育人,争做“四有”好老师;围绕关键领域培育“带头人”,建立了“金字塔式”培养支撑体系;围绕未来发展培育“千里马”。为打造优秀卓越的新农林人才,学校建立齐鲁学堂,实施“本硕博”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深化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先后培养了拔尖创新“千里马”462人。此外,山东农业大学还与中国科学院共建“李振声实验班”,采用“1+1”导师制培养模式,科教协同探索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为贯彻乡村振兴新要求,山东农业大学创立了公费农科生培养模式,按照德育为先、面向基层、定向培养、强化实践的原则,“校企地”联合制定培养方案,现如今已有296名公费农科生扎根乡村一线助力乡村振兴,深受乡村基层欢迎和认可。
走进山东农业大学,可以看到整个校园学风浓郁。据了解,山东农业大学总体考研率稳定在37%以上,2023年学校59个宿舍集体考研成功。不仅如此,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也在持续提升,1694名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与省部级学科竞赛中连续斩获团体特等奖、个人一等奖等佳绩,荣获“创青春”全国大赛金奖、“互联网+”全国大赛金奖等国家级、省级竞赛重要奖项183项。学校位列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排行榜87位,连续4年位居山东省属高校首位。
“万名学子联万村”是山东农业大学的发展契机,也是山农学子的价值引领。相信今后,山东农业大学将继续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打好“服务攻坚战”,牢牢把握社会需求,打好“保障攻坚战”。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学生努力答好“知农爱农”的情怀答卷和“强农兴农”的能力答卷,培养大批新农科创新人才,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做好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排头兵、服务乡村振兴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