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四大生产要素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不断凸显,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提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
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出台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政策。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数贸会等重大展会。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海关,助力外贸企业降本提效。
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标准制定,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自主权,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完善粮食生产收储加工体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加大油气、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构建大国储备体系,加强重点储备设施建设。提高网络、数据等安全保障能力。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支撑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1、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邵志清针对数据资产创新应用建言献策,推动建设数据资产创新应用体系。邵志清认为,导致目前在以数据资产开展创新应用方面存在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对数据资产的合法合规性缺乏有效认定;二是对数据资产的资产处置缺少明确路径;三是对数据资产的定价估值缺少市场参照;四是对数据资产的创新应用缺少协同治理;五是缺乏数据资产创新应用的人才支撑。
他建议:一是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二是利用法律和技术手段不断推进数据确权;三是构建数据交易市场的法规和制度体系;四是构建数据资产登记体系供给高质量数据;五是构建中国特色的数据交易市场监管体系。
3、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主席林洁提交了《关于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建设的提案》。当前,尽管有数据政策确认了数据权益,但是在全国性立法层面并没有对数据确权作出规定,数据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各参与方的权利保障和责任承担均缺少法律依据。
6、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松蹊带来了关于“共享公共数据实现科学数据自立自强”和“加强数据分析人才培养力度”两份提案。
高质量再分析科学数据集的短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程,且中国数据分析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
他建议:
要集中力量打造高质量再分析数据集,建议组建由领域与数据科学家组成的数据融合团队,发挥我国在数据同化方面的统计学基础优势,在一些关键科学领域构建高质量的再分析数据集,解决我国科研人员的数据需求,降低对外部数据的依赖,实现科学数据自立自强。对一些敏感数据,可以签署标准化协议,对数据的使用进行不同程度的规范,之后再对国内学者和企业开放。
尽快优化有关政策,切实加强我国数据分析人才培养的能力基础,夯实数字中国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根基。第一,尽快将统计学纳入“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第二,加强统计与数据科学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第三,加大统计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
7、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建议制定《重要数据认证指南》及《豁免申报数据出境的负面清单》。
当下数据跨境流动有三大问题:第一,流动数据性质的确定。根据要求,我国对核心数据实行严格保护,不允许出境;重要数据跨境需安全评估,需要逐级审批;一般数据可自由流动。但现行法律法规对于重要数据的定义较为模糊,企业在分辨采集数据是否为重要数据时往往缺乏明确的参考标准。第二,数据跨境流动存在多头监管。第三,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国际影响力不足。
他建议:制定并公布《重要数据认证指南》,明晰重要数据和非重要数据的评估标准,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政策指导。参考当前国际通行的数据跨境流动原则,可在自贸区先行先试;探索形成《豁免申报数据出境的负面清单》;建立数据跨境流动跨部门协同机制;大力探索离岸数据中心建设。
他建议:构建农业农村数字化平台,让数据“能汇聚”;建立共享和交易机制,让数据“能流动”;深化数据应用场景创新,让数据“能变现”;统筹全国算力资源布局,适度向传统农业地区倾斜,让数据“能减碳”;建立完善“首席数据官”组织体系并向乡镇延伸,让数据“能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