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探索“光伏+”联农带农机制之路要闻楚雄频道

原标题:追“光”逐日向“阳”而生——楚雄州双柏县探索“光伏项目+乡村振兴”联农带农机制之路

近年来,双柏县立足土地、光照等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探索建立“光伏项目+乡村振兴”联农带农机制,用“一度电一分钱”的方式,反哺支持项目区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了政府、企业、集体、群众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双柏县部分光伏项目

把“光”留住

初冬时节,寒意袭人。大庄镇白玉村广袤的山峦上,只见一排排光伏板连线成片,整齐有序,漫山遍野,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迷人的宝石蓝。

双柏县大庄镇白玉村250兆瓦光伏项目

荒山“种电”,阳光“生金”。2021年9月,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参与市场化选商的方式,获得双柏白玉村250兆瓦光伏项目开发权,规划占地5900余亩,项目配建一座220千伏升压站。目前已完成升压站土建部分和场区组件安装120兆瓦,正进行电气设备安装。

“项目预计2025年6月进行全容量投产,项目投产运营后,每发‘一度电’都会反哺村集体‘一分钱’,现在已提前支付6250万元,作为当地集体经济收入。”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双柏建管部主任刘争明说道。

双柏县安龙堡乡绿汁江两岸的大棚和光伏板

区区“一分钱”,不容小觑。双柏县涉及白玉村等8个总装机1071兆瓦的光伏项目,光伏企业与项目所在地村(社区)、县平台公司三方签订协议,企业按照竞配价格最低“一度电一分钱”支持项目区。村集体委托双柏县国有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代管这“一分钱”并投资产业,产生效益后再分红给村集体。

以光伏项目为主的新能源项目建设,不仅唤醒了沉睡的荒山,更激活了绿色能源的脉动。目前,全县已建成投产的9个光伏电站、15个小水电总装机842.8兆瓦,在建和即将开工的7个光伏、3个风电项目总装机1105兆瓦,新能源建设规模达1947.8兆瓦,总投资84.1亿元,年发电量约33.5亿度,年产值约8.2亿元,增加年财税收入1.42亿元,一次性耕占税1.9亿元。

双柏县光伏项目现场图片

逐“光”而行

清晨的一缕缕阳光拂过雾气弥漫的群山,位于大庄镇干海资村委会的云南阿里郎黄牛养殖场,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云南阿里郎黄牛养殖场棚顶的光伏板

板上发电、板下养殖,一地两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双柏县发展“板下经济”不止于此。这几天,双柏县森态农业投资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久星十分忙碌,公司从省外购买的紫丹参苗已经陆续到货。“我们签了回购合同,销路有保障。”尹久星介绍,公司与光伏项目企业签订协议,种植2200亩紫丹参发展“板下经济”。公司提供种苗、技术、肥料、收购等服务,光伏企业以板下土地入股参与项目。农户除了有土地租金还可以就近就地就业。

双柏县数字花卉产业园

双柏县数字花卉产业园工人正在打包鲜切花

“一块板”可以强企,“一株苗”可以富农。如何让“一分钱”再生“钱”?在大庄镇柏子村的双柏县数字花卉产业园鲜切花包装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将一束束花枝装好、打包、装车。在花卉大棚,淡黄色的玫瑰开得正艳,其他品种的玫瑰长势喜人。双柏县国有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敏告诉记者:“产业园项目的钱是从‘一度电一分钱’乡村振兴模式里来的,并整合了其他资金。”

“这个项目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张敏高兴地说,公司与村集体签订投资开发协议,整体流转收储大庄镇柏子村委会317户农户1050亩园地,每年每亩租金1350元,有效促进了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工人正在光伏板下种植紫丹参苗

双柏县推进实施“光伏+”模式,在适宜地区因地制宜采取“光伏企业+县平台公司+农户承包经营”模式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让光伏板下开出了“致富花”。

“光”景无限

巍巍铁塔,条条银线,跨越山河,点亮万家……在位于安龙堡乡的青香树光伏电站,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正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电能。通过1回新建220千伏架空线路输送至玉溪新平变电站。

总装机容量为230兆瓦的青香树光伏电站,于今年6月30日全容量并网发电,设计年平均发电量为3.9亿度,建设投运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8万吨。

安龙堡乡青香树村委会大田村村民杨开元正在采摘西红柿

群众如何共享绿色发展红利?霜月寒风料峭,安龙堡乡绿汁江畔的青香树村委会大田村村民杨开元,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西红柿。

“我家有90多亩荒地,租给光伏企业67亩安置光伏板,现在已经收到了前十年的地租40多万元。”杨开元站在院子里,看着山上的光伏板乐呵呵地说道,“租赁期25年,一共能收到租金100多万元。”

乡村要振兴,就必须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青香树光伏电站项目落地后,群众流转土地得租金,项目提供岗位挣薪金,外来人员消费带增金,有效支撑了企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双柏县安龙堡乡青香树村委会

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截至目前,双柏县3792户农户通过一次性或五年期流转土地3.77万亩,实现资产性收益1.22亿元,4260名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收入1.3亿元,624户农户通过农特产品销售等实现经营性收入499万元。

“双柏县将坚持不懈做强做大资源经济,持续坚持‘一度电一分钱’的联农带农机制不动摇,不断巩固实现企业、政府、集体、群众多方受益,为乡村振兴‘充电赋能’。”双柏县委书记金鸿成竹在胸。

记者手记:从双柏县大庄镇的光伏项目建设,到养殖场棚顶的光伏板阵列,再到安龙堡乡群众的幸福笑颜,“一度电一分钱”的联农带农机制不仅是数字的承诺,更是希望的种子……在双柏县的追“光”之旅中,我们看到了“光伏项目+乡村振兴”携手同行的壮美画卷。

这里,荒坡成为“金土地”,养殖场棚顶变身“发电站”,板下经济孕育“致富花”,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企业的社会责任、政府的战略布局、民众的积极参与,在每一缕阳光下汇聚成强大的发展动力,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要坚持不懈做强做大资源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乘势而上,让好资源变成造福一方的好产业,“光伏项目+乡村振兴”联农带农将有更广阔的天地,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广袤山乡将迎来“光”景无限的未来。(记者尹睿李朝斌赵文丽徐建瑜通讯员李金泽李建霖)

THE END
1.农光互补:政策变化行业优势与发展趋势详解元一能源农光互补,是指在不改变土地性质情况下,立体综合利用土地,上方光伏板发电,光伏板下兼顾农业生产的一种产业协同绿色发展的新模式。农光互补核心在于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缓解电站用地资源不足难题的同时增加光伏电站非发电收益。 农光互补形式一般包含光伏种植模式、光伏养殖模式、光伏水利模式等。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3403944.html
2.“农光互补”只有“光”没有“农”,农民非得交出土地吗?那么,这种“光伏复合项目”真的能合法地占用耕地吗?通报中所谓“项目土地手续合法合规”真的符合事实吗?本文,在明律师就给出这些困惑的答案。【“农光互补”极易变味儿,很难算得上未改变土地用途】《土地管理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土地用途管制,简单理解就是什么地干什么,不能未经审批就改变土地用途。而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3587774851730168&wfr=spider&for=pc
3.农光互补农光互补 4月12日,濉溪县刘桥镇周口村太阳能电池板下近千亩油用牡丹竞相绽放。当地光伏发电站占地约6000亩,依托渔光互补、农光互补模式,带动300多位村民就近就业。(通讯员 周方玲 徐伟 摄)https://www.ah.gov.cn/zwyw/tpxw/554118901.html
4.农光互补的研究综述及展望摘要:搜集2011年以来国内外有关农光互补的文献,将其梳理为光伏种植、光伏温室和光伏养殖3个部分,通过对比发现,光伏种植的研究开始较早,且受到较多关注,其次是光伏温室,再次是光伏养殖;光伏种植与光伏温室的研究内容较相似,主要涉及作物生产和光伏发电的平衡、两者之间的协同以及农光系统的优化;目前在光伏养殖方面的项目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401/10403609.shtml
5.乡村振兴故事农光互补以“绿”生“金”大棚上方,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将缕缕阳光转化为电能,通过变压器低压端输送至国网;大棚里,工人们向鱼池中投放鱼食……3月13日,十堰郧西金钱湖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生态渔业养殖基地的1000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每年可发电54万千瓦时。 http://m-shiyan.cjyun.org/p/385577.html
6.“农光互补”助力乡村振兴近日,工人在南宫市花盆村光伏电站巡查。近年来,南宫市立足于提升土地综合利用率,根据西部沙土地区域土地贫瘠实际,积极探索“光伏+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一地二用、农光互补”。目前,该市已发展“光伏+农业”示范基地780余亩,带动300余户农民致富增收。记者 赵永辉 通讯员 陈 雷摄https://hbrb.hebnews.cn/pc/paper/c/201806/04/c72372.html
7.“农光互补”光伏项目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2. 提高土地利用率:传统光伏电站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农光互补”模式则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实现发电和农业生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3. 解决就业问题:建设“农光互补”项目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工作岗位,解决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https://www.yoojia.com/ask/17-13879379851589045652.html
8.“农光互补”成为脱贫致富之光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记者?王立彬)“棚上发电、棚下种植”的光伏发电“农光互补”,已经成为带就业、促增收的“脱贫致富之光”。 记者7日从国务院扶贫办获悉,为化解当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不利影响,促进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近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光https://www.jswmb.cn/mshownews.aspx?id=32451
9.薄田变沃土!“农光互补”让农田亩均收入由200元提高至1.7万元以上棚上发电、棚下种菜,河北秦皇岛抚宁区通过实施“农光互补”立体生产模式,将光伏发电和高效农业有机结合,让原本亩均收入200元的农田变成了收益1万多元的沃土。 在秦皇岛抚宁区的“农光互补”项目现场,温室大棚顶上的光伏电池板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该项目由当地供销社投资1.36亿元建设,占地面积800亩。 https://sannong.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ikxI9x5aQQXR84gSPuGv200616
10.地方农光互补项目认定标准及建设要求大云光伏太阳能网对于农光互补项目的认定标准如下: 文件原文如下 交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交口县光伏复合项目土地资源和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驻县光伏企业: 《交口县光伏复合项目土地资源和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性意见》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http://www.sgcio.com/eduinfo/zhxy/10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