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2月25日消息(记者利声富)2月23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名单。评选出的51个案例中,三亚市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夯实南繁硅谷绿色发展基础成为海南省唯一入选案例。为了南繁硅谷绿色发展,三亚在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方面有何亮点?
三亚南繁铸牢“中国饭碗”底座
对于热衷旅游的人来说,她,是国内外知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对于农业科研人员来说,她,是育种的天堂;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她,铸牢“中国饭碗”底座。她,就是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的南繁基地。从杂交水稻、高产玉米到抗虫害棉花,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被创造;从袁隆平、李登海、程相文到赵国忠,一位又一位的农业科学家在这片沃土上缔造着民族种业的神话……
立春已过,雨水滋润,草木萌发,一年耕种始于春。在三亚市各个南繁育种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专家们抢抓农时开展春耕育种、科研攻关,为我国实施种业自主创新贡献“南繁”力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亚通过推广绿肥沃土工程提升南繁耕地地力。记者利声富摄
为让育种“候鸟”们有相对稳定的科研用地和栖身之所,推动南繁事业再上新台阶,2015年,南繁规划纳入国家战略工程,国家南繁硅谷建设应运而生。于是,一场落实规划的攻坚战,一场南繁“大变局”在海南省全面展开。
为加快国家南繁硅谷建设,三亚加快编制实施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探索形成以南繁科技城为主体,带动乐东抱孔洋、陵水安马洋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目前,海南划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26.8万亩,核心区5.3万亩。其中,三亚划定10万亩保护区,1.5万亩核心区。
只用不养导致南繁耕地肥力下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于南繁育种专家而言,高质量的南繁耕地是选育好种子、选育好品种的基本保障。但由于有些南繁基地只注重用,不注重养,导致有些南繁基地土壤质量偏低。以三亚为例,经调查,南繁基地土壤普遍酸化,87%的地块缺乏有机质,62%的地块缺氮。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协新曾表示,保护南繁耕地质量是建设“南繁硅谷”的重要保障,更是打造“国际化南繁硅谷”的关键所在。因此,应从法规制度上保护耕地质量,出台《南繁耕地质量保护办法》,细化南繁耕地质量标准,明确各有关单位职责,加快南繁高标准农田建设。
“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加强南繁耕地质量保护,为打造南繁硅谷提供土地保障。”在海南省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海南省政协委员柯用春提案建议,应从省级层面出台法规,从制度上保障南繁耕地质量,严惩破坏南繁耕地行为。同时,健全南繁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实施南繁耕地黑土地工程以及加快南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
建高标准农田推广绿肥沃土工程提地力
肥沃、健康的土壤是南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如何破解难题?
建设南繁高标准农田,实施绿肥沃土工程是三亚保护南繁耕地的两大主要措施。
南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土地平整、高效节水、农田输配电、视频监控、智能信息化和环境保护工程等。
目前,三亚已建成南繁高标准农田10万亩左右,基本实现南繁基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同时,带动乐东抱孔洋、陵水安马洋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三个市县已建成南繁高标准农田24.26万亩。
针对南繁基地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低、夏季抛荒弃耕等问题,三亚创新“冬季南繁夏季绿肥”轮作制度,利用非南繁季节填闲豆科绿肥,无人机统种、统防、统治,辅以撒施石灰、检测土壤肥力等措施,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为南繁基地土壤改良提供操作精简、经济实用、生态环保的配套技术支持,保驾护航国家种业安全。
415家国内外种业企业落户三亚
三亚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大力推动资源聚集,加速创新主体和种业企业集聚三亚。
据了解,目前,中国水科院海南创新院等16家地方法人机构已落户,隆平高科、中国种子集团、德国科沃施等415家种企集聚三亚,总产值超过57亿元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南繁硅谷育种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同时,为推进南繁硅谷加速发展,三亚正建设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规划保存野生稻种质资源3万份。依托南繁基地每年聚集的近100万份作物育种材料,面向地方特色畜禽资源,谋划建设国家动植物基因库。
国家级名单公布!三亚成为海南省唯一入选案例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了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名单。在评选出的51个案例中,“海南省三亚市: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夯实南繁硅谷绿色发展基础”这1案例入选,成为海南省唯一入选案例。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关于推介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
农办规〔202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2021年,我部开展了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经自主申报、省级审核、专家评审,共遴选出北京市顺义区等51个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现予以发布推介。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统筹协调,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要聚集资源推进。优化政策供给,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农业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聚集,积极探索适合不同生态类型的发展模式。二要健全机制推进。发挥牵头统筹作用,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激励约束、价值实现、评价考核等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三要示范引领推进。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宣传推介,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2022年2月23日
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1.北京市顺义区:构建“主体分、镇村收、第三方处理”体系实现尾菜资源化利用
2.天津市西青区:借力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创新小站稻“五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
3.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实施“三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4.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强化校地合作创新小麦种植减氨增效技术
5.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6.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绿色种养走出产业致富路
7.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推广“321”模式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
9.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夯实黄金种植带优势打造绿色粮油生产基地
10.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创新全链条包装废弃物治理模式净化寒地黑土环境
11.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坚持肥料化能源化并重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12.上海市崇明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建设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地
13.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加强秸秆饲料化利用打造“四个一”生态循环模式
14.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聚焦三个关键筑牢农业面源污染“防护堤”
15.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实行农业投入品全周期管理守好绿色责任田
16.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政策、技术、应用”齐发力托起茭白产业共富梦
17.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加快生产加工绿色升级实现稻米产业“绿色蝶变”
18.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强化绿色科技支撑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土长”当家守护一方净土
21.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借力“生态硒谷”发展绿色富硒产业
22.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叫响绿色品牌赋能绿色产业
23.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坚持“三链”协同网格管理筑牢食品安全“绿色防线”
24.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推行三级循环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四化”利用
25.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推行三个“全覆盖”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
26.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畅通种养循环关键节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27.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绿色种养促循环修复耕地保安全
28.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减提治循”管源头绿色发展见真功
29.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坚持“三生”共治筑牢“三大”体系
30.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健全绿色防控网香嫩脐橙满崀山
31.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创新绿色技术集成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32.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坚持“四重”原则提升蔬菜产业绿色化水平
33.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创新“一二三”工作模式打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样本
34.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强化绿色引领促进小绿叶成就大产业
35.海南省三亚市: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夯实南繁硅谷绿色发展基础
36.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创新“333”管理模式高效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
37.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分类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38.重庆市璧山区:聚焦“四个强化”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科学防控
39.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实施“五化”联动推动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0.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促进高粱产业绿色发展
41.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发展生态产业探索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新路子
42.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全链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打造高原设施蔬菜产业样板
43.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助推苹果产业绿色发展
44.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推动猕猴桃产业全域全链发展实现农业绿色崛起
45.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构建废旧农膜循环利用体系治理农田“白色污染”
46.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推动绿色种养循环擦亮寒旱农业生态底色
47.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推行分级分类治理实现废旧地膜变弃为用
48.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创新“136”污染治理模式促进农膜有效回收
49.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全链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5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建立残膜回收长效机制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
5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七团:秸秆资源巧利用多元发展促增收