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农业生产用肥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以茉莉花渣、茶末为原料生产甘蔗专用肥的方法及产品。
背景技术:
甘蔗是广西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维持在100万公顷左右,约占广西耕地面积总量的20%,每年需施用大量肥料以满足甘蔗生产的需求。甘蔗传统的种植过程都是使用复合肥,普遍施肥方式为:种植时用50公斤25%的复合肥+50公斤的磷肥施于沟底作为甘蔗的底肥,甘蔗叶长至4到5张叶子时,补施氮肥一次,每亩10公斤,磷酸二氢钾1000克,甘蔗培土时候每亩施肥100公斤40%含量的复合肥。这种施肥方式不仅费工费时、作物生长后期追肥不便、生产成本增加,而且施肥过多还会使土壤土质恶化,土质恶化的土壤,不仅影响产量,还会缩减我国日益减少的农耕用地面积,使得粮食减产,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需要一种能提高甘蔗产量,降低种植成本的甘蔗专用肥,公开文献也报道了一些甘蔗专用肥,例如:
1、中国专利:一种甘蔗专用肥,申请号:201510161038.1,申请日:2015.04.07,申请人:广西南宁桂知科技有限公司,地址:530022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东葛路29-1号,发明人:陈静佳,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蔗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甘蔗专用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氮肥40-50份,磷肥25-35份,钾肥45-55份,添加剂10-15份,除虫抑菌剂5-10份。所述添加剂以调理剂、保水剂和动物蛋白质为原料,所述除虫抑菌剂以除虫菊花和醉鱼草为原料。所述甘蔗专用肥是通过溶解、混合搅拌、造粒、烘干步骤制成的。本发明产品配制方便,能满足甘蔗生长周期对营养元素的大量需求,保肥、保水,使肥效长久,有效促进甘蔗根系发达并茁壮生长,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含糖量。
2、中国专利:一种甘蔗专用肥,申请号:201510456501.5,申请日:2015.07.30,申请人:黄旭胜,地址:531599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二糖厂农务科,发明人:黄旭胜,摘要:一种甘蔗专用肥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首先制备由甘蔗渣、动物粪便、塘泥组成,并用em有益微生物发酵而成生物肥,最后和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组合而成。通过实施本发明,将生物肥和无机肥料组合起来,制作出来的肥料有机质十分丰富,还根据甘蔗的需求合理的富含有氮、磷、钾等养分,施用本发明时,在生物肥的作用下,所施的肥料能够大部分为甘蔗所吸收利用,具有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的显著效果、降低化学肥料的应用。此外,本发明生物有机肥有益菌含量高,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保肥供肥等性能,还明显的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
3、中国专利:剑麻废渣生产甘蔗复合肥的方法,申请号:201410590977.3,申请日:2014.10.29,申请人:扶绥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地址:532199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新宁镇秀月路2号,发明人:钟静海、龚卫新、叶金仁、韦秀学、梁莲香,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剑麻废渣生产甘蔗复合肥的方法,它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生产而成:剑麻废渣50-100、菌种1-6;滤泥8-10;无机肥30-50;中量元素1-3;微量元素0.3-0.5;酒精废液10-12;首先将剑麻废渣过滤后按重量份数加入菌种和滤泥,放入发酵室内发酵;发酵室温度控制在50-60℃,发酵8-20天得到发酵饲料;再把所得发酵饲料进行干燥,并按重量份数加入无机肥、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经过粉碎机粉碎,再按重量份数加入酒精废液作为粘结剂进行转鼓造粒法造粒,颗粒分筛;检验合格后,计量包装。该甘蔗复合肥增产效果明显,并具有减少环境污染、改良土壤,改善作物品质及减少化肥用量等作用。
4、中国专利:一种甘蔗专用肥,申请号:201610243271.9,申请日:2016.04.19,申请人:史丹利化肥贵港有限公司,地址:537100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江南工业园c区,发明人:王金夫、郭显昌,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甘蔗专用肥,由包括以下原料制备而成:氮肥、磷肥、钾肥、硅肥、硝基腐殖酸、有机微量元素、无机微量元素、中量元素、生物质灰渣、石灰粉;所述的有机微量元素包括蔗糖络合铜、蔗糖络合铁、蔗糖络合锌、蔗糖络合锰、蔗糖络合镁、腐殖酸钠、腐植酸镁、腐植酸锌、腐植酸尿素铁。本发明的甘蔗专用肥含氮量高,并含优质腐殖酸,提高土壤肥力,增进甘蔗植株快速生长,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流失,甘蔗产量明显提高。
5、中国专利:一种甘蔗专用肥,申请号:201510522207.x,申请日:2015.08.24,申请人:南宁三达奥克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地址:530022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双拥路40-1号东方明珠花园1号楼c座20层2009号,发明人:刘强,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蔗专用肥,按照重量份数比,包含以下组分原料:40~90份家禽粪便、150~200份尿素、100~200份草木灰、80~110份氯化钾、60~90份硫酸钾、50~90份茶灰、90~120份过磷酸钙、20~40份腐植酸和10~20份苦楝子浸提液。本发明甘蔗专用肥,采用草木灰、茶灰、苦楝子浸提液等组分原料混合,针对山地种植的甘蔗,具有肥效好、防虫害等优点,能促进山地种植的甘蔗快速生长,且长势优良。进一步的本发明各组分原料易得、成本低,较易实现,能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
6、中国专利:一种甘蔗专用复合肥,申请号:200910095151.9,申请日:2009.11.06,申请人:云南天腾化工有限公司,地址:675000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开发区冶金化工园区,发明人:杨开祥、王顺刚、胡小平,摘要:一种甘蔗专用复合肥,复合肥中所含氮、磷、钾、氧化硅的比例是,氮:磷:钾:氧化硅为8~12:8~12:8~12:0.15~0.3。本发明可以提供甘蔗生长所需各种养分,有效促进甘蔗作物的生长,改善甘蔗品质,提高产量。还可改良土壤性质、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甘蔗植株抗病性和抗倒伏能力。
7、中国专利:一种甘蔗专用肥,申请日:2008.5.12,申请号:200810058374.3,申请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地址:661600云南省开远市灵泉东路363号,发明人:郭家文、张跃彬、刘少春、尹兴祥,摘要:一种甘蔗专用肥,按重量份数计算复混肥料含尿素21.7份,过磷酸钙62.5份,硫酸钾9.6份或者氯化钾8.9份,填充料6.2-6.9份。肥料配方含n、p205.k20分别为10%、10%和5%。填充料为滤泥和粘土按7:3的比例混合,该种肥料是含有氮、磷、钾的三元复混肥,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甘蔗生产中的养分平衡问题、产量和糖分不高的问题。同时该通用型的甘蔗专用复混肥,在施用时添加一定的单质肥料,既能够作底肥也可以作追肥施用,还能够给肥料生产、包装、施用提供极大的便利,从中减少肥料的生产、包装、运输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茉莉花渣、茶末为原料生产甘蔗专用肥的方法,该甘蔗专用肥以广西横县当地茉莉花和茶叶加工的副产物为原料,属于工厂废料再利用的变废为宝项目,不对外排放废渣,绿色环保;且营养均衡,利用率高、吸收好,土壤不易板结。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以茉莉花渣、茶末为原料生产甘蔗专用肥的方法,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
茉莉花渣25-30份;
桑树枝条25-30份;
茶末20-25份;
茉莉花杆15-20份;
花生藤10-15份;
茶树枝条10-15份;
葛根藤8-10份;
食用菌菌渣8-10份;
黑茶菌培养物3-5份;
花生麸3-5份;
尿素3-5份;
过磷酸钙1-3份;
氧化钾1-3份;
发酵菌0.5-1份;
微量元素0.2-0.5份;
所述的微量元素的组成及各组分的重量份数:硫酸亚铁3-5份,硫酸锰3-5份,硫酸锌2-3份,硫酸镁2-3份,硫酸铜1-2份,钼酸0.5-1份,硼酸0.5-1份。
所述的发酵菌种为放线菌、绿色木霉和乳酸菌,其重量比为1:1:(2-3)。
所述的以茉莉花渣、茶末为原料生产甘蔗专用肥的制备过程为:
(1)取茉莉花渣25-30份、桑树枝条25-30份、茶末20-25份、茉莉花杆15-20份、花生藤10-15份、茶树枝条10-15份、葛根藤8-10份、食用菌菌渣8-10份、黑茶菌培养物3-5份、花生麸3-5份、尿素3-5份、过磷酸钙1-3份、氧化钾1-3份、发酵菌0.5-1份和微量元素0.2-0.5份;
(2)分别将桑树枝条、茉莉花杆、花生藤、茶树枝条和葛根藤粉碎成0.5厘米以下大小的碎粒,得到桑树枝条碎粒、茉莉花杆碎粒、花生藤碎粒、茶树枝条碎粒和葛根藤碎粒,碎粒越细越好;将食用菌菌渣打松散;
(3)把茉莉花渣粉碎,并过80目的筛,得到茉莉花渣粉并与热水混合,温度维持在75-80℃,茉莉花渣粉和热水的重量比为1:(1-1.5),然后加入微量元素中的硫酸亚铁、硫酸锰、硫酸锌、硫酸镁和硫酸铜,搅拌1-1.5小时,再加入钼酸和硼酸并进行搅拌1-1.5小时,茉莉花渣粉;
(4)将桑树枝条碎粒、茉莉花杆碎粒和茶树枝条碎粒利用蒸汽加热15-25分钟,温度保持在100-120℃,加热10-15分钟,自然冷却,备用;
(5)将茶末、桑树枝条碎粒、茉莉花杆碎粒、茶树枝条碎粒、花生藤碎粒、葛根藤碎粒、花生麸和食用菌菌渣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发酵菌、茉莉花渣粉和黑茶菌培养物搅拌均匀,加入适量水至混合物湿润,常温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10天后,再加入尿素、过磷酸钙和氧化钾混合均匀发酵3-5天,得到混合料;
(6)将混合料经自动给料系统粉碎,采用造粒机进行湿法造粒,一边造粒一边喷涂浓缩酒精废液,再进行颗粒筛分,自动计量包装,检验合格后即得甘蔗专用肥产品。
所述的食用菌菌渣为栽培香菇、平菇、金针菇、秀珍菇中的任一种或几种食用菌菌渣。
茶树枝条是修剪茶树得到的枝条,可以晒干也可以不需晒干。
桑树枝条是修剪桑树得到的桑树和或枝条。
茉莉花渣是木樨科茉莉花属中的茉莉花苞经熏制茶叶后的废弃物。
茶末呈细粉末状的茶叶,指茶叶的碎末。在制作茶叶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有少量泥沙。
金花菌是黑茶发酵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有益菌种(金黄色菌为黑茶类发酵的特色菌),与本申请采用的原料混合发酵会产生氨基酸,对和植物生长有营养作用。
放线菌(拉丁学名:actinobacteria)是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是一群革兰氏阳性、高(g+c)mol%含量(>55%)的细菌,放线菌可以分解许多有机物,包括芳香化合物、石蜡、橡胶、纤维素、木质等复杂化合物和一些氰等毒性强的化合物。放线菌大多能产生抗菌素,具有很强的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而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含有大量的纤维素,通过放线菌的分解作用,农作物秸秆中纤维素能转变成食用菌所需的蛋白和养分,从而利于食用菌的生长。
绿色木霉是木霉菌的一种,菌丝纤细无色,具分隔,多分枝;拉丁学名为:trichodermaviride,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常腐生于木材、种子及植物残体上。绿色木霉是所产纤维素酶活性最高的菌株之一,所产生的纤维素酶对作物有降解作用,效果非常好,绿色木霉能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酶系,如:纤维素酶等。木霉具有较强分解纤维素能力,绿色木霉通常能够产生高度活性的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分解能力很强。而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使用绿色木霉菌,可以在发酵过程中降解秸秆纤维。
放线菌、绿色木霉和乳酸菌从菌种市场上购买或通过广西科学院微生物中心购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采用以下工艺步骤可以制备得以茉莉花渣、茶末为原料的甘蔗专用肥:
(1)取茉莉花渣25份、桑树枝条25份、茶末20份、茉莉花杆15份、花生藤10份、茶树枝条10份、葛根藤8份、食用菌菌渣8份、黑茶菌培养物3份、花生麸3份、尿素3份、过磷酸钙1份、氧化钾1份、发酵菌0.5份和微量元素0.2份;所述的微量元素的组成及各组分的重量份数:硫酸亚铁3份,硫酸锰3份,硫酸锌2份,硫酸镁2份,硫酸铜1份,钼酸0.5份,硼酸0.5份。所述的发酵菌种为放线菌、绿色木霉和乳酸菌,其重量比为1:1:2。
(2)分别将桑树枝条、茉莉花杆、花生藤、茶树枝条和葛根藤粉碎成0.5厘米以下大小的碎粒,得到桑树枝条碎粒、茉莉花杆碎粒、花生藤碎粒、茶树枝条碎粒和葛根藤碎粒,碎粒越细越好;将食用菌菌渣打松散。
(3)把茉莉花渣粉碎,并过80目的筛,得到茉莉花渣粉并与热水混合,温度维持在75-80℃,茉莉花渣粉和热水的重量比为1:(1-1.5),然后加入微量元素中的硫酸亚铁、硫酸锰、硫酸锌、硫酸镁和硫酸铜,搅拌1-1.5小时,再加入钼酸和硼酸并进行搅拌1-1.5小时,茉莉花渣粉。
(4)将桑树枝条碎粒、茉莉花杆碎粒和茶树枝条碎粒利用蒸汽加热15-25分钟,温度保持在100-120℃,加热10-15分钟,自然冷却,备用。
(5)将茶末、桑树枝条碎粒、茉莉花杆碎粒、茶树枝条碎粒、花生藤碎粒、葛根藤碎粒、花生麸和食用菌菌渣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发酵菌、茉莉花渣粉和黑茶菌培养物搅拌均匀,加入适量水至混合物湿润,常温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10天后,再加入尿素、过磷酸钙和氧化钾混合均匀发酵3-5天,得到混合料。
(6)将混合料经自动给料系统粉碎,采用造粒机进行湿法造粒,一边造粒一边喷涂浓缩酒精废液,再进行颗粒筛分,自动计量包装,检验合格后即得。
实施例2
(1)取茉莉花渣28份、桑树枝条28份、茶末23份、茉莉花杆18份、花生藤12份、茶树枝条13份、葛根藤9份、食用菌菌渣9份、黑茶菌培养物4份、花生麸4份、尿素4份、过磷酸钙2份、氧化钾2份、发酵菌0.8份和微量元素0.4份;所述的微量元素的组成及各组分的重量份数:硫酸亚铁4份,硫酸锰4份,硫酸锌2.5份,硫酸镁2.5份,硫酸铜1.5份,钼酸0.8份,硼酸0.8份。所述的发酵菌种为放线菌、绿色木霉和乳酸菌,其重量比为1:1:2.5。
实施例3
(1)取茉莉花渣30份、桑树枝条30份、茶末25份、茉莉花杆20份、花生藤15份、茶树枝条15份、葛根藤10份、食用菌菌渣10份、黑茶菌培养物5份、花生麸5份、尿素5份、过磷酸钙3份、氧化钾3份、发酵菌1份和微量元素0.5份;所述的微量元素的组成及各组分的重量份数:硫酸亚铁5份,硫酸锰5份,硫酸锌3份,硫酸镁3份,硫酸铜2份,钼酸1份,硼酸1份。所述的发酵菌种为放线菌、绿色木霉和乳酸菌,其重量比为1:1:3。
发明人在广西横县对本发明的以茉莉花渣、茶末为原料生产得到的甘蔗专用肥进行了田间肥效试验,以下是试验记录表:
结构显示,以茉莉花渣、茶末为原料生产甘蔗专用肥的方法相比于常规复合肥,不仅能提高甘蔗的产量,还具有促进根系发育和提高作物抗逆性的特点,同时还能及时补充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多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限于上述实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